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華中
當前,小語界圍繞有效教學進行了很有意義的研究,筆者認為,課堂教學光“有效”還不夠,還得“有神”,因為只有“有神”,課堂教學才能“高效”。
一、 務實簡樸與深度品悟辯證統(tǒng)一
近幾年,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的“倡簡”思想得到了廣泛認同。我的理解是:“倡簡”不是降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而是務實簡樸與深度品悟的辯證統(tǒng)一。
一位教師在教學《錢學森》第2~4自然段時,緊緊抓住了錢學森說的兩段話:“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多做點事?!薄拔覀內找古瓮?就是祖國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天終于來到了。祖國現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大家——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chuàng)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圍繞第一段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錢學森現在做了些什么?準備得怎么樣?”學生聯系上文,懂得了錢學森赴美留學,師從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并成為其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這一切都是為了回國后能為人民多做貢獻,而不是為了自己“榮華富貴”。圍繞第二段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錢學森在美國與回到祖國會有什么不同?”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深刻體會到:在美國有很好的條件,利于個人發(fā)展;回到祖國因條件限制不利于個人發(fā)展,卻利于國家發(fā)展。錢學森毅然放棄在美國的一切優(yōu)厚待遇與條件,回到貧窮落后的祖國拼搏,正是他愛國的集中體現。
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務實簡樸的。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緊緊扣住課文重點句段,采取聯系上下文的方式,使學生的理解與感悟有坡度地“拾級而上”,就可以將務實簡樸與深度品悟辯證統(tǒng)一起來。
二、 語言訓練與情感熏陶有機融合
文章的情感是通過語言為載體來表達的,脫離了文本語言理解情感,無疑是“緣木求魚”。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是語言訓練的基本方法,我們應該將語言訓練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機地融合起來。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船長》一課快結束時說:請同學們以“船長,你為什么不和我們一起回家……”和“朋友,不是我不想家……”為開頭,分兩組進行寫話練習,然后組織交流。
其中兩位同學這樣表達的:
生:船長,你為什么不和我們一起回家?你也有自己的家人,您那年老的母親和可愛的孩子,還等您回去呢!難道您忘了,在臨行前他們對您說的話了嗎?
生:朋友,不是我不想家。我與“諾曼底”號相處了那么多年,它其實也是我的家啊!與它共存亡是我的職責!
總結《船長》一文的教學,如果讓學生說說船長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只要將文章讀上一兩遍就能說出:機智、鎮(zhèn)定、把別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但這樣的表述往往是蒼白無力的,缺少的正是學生的內心體驗。這位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對話,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了船長精神之偉大。這樣就實現了語言訓練與情感熏陶的有機融合。
三、 立足文本與適度拓展交相輝映
閱讀教學首先要立足文本,但有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體會其中的情或理,又需要進行適度拓展,并讓拓展的內容與文本“交相輝映”(而不是若即若離),使學生對文中的人或事形成立體化或多角度的認識與感受。
一位教師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敬仰和惜別之情,做了如下拓展:一是針對“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補充了:孟浩然比李白年長12歲。在幾年之前,李白曾前往襄陽拜訪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作大加贊賞,并留他住了多日。這期間,兩人飲酒吟詩,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所以,李白稱孟浩然為兄長和老師。二是針對“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補充了:李白《贈孟浩然》詩中“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幾句詩;最后還補充了杜甫對孟浩然詩的贊賞詩句:“清詩句句盡堪傳”。
這樣的拓展是必要的,因為課文里只寫了李白送別孟浩然時的話,話雖簡約,但情真意切,而學生對李白說這些話的背景并不清楚。教師的拓展為學生的理解提供了階梯,使學生對孟浩然的人品、對李白重情重義的認識更加深刻了,這恰恰就是“依依惜別”的基礎。教師在研讀文本時不能缺少對相關背景的全面把握,有時在課堂教學中還要“還原”其相關背景,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本中的人與事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也才能使“人”的形象立起來,使“事”的內涵豐富起來。
(作者單位: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