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林
摘要:在俄羅斯文化從形成到發(fā)展的歷史上,東正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東正教塑造俄羅斯文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俄羅斯文化對東正教的本土化過程。自然環(huán)境賦予了俄羅斯人民獨特的民族性格,正是這種民族性格使俄羅斯文化與東正教的苦修主義、圣母崇拜等具有天然的親和性。但是,俄羅斯的東正教與希臘正教之間也存在顯著區(qū)別,這一點尤其表現(xiàn)為俄羅斯文化血脈中流淌著的多神教傳統(tǒng)。
關(guān)鍵詞:東正教;多神教;本土化;民族性格
中圖分類號:B51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504(2009)05-0017-07收稿日期:2009-07-03
東正教在俄羅斯千年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俄羅斯民族的語言文字、國家政治制度、社會生產(chǎn)方式和組織結(jié)構(gòu)、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特性、文學、藝術(shù)、道德規(guī)范、風俗習慣、法律制度、交往方式等諸多方面都與東正教息息相關(guān)。不僅如此,作為俄羅斯目前的基本價值體系和宗教信仰。東正教依然具有深刻的影響。然而,本土化了的俄羅斯東正教和希臘正教或拜占庭東正教又有所區(qū)別。探索俄羅斯本土化的東正教形成過程、構(gòu)成要素、表現(xiàn)形式等對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俄羅斯東正教特點及其對俄羅斯文化和歷史命運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對于俄羅斯民族而言,東正教畢竟是一種外來的宗教,而且俄羅斯皈依東正教的過程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因此,一方面,俄羅斯東正教依舊保持與拜占庭的希臘正教在教義和儀式上的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俄羅斯的東正教作為一種本土化了的東正教。其民族性痕跡又十分明顯。在一定意義上講,正是這些民族性痕跡決定了俄羅斯東正教的基本特點。這是一個需要從文化人類學、宗教學、歷史學、民族學等更廣闊的視角去把握的問題,需要從地理環(huán)境與民族生存、生產(chǎn)活動與語言、宗教、藝術(shù)等生成關(guān)系入手,透過民族特定的歷史生存環(huán)境與其語言、宗教之間的深層關(guān)系把握俄羅斯本土化的東正教的特征。
一、俄羅斯東正教形成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
盡管不同的史學理論對自然環(huán)境在民族歷史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不同的評價,但包括地理環(huán)境在內(nèi)的民族生存的外在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是無法忽視的。特別是對俄羅斯的民族和國家而言,自然環(huán)境對其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為此,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們都對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并有過深刻的見解,在他們看來,地理環(huán)境恰恰是決定一個民族的長時段歷史的最根本因素。
俄國著名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在《俄國史教程》中,分析了俄羅斯自然環(huán)境對俄羅斯民族性格、歷史的影響。他認為,正是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俄羅斯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基礎(chǔ)。俄羅斯廣袤的平原和浩瀚的森林、縱橫交錯的河流和四通八達的運河網(wǎng)絡(luò)。決定了它主要經(jīng)濟活動的類型,決定了耕種的特點和國家組織的類型。形成了與相鄰民族的關(guān)系,形成了民間文學幻想的形象和民間哲學最初的觀點。
法國的著名俄國史大師博立約(AnatoleLeroy-Beaulieu)在《帝俄和俄羅斯》中用很大篇幅發(fā)掘俄羅斯外界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他認為,俄國是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性格影響最大的國家,并從地理位置、氣候和土壤等方面分析了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機制。揭示出俄羅斯人性格結(jié)構(gòu)的兩極性在于其氣候的兩極性,以及俄羅斯廣闊的疆域與俄羅斯人的自由、堅韌、憂郁、忍耐、單調(diào)、保守等性格的關(guān)系。
毋庸置疑。俄羅斯的自然地理條件在俄羅斯人性格的形成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大部分疆域處于高緯度地區(qū)。這一地區(qū)黎明和黃昏延續(xù)的時間特別長。廣袤的原野、漫長的黃昏滋養(yǎng)了俄羅斯人獨有的憂郁氣質(zhì)。冬季的嚴寒天氣要求俄羅斯人有強健的體魄、與自然斗爭的勇氣以及忍耐精神。俄羅斯人以其獨特的豪勇和逞強任性對付大自然的嚴酷惡劣、變幻無常。
與俄羅斯自然環(huán)境中的大平原緊密相聯(lián)的是俄羅斯文化的深層氣質(zhì):心靈的溫柔和謙卑、思維的捉摸不定和戰(zhàn)戰(zhàn)兢兢、心平氣和的寧靜和垂頭喪氣的沮喪、追求精神的夢幻、趨向禁欲主義以及創(chuàng)作的空洞性。這些性格特征主要來源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而這些性格習慣又在俄羅斯民族文化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自然環(huán)境對其宗教信仰的直接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導致宗教的苦修主義傾向??梢哉f?!岸韲嘶浇绦叛龅暮诵氖强嘈拗髁x,也是仿效基督的貧窮、溫順和愛,認為這才是得救的道路”。俄羅斯人接受基督教后不久使出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修道士領(lǐng)袖圣西奧多西亞斯,他的生活使苦修主義典型化。他本來是尊貴而且富有的青年,但卻拋棄了所有的特權(quán),穿上了農(nóng)民的“粗野的裝飾”,成為一位勞動者。他后來進入基輔的巖洞修道院擔任院長,時常代替身體過弱或過度疲勞的修道士。做他們不能勝任的粗重工作。俄羅斯的基督教早已有根深蒂固的民間信仰做基礎(chǔ)。這一切并未因儀式的變更而死亡,苦修主義的崇高理想一直作為俄羅斯東正教的一個特點而存在著。在人們的心目中,較低級的教士常常因處在被壓迫的地位而成為更可尊敬的基督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宣揚這種道理,他在日記中寫道。誰想在天國中占最高地位誰就必須成為每個人的仆役。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一書中。他又借用佐西馬神甫的話說:上帝將拯救他的人民,因為俄羅斯是最懂得謙卑的人。這種苦修主義與其說來自教義,不如說來自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
第二,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上帝的熱愛。俄羅斯人向來醉心于各種形式的美,這種美包括:大自然的景色、兒童的天真、老年的勇敢、男女的愛情以及音樂和藝術(shù)。美在俄羅斯人心中會挑起一種“就要流淚”的心情。這種心情里面有溫柔、哀愁和高興。在俄羅斯人看來,假使一個人對所謂的自然之美沒有達到“就要流淚”的反應(yīng),這個人就等于枯木死灰。自然環(huán)境,特別是茂密的森林。是俄羅斯人生存的家園。俄羅斯人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等都與此密切相連。大自然之美是俄羅斯一切美感的源泉和基石,這種民族無意識決定了其對待外來文化和宗教的基本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從俄羅斯人最初對東正教的興趣上看,他們主要是對拜占庭東正教的教堂裝飾和豪華的禮儀所吸引和折服。他們看到的和聽到的東西不是神學上或哲學上的思想。而是宗教儀式。雖然后來俄羅斯人也從事思維縝密的宗教辯論,但他們的宗教信仰上的最顯著的特點還是極深的感情因素。皈依東正教之初,基輔的上層社會人士全身心地而且熱誠地信奉東正教。把東正教的崇拜儀式從拜占庭整個搬了過來,從物質(zhì)美和精神美的結(jié)合中得到喜悅。東正教的崇拜儀式,像基督的降生、死和復活,都是用西方見所未見的虔誠來紀念的。教堂本身不僅被認為是名譽上的“上帝之家”,而且被認為是上帝的實際住所。崇拜儀式舉行時沒有樂器,所有音樂都來自嗓音,也沒有椅子,所有的人都站著,有
時要站好幾個小時。這是為了表示崇敬,也是為了懷念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到的苦。所有基督徒都承認宇宙是上帝親手創(chuàng)造的。但基輔的俄羅斯人則從大自然方面看到上帝的愛。
第三,大地崇拜基礎(chǔ)上的圣母崇拜。多神教崇拜自然、自然力,甚至把自然力看做上帝的化身。俄羅斯人的天地崇拜來自其天地觀,用索洛古勃的一句詩來概括就是:“頭頂上。晴朗的天——是我睿智的天父;腳踩大地——大地是我神圣的地母。”俄文中的祖國一詞有兩種表述,既有象征男性的,也有象征母性的。陰暗、寒冷、潮濕的自然環(huán)境對俄羅斯文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相對而言,俄羅斯人對母親的情感更熾熱、更恒久。俄羅斯人普遍習慣于把大地當做養(yǎng)育他們的母親。圣母崇拜的基礎(chǔ)是古代對繁殖女神的膜拜,圣母的形象,如同母神的形象一樣,是土地的孕育力和一切繁殖力的化身。俄羅斯在皈依東正教之前就有“潮濕的母親大地”的說法。大地是俄羅斯人“永恒的女性”象征,他們稱伏爾加河為“母親河”、“親愛的母親”、“生母”等。大地作為可以種植谷物的富饒耕地的概念逐漸和大地作為祖國的概念融合,成為俄羅斯文化傳統(tǒng)中根深蒂固的觀念。
別爾嘉耶夫在剖析俄羅斯民族性時指出了其女性崇拜和大地崇拜的情結(jié)。他寫道:“永恒的女性是瑪利亞的貞潔,她與永恒的男性結(jié)合在一起,和邏各斯的男性結(jié)合在一起。全部的土地,所有的母親一大地都是女性的,但她的女性是雙重化的,正如全部女性的自然一樣。土地是夏娃和瑪利亞。只有在神秘主義的婚姻中能夠解釋邏各斯和世界的女性靈魂結(jié)合,和大地結(jié)合的奧秘?!薄岸砹_斯的宗教信仰是女性的宗教信仰,是集體溫暖中的宗教信仰,而這種溫暖卻被體驗為一種神秘的溫暖……這樣的宗教信仰拒絕男性的、積極的精神之路。這與其說是基督的宗教,倒不如說是圣母的宗教,大地母親的宗教,照亮肉體生活的女神的宗教……對俄羅斯人民而言,大地母親就是俄羅斯。俄羅斯成了圣母。俄羅斯是孕育神祗的國家。”
伴隨著拜占庭東正教本土化的過程,俄羅斯原有多神教遺產(chǎn)中的大地一母親崇拜觀念與東正教中的圣母形象相互結(jié)合、相互妥協(xié),最終成為俄羅斯東正教的一個重要特征之一——大地崇拜和圣母崇拜。這種宗教觀念演變成基本的民族情感。積淀在俄羅斯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中,以至成為文學家的寫作主題和宗教哲學家們的思想主題。
第四,自然崇拜與森林崇拜。俄羅斯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0%。森林與俄羅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如果說自然環(huán)境是構(gòu)成俄羅斯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茂密的森林則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俄文中的“森林”一詞指的曾是一位神祗,他身穿襤褸的樹皮衣,棲身于粗大的樹墩上,日日夜夜守護著森林。樹木有堅韌、親和、旺長、廣納這四種性格,不畏風雪、不屈嚴寒、積極向上。正如列昂諾夫在《俄羅斯森林》一書中所言:“確切地說,俄國人墜地伊始。首先看到的就是森林,森林陪伴他們走完生命的全部歷程:襁褓時期的搖籃,蹣跚學步的幼童的木屐,松子和草莓,木陀螺……朝圣者的木杖,獨木棺乃至墳?zāi)沟纳贾湍骨暗氖旨?,沒有一種東西能夠離開森林的?!边@種生活環(huán)境透過多神教民間信仰和風俗習慣造就了俄羅斯民族的性格。也強化了俄羅斯人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意識。樹木的四種特性鑄造了俄羅斯民族之魂,與森林相關(guān)的類似于圖騰崇拜的白樺樹情節(jié)、熊情節(jié)、斧子情節(jié)都是俄羅斯民族最原始的宗教意識。
二、俄羅斯東正教的本土多神教遺跡
古斯拉夫多神教作為一個原始宗教體系具有多神教的特征,其核心是對自然力量的崇拜。面對千變?nèi)f化的自然現(xiàn)象。古人感到人類的渺小無力,只能指望超自然的力量保佑人類生存。俄羅斯的早期信仰呈現(xiàn)物化取向,相信各種物體的超凡力量,產(chǎn)生了拜物主義。對大自然的恐懼使人產(chǎn)生神話趨向,人們祈求無處不在的無形力量的寬容和保佑。同時,將自然界的物體和各種自然現(xiàn)象視做有靈魂的泛靈論為多神教的鬼神體系增添了豐富的內(nèi)容。同時又成為祖先崇拜的基礎(chǔ)。12世紀時俄國出版了《神像漫談》一書,這本書把多神教文化分成了三大階段:“1,斯拉夫首先供奉的是吸血鬼與眾神之母——別列吉尼亞神:2,受地中海沿岸各民族所崇尚的神像的影響,斯拉夫人也開始供奉人類生育之神和具有生育能力的婦女;3,開始同時供奉雷神、霍爾斯太陽神、莫克什神(人類生命的化身,生命、家畜、風、雨、女人編織的保護神)和保護農(nóng)業(yè)豐收的維爾神?!倍砹_斯也有自己的神話體系,只是相對于希臘、印度、埃及等神話而言比較簡單而已。斯拉夫民族的“萬神殿”只包括六個神:雷神泊淪,太陽神霍爾斯和達日吉博格,天神和風神司特利博格。天狗西馬爾格以及女神莫科什。由于俄羅斯民族具有這種多神教信仰的基礎(chǔ),因此,俄羅斯人在接受拜占庭東正教時就不可能原封不動地照抄照搬,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多神教信仰傳統(tǒng)全部忘卻,而是經(jīng)歷了一個長期持久的本土化磨合、妥協(xié)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多神教信仰傳統(tǒng)下皈依東正教。公元988年,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出于政治的需要。將拜占庭的東方正教引入基輔羅斯,他首先受洗入教。爾后命令所有基輔羅斯人人教。由于“羅斯受洗”不是出于人民的自覺自愿,多數(shù)基輔居民對“受洗”存有疑慮或恐懼,因此,接受東正教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原來居民信仰的多神教經(jīng)過改頭換面后保存了下來,由此,便出現(xiàn)了“雙重信仰”。在人們的觀念中仍然沒有放棄對多神教神祇的崇拜,在人們的意識和生活中。新舊兩種宗教相互密切地交織在一起,舊的多神教成為新的東正教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羅斯人雖然已經(jīng)受洗。但仍然崇拜和祭祀風神、太陽神、雷神、火神、畜神以及山妖、夜叉和吸血鬼。俄羅斯人的宗教意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多神教的印記。在多神教儀式化傳統(tǒng)的影響下,東正教信徒普遍認為。嚴格遵循各種儀式是教徒的首要職責,宗教中最重要的是吃齋、祈禱、畫十字等,而東正教的道德內(nèi)涵、《圣經(jīng)》和福音書的教義則很少有人仔細琢磨和思考。在流傳下來的基輔羅斯的民間作品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是日歷、禮儀、詩歌、咒語、符文和禮儀歌,它們是土地崇拜不可分割的部分。禮儀性的民間作品包括婚禮歌、葬禮哀歌、宴席歌和喪宴歌。一些反映古斯拉夫人的多神教觀念的神話傳說得以流傳。在長達數(shù)世紀的時間里,教會竭力根除多神教的遺跡。與“異端”風俗、“魔鬼游戲”和“瀆神行為”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斗爭。但這些民間作品及其所表達的觀念至今還保留在民眾的生活之中。
由于俄羅斯人集體式的洗禮活動,同時又缺乏宗教教育,所以,新皈依者的思想沒有很大的變化,異教迷信行為普遍繼續(xù)存在。雖然從前的諸神現(xiàn)在被稱為惡魔和邪惡的妖怪,但是人們依然相信他們的存在。一切煩惱。不管是疾病還是旱災(zāi),都歸咎于妖怪,而為了戰(zhàn)勝他們,人們祈求基督教的圣徒們保佑,并實行神圣的儀式。“在較
為原始的宗教里十分流行的拜物教崇拜現(xiàn)在以新象征物繼續(xù)流行。十字架、圣像、圣徒的遺物、圣水、圣餐的圣餅、香與圣膏,甚至《圣經(jīng)》,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是具有魔力的東西。可以防止魔鬼搗亂與工作。”實際上,基督教的神職人員不得不為俄國農(nóng)民履行“驅(qū)妖”的義務(wù),因為農(nóng)民的祖先曾經(jīng)求助于異教祭祀和巫醫(yī)?!吧衤毴藛T被請去用巫術(shù)儀式和咒符從屋里驅(qū)逐妖怪。教士們亦默認了這種做法;甚至在今天當旱災(zāi)或者疾病侵襲他們荒涼的村莊上,也可以看到他們舉行這樣的儀式?!?/p>
在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拜占庭的東正教僅在表面上贏得了民眾。在真正的信仰層面和日常生活中,他們?nèi)匀活B固地堅持多神教信仰,并且把許多古老的迷信并入了基督教。神學和哲學沒有在基輔羅斯找到生長的土壤。也沒有產(chǎn)生重大成果?;o的宗教著述總的來說跟在拜占庭后面亦步亦趨,對基督教理論貢獻甚微。
第二,拜占庭東正教與多神教之間的互相接納和妥協(xié)。弗拉基米爾大公實行“羅斯洗禮”。將基督教(東正教)立為國教,使多神教的社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原來的國教淪落為“邪教”,被迫從城市退到農(nóng)村。從公開轉(zhuǎn)入地下。但東正教取代多神教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復雜的歷史過程。其間既有雙方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也有相互利用、相互滲透。這一互動過程的實質(zhì)不能以“基督教戰(zhàn)勝多神教”等詞語來簡單地概括。而應(yīng)該看做兩種不同文化逐步融合的演變過程。在廣大的俄國農(nóng)村。在下層人民思想和心態(tài)中。多神教與基督教長期共存。形成“雙重信仰”的文化形態(tài)。從歷史看,“雙重信仰”經(jīng)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10世紀末至13世紀初。是兩種宗教公開對峙的時期。這一時期,基督教以中心城市為據(jù)點,多神教則以農(nóng)村和邊緣城鎮(zhèn)為統(tǒng)治區(qū)?;浇套陨隙缕D難地推行,最初的信徒多半是執(zhí)政者和上層社會成員,廣大下層群眾則堅持信奉多神教。這一時期,兩種宗教以相互排斥、相互對抗為主,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基督教的傳播是艱難而且反復的。每遇到天災(zāi)、早年多神教就在局部地區(qū)重新抬頭。甚至占據(jù)上風。第二個時期為13-15世紀,是多神教步步退縮的時期。這一時期,羅斯的基督教化進展順利,但仍有人同時保留對多神教的信奉,成為“雙重信徒”。兩種宗教的相互接近、相互滲透成為主要趨勢。在基督教化過程中,東正教順應(yīng)廣大信徒的心理和宗教習慣,形成東正教的俄羅斯特色。第三個時期為16-20世紀初,是多神教殘存的時期。這一時期。東正教已完全地統(tǒng)治了俄國。多神教在失去國家和社會的支撐之后土崩瓦解,發(fā)生文化轉(zhuǎn)型。但是。多神教信仰并未完全絕跡,而是依托于俄國村社和農(nóng)民階層,以民間文藝、傳統(tǒng)風俗、民間信仰等形式繼續(xù)存在。
事實上,東正教在俄羅斯的傳播是一個艱巨和漫長的過程。從教堂的建筑時間間隔就可見一斑?!跋仁切《砹_斯,然后是大俄羅斯,要被基督教完全滲透,還必須有一定時間。光輝成就姍姍來遲:1025年和1037年在基輔建造了圣索菲亞大教堂:從1045年至1052年在諾夫哥羅德建造了圣索菲亞大教堂;1051年在基輔建成了早期的修道院之一,克里普特修道院?!睎|正教在俄羅斯傳播困難的原因在于?!岸砹_斯的城市和鄉(xiāng)村信奉的是異教崇拜。這種異教崇拜被連根拔掉,時間不會太迅速,同時也不會太徹底。基督教創(chuàng)立之前的信仰和心態(tài)。直到今天在許多方面還繼續(xù)存在著,尤其是在婚姻、死亡、治病救人等問題上。它們使基督教永遠帶有俄羅斯色彩,在東正教禮拜儀式。比如在圣像崇拜和對復活節(jié)格外重視上,獨特的地方常常很突出”。
應(yīng)該看到。俄羅斯的本土多神教信仰是由一些原始認識、宗教信仰和崇拜構(gòu)成的統(tǒng)一體。這些認識、信仰和崇拜是俄羅斯民族在其自然環(huán)境中長期生存活動的智慧結(jié)晶,也是對環(huán)境依賴的表現(xiàn)。它作為一種俄羅斯民族特有的生存樣式傳遞下來,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不會因為大公或皇帝的行政命令而改變。事實上,在俄羅斯。拜占庭東正教終究無法取代多神教而原封不動地確立自己的神圣地位?!八械綗o力完全根除古斯拉夫的信仰和崇拜,于是不得不遷就民間的多神教意識,去同化這些崇拜,并吸收這些崇拜的各種成分。其結(jié)果,一些古老的信仰和儀典,不僅以教會所不承認、所排斥的多神教習俗、節(jié)日和崇拜形式得以保存。而且還披上了一層正統(tǒng)教會崇拜的外衣而繼續(xù)存在。遭到教會制止的‘偶像崇拜,卻以敬重圣像,尤其是‘顯靈圣像的方式得以保存。在對‘圣地和‘顯靈圣像的崇拜中。可以看出對植物、泉水這些自然對象的頂禮膜拜的痕跡。圣徒崇拜也是對多神教的讓步,它具有基督教之前的守護神崇拜功能。在民眾階層中,基督教的形象是與日常的勞動生活、與人們現(xiàn)實的需要密切相關(guān)的。古代斯拉夫神祗——那些人類不同生活領(lǐng)域的守護者。那些能祛病消災(zāi)的神祗——頂著東正教教譜上圣徒的名字繼續(xù)存在?!?/p>
第三,圣像藝術(shù)和圣像崇拜。圣像是一種在木板等材料上繪制的畫像,是基督、使徒或圣徒的形象表現(xiàn)。圣像崇拜是拜占庭東正教的一個傳統(tǒng)之一,但是,這種傳統(tǒng)與俄羅斯本土多神教的拜物主義的偶像崇拜結(jié)合后就演化為頗具特色的圣像崇拜。在俄羅斯信徒的心目中,圣像不但是耶穌、圣母及圣人的物化象征,而且本身具有大小不一的魔力和神秘功能??梢哉f,在俄羅斯的一切文化成就中,沒有任何東西能比圣像更鮮明地反映出俄羅斯人的宗教感受。那些色彩華美、用細工鑲嵌刻繪在木板上的基督、瑪利亞、圣徒和天使的像。反映出俄羅斯人終生不滅的宗教熱情?!懊孔烫玫膲Ρ谏希總€人的家中,無論沙皇的宮殿還是農(nóng)民的小屋,都供有奪目的圣像。人們時常認為這些圣像會帶來奇跡:全俄羅斯最崇拜的弗拉基米爾圣母像,據(jù)說曾在俄羅斯三次為不同的外敵所侵略時。保護了莫斯科,使這座名城免遭毀滅的厄運?!?/p>
據(jù)東正教的傳說,第一幅圣母圣嬰像是希臘物理學者、福音書的作者之一圣路加繪制的。實際上,俄羅斯人繪制圣像的藝術(shù)源于拜占庭時代的希臘?;o的統(tǒng)治者弗拉基米爾于988年改信基督教時,雇傭了拜占庭的工匠興建教堂,并叫他們鑲嵌、繪制圣像來裝飾教堂內(nèi)部。早期的俄羅斯藝術(shù)家就從這些圣像中學會了繪制宗教英雄人物,但俄羅斯的工匠們不久就巧妙地改變了圣像的容貌。圣像藝術(shù)北傳到諾夫哥羅德和莫斯科時,生氣勃勃的人物穿著斯拉夫服裝,開始取代較僵硬、定了型的拜占庭人物。這些生氣勃勃的人物服裝上鮮明的大紅大綠,在金色背景映照之下,有如燃燒著的余燼。盡管有這些改變,俄羅斯的圣像并沒有喪失莊嚴的宗教性質(zhì)。不僅是已完成的圣像受到教士們的頂禮膜拜。就連用來繪制圣像的筆和顏料也得經(jīng)過隆重祝福。甚至連制作這些圣像的繪制活動本身也被認為是在神的感召之下進行的。
從理論上講。圣像崇拜對教徒應(yīng)該具有審美意義和象征意義,然而在俄羅斯,教會實踐中卻失去了大部分的精神性特性。圣像崇拜成為教會
發(fā)財致富的泉源。一些教會神職人員常常利用圣像崇拜愚弄人們,騙取錢財。由此可見,圣像崇拜也充滿著不少迷信色彩。這從另一個方面看出俄羅斯東正教的本土特征。
第四,家庭守護神和守護天使?!懊恳粋€俄羅斯農(nóng)民的屋內(nèi),都供奉著家庭圣像,作為抵抗自然界黑暗勢力的護符。他們最喜歡用的是《圣經(jīng)》里的先知以利亞。俄羅斯的農(nóng)民特別崇拜者為舊約人物是因為相信他能夠控制自然力,其中包括可以灌溉莊稼的雨和時常焚毀農(nóng)民木房的火。在俄羅斯,這些不識字的農(nóng)民把這些在圣像中描繪的傳說故事一代代地傳下去。對于俄羅斯的老百姓來說,也只有出現(xiàn)在各種背景中,構(gòu)成一部書畫圣經(jīng)的圣像,才是有意思的圣經(jīng)實錄,因為他們不會讀、無法領(lǐng)會文字所表達的內(nèi)容。”不僅如此。在俄國。每個循規(guī)蹈矩的基督徒都有一位守護天使或守護圣徒。他對著守護神祈禱,表白心愿,遇到危險時祈求保護。他常常把這位守護神的小圣像揣在衣袋里,在他看來。那不只是彩色木像而已,而確確實實是神的化身。當他把圣像拿出來注視的時候,他相信小小的圣像也會用那畫成的眼睛注視著他。守護神常常和守護神像持有者同名。一個名叫邁克爾的人會向邁克爾祈禱,并用慶祝圣邁克爾節(jié)來代替慶祝自己的生日。許多人終生把守護神像掛在床頭,死后其家人還會請人畫個紀念性的圣像十分隆重地掛在當?shù)氐慕烫美铩?/p>
總之。俄羅斯的東正教與希臘正教不完全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在接受拜占庭的希臘正教時始終受原有文化的影響。原有的文化特征在理解、選擇、接受東正教時就已經(jīng)注定了這種俄羅斯化的東正教的特征了。正如俄羅斯著名文明史學家米留科夫所言,俄羅斯教會“必然很容易不自覺地采取從前異教信經(jīng)的教義。它是通過把東方基督教簡化和將其降低為徹底本土化的辦法取得這一結(jié)果的。由于被簡化和地方化。東方的信經(jīng)變成了俄羅斯東正教特殊的民族的類型”。
三、俄羅斯民族的性格特征與東正教
與地理環(huán)境、多神教信仰因素相比,俄羅斯的斯拉夫人的民族性格在拜占庭東正教的本土化進程中扮演了更為主要的角色。如果說前兩個因素是以一種不自覺的形式潛在地產(chǎn)生影響,那么。后者就是一種自覺的和顯在的選擇、取舍、再創(chuàng)造和再詮釋。對于斯拉夫民族,無法改變而只能適應(yīng)的是自己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特定的宗教信仰和在此基礎(chǔ)上塑造出相對獨特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既包括其外在的行為舉止方式,也包括其內(nèi)在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原則,是民族的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濃縮、積淀后形成的行為習慣和外在特征。民族性格主要表現(xiàn)在審美特性、價值原則、交往方式等各個方面。俄羅斯民族性格在東正教本土化過程中具有雙重體現(xiàn):一方面是拜占庭東正教對俄羅斯民族性格的“迎合”;另一方面是俄羅斯民族性格對東正教的一些特征的“本土強化”。宗教本身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思想體系和實踐體系。既包括宗教教義、崇拜對象等內(nèi)在的精神因素。也包括宗教教規(guī)、禮儀、教堂、節(jié)日等外在的物質(zhì)因素,俄羅斯民族性格總體上在兩個方面都有影響。
首先。俄羅斯的民族性格在宗教禮儀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對于一種外來的相對比較成熟的拜占庭東正教而言。能夠被俄羅斯全面接受和移植有兩個主要方面的因素。一個是由包括東正教在內(nèi)的基督教的普世傳播性所決定的。在東斯拉夫民族皈依東正教之前。其周圍的波蘭、保加利亞等境內(nèi)的斯拉夫民族大多已經(jīng)皈依東正教。這為基輔羅斯的東斯拉夫民族的皈依提供了外在氛圍。另一個是由基輔羅斯當時的政治處境和對外文化交往所決定的。但是,在這個大前提下,一些具體的過程上的細節(jié)問題充分體現(xiàn)出了俄羅斯民族性格因素的作用。第一,俄羅斯民族生活在大森林和大平原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由此形成的審美特性、獨特的美感以及生存技能,決定了其對東正教華麗的禮儀、宏偉壯麗的教堂建筑的內(nèi)在認同和自覺接受。這些看似偶然性的選擇背后卻有一種必然的因素,那就是俄羅斯民族自身的文化基礎(chǔ)和性格特征。拜占庭的復雜教堂建筑和華麗宗教禮儀對俄羅斯民族不但不是負擔。反而是一種享受和啟發(fā)。這些禮儀和教堂建筑藝術(shù)在俄羅斯不但沒有枯萎,反而根深葉茂、發(fā)揚光大。圣像崇拜被賦予了民族特色,華麗的儀式成為展示其民族天性的舞臺。無論是教堂的內(nèi)部裝飾還是鬼斧神工的教堂建筑,抑或是彌撒儀式上的“圣詠”和“音樂”以及宗教節(jié)日。都與其民族性格結(jié)合得極為完美和和諧。大森林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俄羅斯民族對森林的熱愛和利用森林、樹木的技能。他們僅用一把斧頭就可以造出外形獨特、結(jié)構(gòu)復雜的拜占庭式教堂。第二。俄羅斯民族的生活習性和生活方式?jīng)Q定了對東正教的選擇和接納。歷史學家對俄羅斯人選擇東正教的原因作了一個有趣的解釋:“羅斯人拒絕了伊斯蘭教,因他禁止喝酒。而喝酒是羅斯人的最大樂趣:他們拒絕猶太教。是因為他是一個沒有國家的失敗民族的信仰,于是他們選擇了拜占庭的禮拜儀式和信仰。”高寒地區(qū)的俄羅斯民族嗜酒成性,喝酒是俄羅斯人古老而傳統(tǒng)的嗜好。從古至今。俄羅斯人嗜酒的傳統(tǒng)難以改變。弗拉基米爾大公就說過,對羅斯來講,樂在酒中,不能沒酒。酒在俄羅斯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的節(jié)日、慶典都要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酒是俄羅斯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部分人的伴侶和伙伴。教堂和酒館可以被看做精神和肉體的歸宿。
其次,俄羅斯民族性格在宗教教義方面的滲透和影響。由于俄羅斯自然環(huán)境——永遠過不完的灰色冬季和寂寥無際的廣大平原,俄羅斯人在文化上形成了典型的性格——憂郁和懷疑的傾向。俄羅斯的氣候塑造了俄羅斯人非此即彼的兩極性格,他們事事喜歡走極端,顯出明顯的非理性主義、極端主義和情緒化特征。俄羅斯人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生活,四周沒有天然的屏蔽。缺乏安全感,特別依賴村社集體,因此形成了古老的集體主義性格。即對集體的熱愛和對個人主義的憎恨。這些性格特點影響著對拜占庭東正教教義的理解和闡釋。第一,神秘主義思維方式支配下的宗教修行的苦修主義盛行。在俄羅斯。宗教圣徒重視自己的修行,而不太注意自己的理性思考。人們特別尊敬的圣徒類型包括:苦行型——不朽的干尸,白癡型——為了基督的圣愚,勇士型——勇敢的士兵,道德型——虔誠賢人等。第二,神秘主義思維方式和非理性主義助長了俄羅斯東正教的保守性。在近千年發(fā)展中。東正教的保守性在俄羅斯一直保持得非常完好。這一方面與俄羅斯的重禮儀輕教義有關(guān),另一方面也與其保守的性格相關(guān)。俄羅斯的神學家在神學上沒有太多的著述值得炫耀,在神學理論上更缺乏創(chuàng)新。他們認為無須再發(fā)現(xiàn)什么新的真理,自然也不需要改變。有些學問研究也旨在使傳統(tǒng)理論永存,并防止異端者出現(xiàn)。同時。俄羅斯的教會也不像西方教會。沒有任何發(fā)展世俗學問的機構(gòu),沒有教會學院和教會大學。第三。集體主義傾向?qū)е氯藗儼呀虝?、教堂視為神圣的家園。強調(diào)聚合性而反對單一性和個性。聚合性是俄羅斯宗教哲學對其神學思想的基本理解和主流解釋。這種思想的現(xiàn)實主義基礎(chǔ)是俄羅斯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性格特征。與集體主義相關(guān)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甚至沙文主義、選民意識、拯救使命意識都與東正教的一些教義契合。第四,性格結(jié)構(gòu)影響了俄羅斯的政教關(guān)系的基本結(jié)構(gòu)。自由與柔順的性格強化了東正教的政教關(guān)系。俄羅斯的農(nóng)民崇尚自由,對生活要求不高,在村社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就可以,沒有什么政治主張和物質(zhì)需求。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主要由勞動、節(jié)日、喝酒、娛樂、探親等活動組成。這些生活是屬于個體的基本權(quán)利。而效忠沙皇、納稅、服兵役等則是絕對的義務(wù)。沙皇既是君主又是上帝,農(nóng)民從來不懷疑沙皇,就像基督徒從不懷疑上帝一樣。沙皇集世俗皇帝和人間上帝于一身,而君權(quán)又高于神權(quán)。
德國哲學家謝林曾說,一個民族只有當它能從自己的神話上判斷自身為民族時,才能成其為民族。民族神話產(chǎn)生的時期當然不可能是在民族已經(jīng)出現(xiàn)之后,也不可能是在民族尚未形成,還是人類大集體之中不為人知的成分的時候:民族神話的產(chǎn)生必須是在民族形成之前的過渡階段,也就是快要獨立和形成之際。民族語言也是這樣。語言的形成是和民族的形成齊頭并進的。俄羅斯民族的組成成分復雜,其語言、神話、多神信仰等標志民族特征的因素因缺乏完整的歷史記述而難以作詳細考證,這為后人破解俄羅斯的文化傳統(tǒng),特別是皈依拜占庭東正教之前的文化特征增添了許多困難。但是,從已知的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確認,俄羅斯在皈依東正教之前的多神信仰和神話體系還是相對完整、基礎(chǔ)豐厚的,正是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文學傳說、風俗習慣、語言文字、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之中的宗教信仰痕跡構(gòu)成了皈依一種比較成熟的外來宗教的前提和基礎(chǔ)??梢哉f。對拜占庭東正教的選擇、認同、理解、詮釋和再創(chuàng)造都是以此為基礎(chǔ)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