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銀平
2009年1月6日《燕趙都市報》報道:一位姓張的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兒子小浩是某重點中學的學生。他在學校跟一個女同學的關系很好,女同學經(jīng)常叮囑他要好好讀書。張女士告誡兒子升入大學之前不許談戀愛,也對兒子與同學之間互相勉勵、共同進步的做法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料,學校以小浩在校期間與女同學“談戀愛”、發(fā)生異性摟抱等親密行為、違反校規(guī)為由,讓家長給他轉(zhuǎn)學,否則將給予記過處分。張女士認為學校的做法不妥,她說,“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異性產(chǎn)生好感也是正常的,兩個人關系好不一定就是談戀愛”。
因為學生“早戀”了,所以就必須給予他們極其嚴厲的懲罰,這種行為總讓我想到上個世紀70年代的做法。那時筆者還是在校學生,班上要是出現(xiàn)了“早戀”現(xiàn)象,當事學生就會受到學校的無情“打擊”,會被校長在全校師生大會上列為“反面典型”。那時,剛剛蘇醒的教育還缺乏對人性的根本尊重和溫情脈脈的教育疏導,缺乏與情感教育、公民教育等世界教育大趨勢的接軌和融合,缺乏“你問我前進的方向,我指向我們共同的方向”的師生平等意識,更缺乏師生之間無話不談、暢所欲言的和諧默契氛圍。
今天,教育觀念、教育對象和教育規(guī)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觀念的變化自不用說,就說教育對象吧,學生們的青春期普遍提前,朦朦朧朧的異性情感碰撞已成為中學校園里屢見不鮮的話題和現(xiàn)象。涉足“早戀旋渦”的學生們鄭重宣告:“給我信任,我能處理好學習和情感的關系?!鄙虾J猩鐣茖W院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滬上重點中學有10%左右的學生體驗過“校園戀情”,某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則有50%的學生經(jīng)歷過“早戀”。在“戀愛與學習的關系”問卷中,半數(shù)以上被調(diào)查學生認為“二者的關系不難處理”,認為對學習“影響不大”、“沒影響”、“會促進學習”的學生人數(shù)多于選擇“成績會嚴重下降”的學生。學生“早戀”問題在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的著作《藏在書包里的玫瑰》(北京出版社出版)中有過形象描述。
不止教育對象發(fā)生了變化,教育規(guī)律也在發(fā)生巨變。過去的教學是單向度的師講生聽,現(xiàn)在的課堂卻是互動式和探索式的;過去的教師是知識權(quán)威的唯一擁有者,現(xiàn)在的教師是學生的朋友和合作伙伴。所以,面對“早戀”等教育問題時,教師應把握教育的新規(guī)律,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注重溝通、扶持和幫助,盡量以平等的角色和態(tài)度走進學生的生活,幫助他們糾正不恰當?shù)男袨?順利度過青春期。這就是新時期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苯處熓腔锇?陪伴學生前進;是火炬,點燃學生內(nèi)心的希望;是雨露,滋潤學生心靈的成長。
所以,面對“早戀”學生,個別學校即使是為了端正學風,對學生作出過于嚴厲的處罰,也屬于處理失當。這種粗暴且霸道的做法,根本沒有將學生看成是鮮活的個體生命和值得原諒的花季少年,而是將學生看作了“不值得原諒的叛逆者”,冷若冰霜地嚴厲打擊學生,拒絕對學生進行心靈救助。民主、平等、尊重、賞識、人性化等教育理念,在部分教師心中成了擺設。這種教育之“冷”是教師在推卸責任,是教育手段簡單粗暴、蠻橫霸道的具體體現(xiàn)。
教育行為中的“隱性暴力”傾向不容忽視。所謂隱性暴力,就是教育手段和行為雖然不具有身體處罰性質(zhì),卻會以一種無聲而不容置疑的權(quán)威評判方式,使用侮辱、諷刺、威嚇等語言暴力、精神暴力行為,來“封殺”學生、怠慢學生、冷落學生乃至開除學生。嚴厲處罰“早戀”學生也是對學生實施的隱性暴力行為,其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是顯而易見的。
這些年,教育逐步邁向現(xiàn)代化,特別是在教育設施、教育環(huán)境等硬件方面,實現(xiàn)了巨大的跨越和進步。但在教育軟件方面,我們不能不承認,個別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行為不但未能達到“現(xiàn)代化”的程度,甚至還有走回頭路的傾向:欣賞“教育懶政”,看重“家長作風”,迷戀簡單粗暴行為。這種居高臨下的教育,培養(yǎng)出的注定不是未來的合格公民,而是過分謹小慎微的“聽話機器”,這實在是教育的倒退!
提醒更多的教育者,請蹲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心跳,用寬容的目光善待學生的過錯,引導學生的情感需要,因為他們畢竟是鮮活的“人”,而不是任由那些不負責任的教師處置的“權(quán)益的孤兒”。嚴厲處罰“早戀”學生是一種霸道的做法,是我們應當摒棄的。
(責任編輯鄧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