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瑤仙
小時候,我跟著祖父學《論語》,8歲的我第一次認識了孔子。年幼的我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學著祖父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子曰:……”
那時候讀的不是一個8歲的小孩子所能理解的,但我始終記得祖父反復(fù)地教過我一句,子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十三歲,我在初中課本里看到這句話,那時候,我不再是年幼無知的孩子,我開始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做人沒有誠信,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啊!這是孔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嘆,我也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理解并接受了它。
十七歲,我上高中了。又一次,我看到了那句話。那句我小學念過,初中學過,高中依然出現(xiàn)的話。早已銘記在我心里,但我依舊去讀它,這一次,不再是理解,而是學會用它來省思自己的言行。
活了十七年,我知道自己撒過謊,失過信,但我始終不知道自己是否屬于“人而無信”者。我記得小時候因為一塊糖而對媽媽說,我得了小紅花;因為想看電視而說我作業(yè)寫完了……小時候撒的謊太多了,可這是否就是“言而無信”呢?
我找到祖父,向他提出自己的疑問。
祖父看著我,良久才說:“那不過是孩子的天性罷了,小孩子的事能往誠信上扯?不過,撒謊雖說是小孩子的天性,但若撒謊成性,那便會鑄成大錯,將來就有可能言而無信。”祖父又笑著說:“我以前教你這句話,就是希望你要言而有信,你至今還記得,我高興……”
我卻不然,且當前面所說的那些不算“言而無信”吧!可我記得,我曾經(jīng)因為貪吃而撒謊向父親要錢買資料,可我終究沒買;我因為作業(yè)沒做而對老師說我生病了,因而逃過一劫……想想,我越發(fā)覺得自己是個“人而無信”者。我不敢再往下想,如果再想下去,我想我會給自己判上“十惡不赦”的罪名。暫且說我犯的是小錯吧!卻不知道我們那些堂而皇之的大小報刊謊言連篇是如何面對廣大讀者的,也不知道那些個滿嘴官腔的貪官們是如何心安理得地坐在高位上的?
我省思完自己,確定我屬“人而無信”者,而我開始覺醒。自小熟背《論語》,卻不懂其深義,懂得念幾句“孔子曰”卻不知道孔子到底是什么心意。這樣的讀經(jīng)又有何用?
現(xiàn)在,再讀到類似的“孔子曰”,我不再是膚淺地理解其本義,更多地我會借此省思自己,并冷靜地觀照現(xiàn)實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