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憤怒吞噬了靈魂
蔡子強
10月,自從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宣布其施政報告,接連鬧出兩場“茶杯里的風波”。
首先是政府擬派發(fā)現(xiàn)金券推動市民把家里的鎢絲燈泡換成節(jié)能燈泡,卻被傳媒“揭發(fā)”曾蔭權姻親是節(jié)能燈泡的代理商,連續(xù)炒作近10天,質(zhì)疑其政策是利益輸送。
接著,傳媒又再“揭發(fā)”曾蔭權的弟媳曾購買雷曼債券,卻獲銀行提前和解做出賠償,雖然這并不是僅有的個案,而且賠償比例并不特別高,傳媒仍質(zhì)疑他是否介入,以權謀私。
其實,這都是茶杯里的風波,香港不少學者及時事評論員(包括筆者)都指出,兩件事均屬于理據(jù)薄弱的指控。但有兩三份向來針對政府的報章,卻連續(xù)多天頭版大幅報道,且標題辛辣。
10月27日,曾蔭權終于沉不住氣,做出高調(diào)反擊,責罵傳媒那些質(zhì)疑是“無中生有,惡意中傷,近日有變本加厲的趨勢,在毫無事實根據(jù)的情況下,肆意攻擊,意圖削弱對政府的信任”。
結(jié)果惹來劣評如潮,批評他作為行政長官欠缺風度、EQ(情商)零蛋,甚至是向傳媒宣戰(zhàn)。
這令我想起一件往事。
“美國總統(tǒng)杰斐遜曾說,若要美國在有政府沒報紙或有報紙沒政府之間取舍,他會毫不猶疑選擇報紙?!?/p>
“身為政治領袖,接受批評,還有偶爾一點贊美,是工作的一部分。為政者埋怨傳媒,好比水手埋怨大海。如果受不了帶鹽的海水撲面的刺痛,那么一開始便不該跑上甲板?!?/p>
你猜猜這兩段話是誰說的?
傳媒?不是。
民主派議員?也不是。
答案是曾蔭權。沒錯,真的是曾蔭權,前述那個對傳媒宣戰(zhàn)的曾蔭權。
2005年8月24日,曾蔭權當上行政長官后不久,在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發(fā)言,面對一群老外,談笑風生,引述已故美國總統(tǒng)杰斐遜的金句。
曾蔭權有所不知,那段話其實是1787年杰斐遜在寫給愛德華?卡林頓的信中說的,當時他尚未當上總統(tǒng)。后來他飽受傳媒糾纏,例如攻擊他與女仆薩利?赫明斯(Sally Hemmings)有染并珠胎暗結(jié),令他暴跳如雷。所以1801年他當選總統(tǒng)之后,講了另外兩句:
“不看報紙往往令你知道得更多。”(1807年)
“一份報章的內(nèi)容中惟一真實可靠的往往是它的廣告?!?1819年)
從政者往往如此,無權無勢時高呼自由,用來激勵人心;一旦執(zhí)政卻往往相反,全副心思用來捍衛(wèi)政權。
當然,另一個原因則是,當年曾蔭權施政順風順水,與群眾處于剛上任“黃金100日”的蜜月期當中,可以說躊躇滿志、揮灑自如;如今諸事不順,處處碰釘子,就難免怒火攻心、神經(jīng)敏感,執(zhí)意要與輿論對著干。
曾蔭權大體認為,事情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全因“對手”有心炒作,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
我想說的是,無論如何,曾蔭權向傳媒說的那番話,除了令自己心情舒暢之外,對解決問題完全無用。對手絕不會因此收手,他應該心知肚明。
我想起了大衛(wèi)?葛根(David Gergen)在其《見證權力》(Eyewitness to Power)一書中的一段話:
“優(yōu)秀領袖的特點在于他能承受別人的痛擊而決不放棄自己的靈魂;林肯曾遭受的誹謗不比尼克松少,但林肯內(nèi)心始終保持沉著;杰斐遜情感上一直承受著嚴厲的批評,但他卻未被擊倒而放棄;他認為是敵人的攻擊導致他摯愛的妻子死去,他雖十分痛苦,卻還是堅持下去。尼克松則讓心魔主宰自己,總統(tǒng)職位也毀了。”
那么林肯是如何對付自己的心魔的呢?
暴跳如雷時,他通常會坐下來寫一封長信,卻并不將它寄出去。這種方式很有助于釋放抑郁。葛底斯堡之戰(zhàn)后,林肯給喬治?米德將軍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猛烈批評后者讓對手羅伯特?李將軍的部隊逃到弗吉尼亞。事實是,后來他在信封背面寫道:“致米德將軍,從未送出或簽署名字。”
這不是惟一一次。對另一位將軍安布洛斯?伯恩賽德(Ambrose Burnside),林肯曾氣得把禮帽擲到地上,給這位將軍寫了一封指責的信。然而,他又一次在信封背面寫上了“不要送出去”。通過寫信,他的憤怒之情得以紓解,感覺會好得多,但他知道,大吵大鬧對事情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信并沒有寄出。
有一次,林肯與下屬談話時說:“一個人沒有時間把他的一半生命花費在吵架上?!?/p>
另一次,他在告誡下屬永遠不要和人吵架時說:
“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執(zhí)上耗費時間。爭執(zhí)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其后果包括發(fā)脾氣,失去自控?!?/p>
從政者在高調(diào)向傳媒宣戰(zhàn)之前,應該先看看林肯的故事,或者尼克松失敗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