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This Is It》
用有限創(chuàng)造無限
滿囤兒
《This is it》這部臨時趕制的紀錄電影,令觀者無限感懷,它帶給人們的情感沖擊可以和影史上的頂級作品比肩。
單看表象,本片甚至不能稱為電影,只是一部半成品的演唱會錄像。Sony公司花了6000萬美元從邁克爾杰克遜(以下簡稱MJ)告別演唱會的主辦公司AEG Live那里買來了數百小時的彩排花絮,以及對各工種人員的采訪片段,但是這些錄像都不是專門拍攝的。僅憑這有限的素材,導出(或者說剪出)一部并不沉悶的紀錄電影,可謂化腐朽為神奇。以《歌舞青春》系列揚名的導演肯尼?奧特加再次證明了自己對歌舞題材的出色掌控力。他的上一部電影《麥莉?賽勒斯演唱會紀實》至今仍保持著7000萬美元的音樂紀錄片全球票房紀錄。當然,所有人都明了,這個紀錄馬上就要被打破了。
作為紀錄電影,本片沒有任何戲劇沖突,只有MJ最具代表性的歌曲在制造高潮。片中選用的16首歌曲中,只有《This is it》是新曲,并且和演唱會的順序一樣,《Beat it》、《Thriller》和《Billie Jean》這3首MJ的早期成名作被安排在了電影結構中的高潮時段。這樣的安排自然而然帶出了一種回溯的感覺。當MJ站在升降機上說:“那就從《Beat it》開始吧”,所有觀眾都明白,高潮要來了。合理的安排歌曲順序,正是本片引人入勝的法寶之一。
誰都會說“演唱會不是歌星一個人的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如何表現出演唱會是集體力量的結晶,卻是需要巧妙設計的。本片在每一首歌之前,都把鏡頭聚焦在一個工種身上,而這個工種和其后歌曲演出的效果緊密結合,避免了因過分集中于MJ而引起視覺疲勞。這樣系統(tǒng)的歸類使我們不僅體驗了MJ表演的魅力,還深刻體會到工作人員的勞動帶給表演的神奇效果。這是對他們的最好的頌揚。
本片素材質量參差不齊,有高清設備拍的,也有家用DV拍的。編導在畫面和剪輯上運用了一些小技巧,使得原本簡陋的花絮片段豐富多彩起來。在介紹完MJ和工作人員的準備后,歌曲從試唱流暢地轉為正式演唱,畫面的轉換給人無縫銜接的舒適感,甚至連口型都可以完全接續(xù)。這種手法使影片不僅模仿了演唱會,甚至產生了MV的視覺效果。影片不斷在幕后工作和臺上表演之間切換,一來調節(jié)了節(jié)奏,二來使觀眾興奮過后可以重歸冷靜,品味非演出狀態(tài)下的MJ。奧特加還在畫面上進行了局部的風格化處理,比如虛化、慢鏡、黑白等手段,不僅豐富了畫面,還掩蓋了一些瑕疵。
片中的表演,可以打零分,也可以打滿分。面對空無一人的觀眾席,MJ、伴舞、伴唱,以及所有演唱會工作人員,都不能算作是在“表演”。沒有了現場觀眾,舞臺上的人便遠離了流行音樂總也擺脫不掉的金銀外衣,變得分外通透。觀眾看到的是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所體現出的本源性的魅力。零分,還是滿分?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因為,MJ是王,是流行音樂之王。而《This Is It》和MJ本人一樣,在有限的時光里展示出了永久的魅力。
《閃亮之光》
(Shine a Light, 2008)
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紀錄巨星:滾石樂隊
看點: 全奧斯卡班底,可謂音樂紀錄電影中最豪華的制作陣容
《U2 3D演唱會》
(U2 3D, 2007)
導演: 馬克?佩靈頓
紀錄巨星: U2樂隊。
看點: 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