淮麥20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3030
品種來源:鄭州891/煙1604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豫麥49號晚2~3天。幼苗匍匐,分蘗力強,葉色深,葉片窄長。株高85厘米,株型半緊湊,旗葉上舉,抗倒性一般。穗層較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zhì),外觀商品性較好。成穗率較高,平均畝穗數(shù)37萬穗,穗粒數(shù)32粒,千粒重40克。苗期生長健壯,抗寒性好,熟相中等。中感條銹病和紋枯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對稈銹病免疫。容重803克/升,粗蛋白含量14%,濕面筋含量32.4%,沉降值33.1毫升,吸水率62%,面團穩(wěn)定時間5.5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40.5E.U,拉伸面積45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水地早播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476.1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9.4%(極顯著);2003年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480.5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5%(顯著)。2003年參加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70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chǎn)4.4%。
栽培要點:適宜播期為10月5~15日,每畝基本苗12萬~15萬。高產(chǎn)田在返青期要控制肥水以防倒伏。注意防治葉銹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適應(yīng)區(qū)域: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安徽北部、江蘇北部、河南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麥田種植。
川麥42
審定編號:川審麥2003006、國審麥2004002
品種來源:SynCD768/SW3243/川6415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4天,成熟期平均比對照品種早1天。幼苗半直立,苗葉窄,長勢旺盛,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植株整齊,成株葉片長略披,株型略開張,株高90厘米左右,穗長錐形,長芒,白殼,紅粒,粉質(zhì)或半角質(zhì),籽粒飽滿。群體穗容量大,畝穗數(shù)25萬,穗粒數(shù)35粒,千粒重47克。免疫至高抗條銹病,感葉銹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國家區(qū)試長江上游組二次混合抽樣測試容重774克/升,粗蛋白(干基)11.53%,濕面筋22.6%,沉淀值25毫升,吸水率54.0%,穩(wěn)定時間1.4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25E.U,拉伸面積70平方厘米。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3年度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354.7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chǎn)16.3%,達極顯著水平,居12個參試品種的第1位。2004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406.3公斤,比對照川麥107增產(chǎn)16.5%,達極顯著水平,居10個參試品種的第1位。2004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390.9公斤,平均增產(chǎn)4.3%。
栽培要點:立冬前后播種,適宜基本苗每畝11萬~14萬,較高肥水條件下適當(dāng)控制播種密度。
適宜地區(qū):適宜在長江上游冬麥區(qū)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南部、湖北西北部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