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在思想政治課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更為重要,對一個人一生發(fā)展意義更加深遠。靈活而恰當?shù)剡\用內(nèi)容鮮活、生動的案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強化學生記憶,而且對落實課堂教學三維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在我們的教學中,該如何運用案例教學貫徹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呢?
一、把握教學案例設(shè)計的時代性
案例:有教師在講述《民族精神》時列舉了“戚繼光抗倭寇”的例子。對于這個歷史故事,學生都有所了解,但是能深入把握當時歷史情境的卻不多,原因就是我們的歷史教材對此闡述不是很深刻。為此,教師花大力氣講述了當時的國內(nèi)國際環(huán)境,使學生對那段離自己時代已經(jīng)遙遠的歷史能若有所思。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但由于時間耽誤太多,未能充分挖掘?qū)W生已有的知識資源,教師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且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相當部分學生都把思想的矛頭指向腐朽的封建明朝,從而削弱了他們對當時日本倭寇罪惡行徑的理解。另外一名老師在講授《民族精神》時,例舉了“汶川大地震”這一事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在悲壯中成長的中華民族。從地震廢墟中的普通人物到祖國各地的志愿者,從無數(shù)的捐贈者,到勤政愛民的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教師深情道來,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團結(jié)協(xié)作、眾志成城”民族精神的主題。
教學案例離學生越近,就越能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資源,就越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具有時代感的案例是最能打動學生思想的寶貴財富,也最能讓學生感受到政治課不是在說大話、講大道理,而是真實的、親切的,從而使學生愿意主動的去接受和探究知識,達到培養(yǎng)他們正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的。
二、堅持正確的價值引導
案例:某高中課堂上,老師在教《人生價值》一課時,引用了下列案例:2009年1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向獲得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進步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經(jīng)外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yī)院名譽院長王忠誠,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徐光憲頒發(fā)獎勵證書,并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同時頒發(fā)獎金500萬元。
對此材料,教師提出了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①兩位院士的人生價值是什么?②國家的榮譽和獎金是人生價值的表現(xiàn)嗎?學生回答:兩位院士的人生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巨大奉獻;國家的榮譽和獎金是人生自我價值的表現(xiàn)。對此,教師表示肯定,課上到這兒,教師的教學思想是不存在任何問題的??墒?就在老師總結(jié)完學生的回答時,教師又問了一句:“500萬的獎金多嗎?”學生馬上興奮的討論起來,隨即,老師教育學生要努力學習,這樣才能多賺到錢,并且勉勵學生以此為榜樣。
我們知道,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奉獻,教師授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奉獻社會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tài)度。教師如果過分強調(diào)功利、金錢,易導致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誤讀,最終因其理解的狹隘、偏執(zhí)而走向反面。對學生發(fā)言內(nèi)容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差,教師如不適時引導,不隨機糾正批評,必然導致價值扭曲,對學生日后的自主發(fā)展造成嚴重影響。
三、堅持正面導向原則
案例:某教師在《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的授課過程中,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超市購物,不少人在挑選西瓜,其中一位挑好了西瓜,笑瞇瞇地交給售貨員,售貨員把西瓜往電子稱上一放,幾秒鐘后,便把打印出來的價格標簽“啪”的一下貼在碧綠的西瓜上面??墒?令人不解的是,該顧客抱著西瓜并未著急離去,而是又悄悄回到原處,窺視四周,在確認四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將標簽迅速揭下,悄悄地貼在另一個西瓜上面。仔細一看,超市里重復這種做法的人還不少。在結(jié)賬的時候,他們一個個都輕松過關(guān),臉上泛起得意的微笑。
教師問:“這種做法對嗎,違背了市場交易什么原則?”
學生回答:“誠信原則。”
然后教師又例舉了生活中顧客騙取商場信任的例子,并指出這些方法的特點。學生好奇的聽著,好幾個同學還為這些方法贊嘆,老師感到一種學生聆聽的成就感。
這個典型案例中透露出來的價值取向值得人們深思。從教育的功能來看,大千社會中有圣人、賢人、壞人、惡人,但在他們之間更多的是凡人、普通人。教育當然要努力培養(yǎng)“圣賢”、精英,所以從政治課堂來看,政治教師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主流價值觀,反對錯誤、反動的價值觀。
上述案例中的教師舉的例子很有針對性,可是問題就出在他結(jié)尾例舉的違背誠信的例子上,此時,他應該把中心點放在批評違背誠信的行為上,而不是渲染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因為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多元價值并存,從學生自主成長的角度看,教育者必須立足于學生自身的實際進行正面引導,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幫助。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在上述案例中,教師處理不當往往會導致學生去模仿,從而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這就完全違背教學的初衷了。
四、堅持多種正確思想共同發(fā)展
案例:有教師在講授《哲學生活》的“集體主義”內(nèi)容時,設(shè)置了一個生活情境:某學生面臨一場異常重要的數(shù)學選拔考試,因此每天都在進行著緊張的練習。恰巧這時班級有一場重要的演出比賽,班主任希望身為班長的他能按時參加排練。當他接過排練時間表一看,大部分和自己的學習時間沖突。老師問:他應該怎樣妥善處理自己面臨的難題?幾分鐘后,老師引導學生:要以集體的利益為重,妥善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guān)系。此時,教室里響起了一片小小的爭議聲。但教師力排眾議,作出結(jié)論: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應該參加排練。課后,聽課的老師進行了調(diào)查,許多同學感到難以接受這一選擇。
其實,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兩者互為前提而存在。一方面,在社會主義社會,個人利益的不斷實現(xiàn),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歸根到底要靠社會集體事業(yè)的鞏固和發(fā)展,靠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大。而另一方面,社會集體利益也不能離開個人利益而存在。我們反對為了個人私利而損害他人、社會、集體的個人主義,在必要時甚至要犧牲個人利益。但不能在集體的旗號下,在正確、高尚、崇高的名義下,忽視、輕視、排斥個人的正當利益,或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強調(diào)犧牲個人利益。這不但帶來人的自我認同、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失落,也常常使人們產(chǎn)生我們所宣揚的集體主義面目可憎、缺少人情味的錯覺。在上述案例中,數(shù)學選拔賽對于班長來講,是關(guān)系到個人發(fā)展的大事。班級的排練雖然不能算是小事,但是是能夠進行調(diào)整、彌補,這樣我們完全可以在兩者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時,要尊重學生的正確思想,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過于偏執(zhí)的思想或做法往往會導致學生價值抉擇失衡,不但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理念,而且對學生也是有害的。
總之,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必須注意處理好一系列問題,這樣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正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的,做到既有知識性,也有藝術(shù)性,從而為培養(yǎng)一代“四有”新人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黃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