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鎧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星斗高懸,草木飄香,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道與牛郎織女傳說相關的銀河?!捌呦Α笔俏覈鴼q時民俗大節(jié)之一,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
牛郎織女的傳說起源很早。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雙親早亡,只好跟著哥嫂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jīng)常虐待他。一年秋天,馬氏逼他去放牛,交給他九頭牛,硬要他等到有了十頭牛時才準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進了山。他獨自一人坐在山坡上,暗自傷心流淚,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有位須發(fā)皆白的老者出現(xiàn)在他面前,得知他的遭遇后,老人說:“小伙子,別難過,伏牛山中有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照料它,等老牛病好了,你就可以趕著十頭牛回家了?!迸@煞皆綆X,到伏牛山中找到了那頭病得很厲害的老牛。他采來一捆捆嫩綠的青草,一連細心喂養(yǎng)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抬起頭來對他說,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違反天條被貶人間。不幸摔壞了腿,需要百花的露水療治百天才能痊愈。牛郎又夜夜接來花露,精心為老牛療傷。百天之后,牛郎高高興興地趕著十頭牛回了家。馬氏見此竟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一天,天上的織女隨同諸仙女下凡游嬉,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產生了感情。后來織女偷偷來到人間,他們做了夫妻。男耕女織,還生下一雙兒女,一家人過著其樂融融的幸福生活。然而,好景不長,事情很快被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好端端的一對恩愛夫妻就這樣被拆散了。牛郎上天無路,老牛告訴他,在它死后,可用它的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上天。老牛死后,牛郎按老牛的話做了,挑著一雙兒女騰云駕霧。上天去追趕織女。眼看就要追到了。狠心的王母娘娘撥下頭上的金釵一劃,出現(xiàn)了一條波濤洶涌的天河,將牛郎織女隔在兩岸。他們只能隔河相望,竟成生離。這情景感動了無數(shù)喜鵲,于是相約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之夜,飛集在銀河上搭成一座美麗的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可奈何,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這一天相會于鵲橋。古代有許多文學作品以這一故事為題材,其中宋代秦觀的《鵲橋仙》詞最為有名:
纖云弄巧,飛星待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形成于漢魏時期,在此之前,漢代的《月令廣記》中已有了雛形:“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眼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文中的“牛郎”、“織女”為星宿名。牽牛星即“河鼓二”,在銀河東;織女星又稱“天孫”,在銀河西,與牽牛相對。兩相對照,定型之后的傳說更為完整。更富人情味兒,也更加動人了。
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乞巧,就是婦女們向傳說中的織女學藝求巧。最為流行的乞巧方武為穿針試巧,即在七夕用彩線穿特制的七孔針,通過測試穿針的本領,顯示手巧。另一方式稱弄巧或示巧,年輕女子盛裝列坐,在月下用色紙、瓜果等物,或編或雕出各種造型,召集親友觀看,奏樂鼓吹,通宵達旦。正如明人詩中所寫:“姊妹東鄰如乞巧,莫教瓜果浪相招?!睂嶋H是少女們公開展示容貌和女工技藝以求媒的活動。
在古代,民間還盛行“拜織女”的儀式。參加者多是姑娘或出嫁未生育的少婦。儀式既隆重又有趣。事先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參加者于月光下擺上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瓶插鮮花,前置小香爐,齋戒一天,沐浴梳妝,在七夕夜準時來到主辦人的家里。焚香禮拜后,大家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著瓜子、花生,一面朝著織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夜半方散。
七夕節(jié)習俗很多,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異。有些地區(qū)的姑娘,喜歡在七夕節(jié)用樹的漿液兌水洗頭發(fā),據(jù)說這樣做不僅可以使人年輕美麗,未婚者還可盡快找到如意郎君。有的地區(qū)還組織“七姐會”,姑娘們聚集在宗鄉(xiāng)會館。在擺滿鮮花、水果、日用品等的香案前。遙祭牛郎織女。廣州的乞巧節(jié)更獨具特色: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備好用彩紙、絲繩、通草等編制成的各種奇巧的小玩意兒;最有趣的是,還將谷物或綠豆放入小盒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等到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之為“拜神菜”、“拜仙禾”。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jié)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