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災難學研究框架構想

2009-12-02 03:44:54李明泉趙娉萍
社會科學研究 2009年5期
關鍵詞:防災減災學科建設

李明泉 趙娉萍

[摘要]汶川特大地震及爆發(fā)的各種災難,促使我們痛定思痛,迫切需要建立一門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等領域,廣泛汲取各門學科現有研究成果的綜合性、系統(tǒng)性、實用性的“災難學”。災難學主要研究災難的預測、防治、救助、善后、重建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構筑起防災減災、社會救援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fā)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災難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學科建設涉及面較廣,需要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盟,共同從理論、科普、應用等層面切入,擔當起造福人類社會、推動科學發(fā)展的學術責任。

[關鍵詞]災難學;學科建設;防災減災

[中圖分類號]x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09)05—0102—04

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不斷面對災難、抵御災難、戰(zhàn)勝災難的歷史。在高新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世界各國仍面臨著來自大自然和人類突發(fā)事件所造成的不同災難的威脅。不斷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公共應急管理,切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一、面對災難,社會科學不能缺席

在災難面前,自然科學對“災害學”的研究日益深入。一些國家創(chuàng)辦了研究災害的報刊。如1976年美國創(chuàng)辦報道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研究計劃與活動的《自然災害觀測者》,后來又創(chuàng)辦了報道火山噴發(fā)、野生生物變化及其他災害的《科學事件快報》;英國創(chuàng)辦有《災害管理》、日本有《自然災害科學雜志》、瑞典有《意外事件·自然災害研究委員會通信》雜志等。1986年12月,我國第一家專門研究災害問題的學術刊物《災害學》在西安創(chuàng)刊。之后,《中國地震報》、《中國減災》、《中國減災報》、《自然災害學報》等相繼問世。各國積極開展“災害學”研究,在災害的基本性質、成因過程、災害后果和運動規(guī)律以及如何防災減災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大研究成果。1987年12月11日第42屆聯大通過的169號決議,將上世紀最后十年定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IDNDR),簡稱“國際減災十年”。目的是加強國際間的合作,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在災害來臨時能把人員損失及社會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從這時起,“災害學”研究進入新階段。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的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經驗,成為不少國家和地區(qū)防災減災的借鑒。尤其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我國一系列迅速及時、科學有效的抗震救災重大舉措,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成為2l世紀初人類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的典范。

2008年10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一個善于從自然災害中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堅強和不可戰(zhàn)勝的?!薄叭祟悓ψ匀灰?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是一個永不停息的過程,規(guī)律性的東西往往娶通過現象的不斷往復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才能更明確地被人們認知。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fā)展道路,鍥而不舍地探索和認識自然規(guī)律,堅持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不斷增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能力,就一定能夠不斷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就一定能夠做到讓人類更好地適應自然、讓自然更好地造福人類。”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是指導我們開展“災難學”研究的綱領性文獻。

在災難面前,研究災難規(guī)律,構筑系統(tǒng)化的防災減災體系,社會科學不僅不能缺席,而且應該與自然科學一道,以人類的思想智慧和科學技術來共同構筑抵御抗擊各種災難的堅強壁壘。1976年美國出版的《自然災害風險評價與減災政策》,運用經濟學理論對災害影響、減災費用和效益作了詳細探討。1980年的《美國防洪減災總報告》包括了減災政策的效用分析等內容。印度籍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的《貧困與饑荒》以巴基斯坦、印度和埃塞俄比亞等國家的大饑荒為例,用權利的方法揭示了貧困的根本原因。社會科學運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關注對災難成因和影響的研究,已經顯示出科學的強大力量。比利時根特大學社會學教授福萊迪(Frank Furedi)認為,“人類在災難學方面還是研究得太少,幾乎可以說這還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因此,建立一門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災難應急管理及其恢復重建規(guī)律的“災難學”,已成為迫切需要的科學研究任務。

二、災難學的概念范疇和性質

1、災難學研究的邏輯起點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災難學以災難為研究對象,以防災減災為學術使命。那么,什么是災難?通常認為,災難包括自然類災害,如地震、洪澇、干旱、雪災等;技術類災害,包括誤操作、病毒等:生物類災害,包括蟲害、瘟疫等;社會類災害,包括交通事故、礦難、建筑倒塌、群體踩踏、恐怖襲擊等。我們所指的“災難”,是按照對國家和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破壞程度、影響廣大民眾生活范圍的大小來劃分的。如一次醫(yī)療事故對一個家庭是災難,但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面很小,難以形成社會性災難。對災難的界定,尚未有量化的衡量標準,我們只能從災難的深廣度、波及面、受損量等作出現實的判斷。

災難是危機,但并不等同于危機。災難是造成既定破壞事實的存在,危機的范圍要廣泛得多。危機首先是一種困難狀態(tài),一種經歷挫折的過程。危機又和一般的困難、常見的挫折不同,它的程度比較嚴重,發(fā)展下去就會導致失敗、崩潰或死亡。危機按規(guī)模大小可分為個人危機、家庭危機、企業(yè)危機、國家危機和世界危機;按性質可分為情感危機、信仰危機、政治危機、經濟危機、疫病危機、生態(tài)危機等。危機是已經出現或將要出現或正在過程呈現的打亂經濟社會正常秩序和慣性運行以及出現突發(fā)性危及人民生命生活安全的事件等等,危機可以造成災難,但也可以化危為機,避免災難。危機是一種可變的現狀,具有不確定性;災難是一種無法改變的現實后果,具有不可更改性。

從時間上看,災難過程可劃分為孕育期、潛伏期、爆發(fā)期、持續(xù)期、衰減期、平息期、恢復期、重振期等八個階段;從空間上看,災難可分為災源區(qū)、災泛區(qū)、重災區(qū)、抑災區(qū)等四個區(qū)域;從救災行為上看,可分為自救、互救、援救、恢復、重建等五種方式;從防災減災行為上看,可分為預測、預防、施救、善后、減災等五種方式。

2、災難學的學科性質

災難學是一門研究災難預測、災難防治、災難善后、恢復重建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社會經濟關系的學科。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等各領域,與各學科交叉互滲,需汲取各學科研究成果,針對災難本身的突發(fā)性、破壞性、震蕩性等展開綜合性、系統(tǒng)性、實用性研究。

災難學的基本學科特性具有公共性、人本性、科學性、綜合性等。它要求在學科功能上,具有社會實用性和公共應急性,甚至為普通民眾所掌握所運用;在學科價值上,具有生命至上理念,

為人類生存發(fā)展提供防災減災能力,提供守護家園能力,提供恢復重建能力;在學科屬性上,具有前瞻、預測、防范能力,具有周密、縝密、精細的防范把控和救助能力,既能宏觀把握,又能微觀處置,強化其科學理性精神;在學科建設上,具有融會貫通、系統(tǒng)整合的思維能力和科學方法,突出災難學的理論一實踐特性。從而,促使災難學根植于深厚的學科土壤,展現其獨有的學科魅力和學科價值。

3、災難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災難學與“災害學”關聯密切,但各有側重。如果說“災害學”是自然科學界側重于研究災害征兆預測及防災減災規(guī)律的科學,那么,“災難學”則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盟,共同應對災難發(fā)生之后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盡快恢復社會秩序,切實推進災后重建,確保經濟社會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新興學科。經過眾多自然科學工作者的艱辛探索,災害學學科建設日趨成熟,并廣泛應用于防災減災實踐之中。但是,災難學的學科建設還是一片空白。

災難學與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公共危機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并根據突發(fā)事件的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分為四個等級,從而作出相應的應急預案。公共危機應急管理研究如何快速反應、提高決策能力、迅速組織實施、制訂相關法規(guī)制度等社會組織運行管理問題,具有緊迫性、務實性等特點,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災難學需要廣泛汲取公共危機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經驗,加強防災減災能力,使危機管理成為災難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思想來源,同時,需要汲取其他眾多學科的成果加以轉化,構建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管理學等領域的交叉邊緣綜合性學科。

災難學從“災難”這個“點”切入,推進經濟社會這個“面”的系統(tǒng)研究。災難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研究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其他學科是一種常態(tài)性研究,而災難學則是一種瞬間性、輻射性研究;其他學科是一種從容的理性研究,而災難學則是一種務實的應急研究;其他學科是一種某個領域生產性、技術性、學術性的專門研究,而災難學則是一種防御性、戰(zhàn)略性的綜合研究。預見性、前瞻性、務實性是其顯著特征。

4、災難學研究的基本原理

災難學研究包括不可避免、反饋策應、害利互變、標本兼治等四個基本原理。不可避免原理告訴我們,自然界和人類自身所引發(fā)的各種災難無法完全避免,各種災難所引起的負效應、破壞力也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同時,人類抗擊災難的信心和意志也是一以貫之、不可更移的。人類在與災難的抗爭中所體現出的自救互救、恢復重建的偉力和精神,構成了人類不斷戰(zhàn)勝災難的恢弘史詩,成為人類獨有的精神財富。反饋策應原理探討各種災難發(fā)生前后的應急控制能力、資源調配能力、危機管理能力、對策指揮能力等,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數字技術和新聞傳媒的強大作用,在第一時間周密部署,把災難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害利互變原理強調如何利用災難去防災減災,化害為利,因勢利導,以較少的災難代價推動人類不斷進步。標本兼治原理突出治標的及時性、有效性,治本的戰(zhàn)略性、長效性,將短期措施與長遠對策最佳結合、辨證施治,促使災難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長治久安。

5、災難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災難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概括起來大致有辯證法、比較法、統(tǒng)計法、糾錯法、預計法等。禍??傁嘁?,利害在互變,正反必相成,事物總是遵循辯證法規(guī)律,推動事物量質互變、對立統(tǒng)一,螺旋式發(fā)展。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災難是負效應負價值的體現,但在一定條件下,可化危為機、轉危為安、因禍得福,促使災難走向其反面,為人類生存發(fā)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創(chuàng)造新的變革方式。因此,在研究災難過程中,應以轉化、互變的辯證思維,深刻分析伴隨災難所帶來的生機與新變,樹立重振與重建的信心與希望。災難學研究,需要我們高度關注和靈活運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借鑒人類現有的思維成果,把“災難”當作一個切片、一個標本、一個細胞,既樹立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把“災難”放在歷史長河中加以剖析,探尋其來蹤去影,又樹立現代科學理性精神,把“災難”作為一種無法回避的重大自然和社會現象,以冷靜客觀的比較分析、數量方法展開研究,探尋其發(fā)生規(guī)律和應急規(guī)律,從而找到一把把解開“災難”之謎,打開災難驚變之后新天地的“金鑰匙”。理論之鑰匙一旦被社會群眾所掌握,就會變成防災減災的巨大力量,任何大災大難就能從容面對和及時處置。

6、災難學的學術價值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币箽v史災難轉化為歷史進步,必須善于從災難中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在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上深刻認知和把握災難形成、演變、爆發(fā)、防范、救助、重建等方面的規(guī)律,構建起切實可行的應急操作系統(tǒng)。災難學的建立,是社會科學關注現實、造福人類、推動發(fā)展的神圣使命。災難學立足于守護人類社會健康持續(xù)發(fā)展,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具有普度眾生的精神。只有真切的生命關懷和高度負責的社會責任感,才能一步步推進災難學研究,建立起全新的災難學學科體系。

如果當各種災難突降時,我們在人員搶救、財產安全、公共應急、交通消防、生產生活、信息發(fā)布、社會救援、社會秩序、外交工作、民族精神、心理救助、產業(yè)恢復、家園重建等各個方面,預先設置一整套防災減災措施,建構起一系列防災減災實踐理論,形成緊張有序的社會救助運行機制,那么,再突然再嚴重的災難來臨,我們也就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束手有策,在忙亂中有秩序,在驚慌中有穩(wěn)定,在搶救中有效率,為人類社會抗擊災難、戰(zhàn)勝災難提供堅強而周密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三、災難學的學科構成

災難學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國內僅有《中國救荒史》(鄧云特著,商務印書館,1937年)、《中國救荒史》(鄧拓著,北京出版社,1998年)、《災難地理學》(時勘著,科學出版社,2009年)、《中國救災保險通論》(鄭功成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等著述,要建成災難學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還有待時日。我們認為,災難學學科建設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幾個大的學科門類人手,逐步建設二級學科,初步設想災難學由以下學科構成:

1、災難經濟學

災難經濟學主要研究災難發(fā)生后對國民經濟發(fā)展產生的損失、評估、影響,政府如何通過宏觀干預盡快推動產業(yè)恢復重建和發(fā)展方式轉變;研究處于常態(tài)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產業(yè)和企業(yè)如何增強抗災減災管理能力,增強未雨綢繆的自覺防范功能和再生能力;研究災時災后金融、保險及其資本運作方式、賠償方式、支持方式,盡最大可能規(guī)避風險、減少損失;研究國家資金、生產資料儲備與應急等問題。主要由災難經濟管理學、災難損失評估學、災難產業(yè)重組學、災難交通與

應急學、災難通信管理學、災難金融援助學、災難應急物流學、災區(qū)城鎮(zhèn)重建學、災難旅游學、災難農業(yè)振興學、災難保險學等學科構成。

2、災難政治學

災難政治學主要研究災難引發(fā)的一系列事關國家安全、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諧、軍事戰(zhàn)略、反恐防恐、外交工作、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問題,研究如何調動國家資源全力以赴迅速妥善解決處于緊急狀態(tài)下的社會平穩(wěn)過渡和穩(wěn)定發(fā)展問題。災難政治學包括災難應急援救管理學、災難應急統(tǒng)籌學、災難經濟社會政策學、災難法律學、災難外交學、災難軍隊應急學、災難消防應急管理學、災難對口援建學、災難國家安全學、災難新聞發(fā)布學等。

3、災難文化學

災難文化學主要研究災難引發(fā)的心理情感、價值觀念、民族精神、英雄傳奇、新聞宣傳、文藝創(chuàng)作等問題,力圖以文化的力量為受災群眾撫平精神創(chuàng)傷,展現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宣傳防災抗災中的先進典型,為發(fā)展著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文化元素。災難文化學包括災難歷史學、災難傳媒學、災難文藝學、災難民族精神學等。

4、災難社會學

災難社會學主要研究災難發(fā)生后的個體、群體及社區(qū)的社會心理、社會控制、社會秩序、社會救助、社會工作、志愿者組織管理等問題,迅速有效地促進社會恢復常態(tài),著力解決災難引發(fā)的社會深層次矛盾。災難社會學包括災難社區(qū)管理學、災難心理救助學、災難教育振興學、災難志愿者組織管理學、災難倫理學、災難社會援助學等。

5、災難生態(tài)學

災難生態(tài)學主要研究災難對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的破壞與重建,研究生態(tài)修復、生態(tài)保護、生態(tài)屏障、生態(tài)發(fā)展等問題,建構災難生態(tài)經濟學、災難生態(tài)哲學、災難生態(tài)恢復學、災難生態(tài)環(huán)境學等。

災難學的研究取向應從三個層面展開,一是從災難理論層面加強災難學學科體系建設,出版“災難學學術叢書”,以人類縝密科學的理論建設研究防災減災規(guī)律;二是從災難科普層面加強災難科學普及知識教育,出版和宣傳“災難學科普知識叢書”,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三是從災難應急層面加強防災實用培訓,出版和宣傳“防災手冊叢書”,提高每個公民遇災不慌、遇難自救的能力。災難學學術研究是基礎,科普教育是手段,防災應急是目的。這也決定了災難學研究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科學屬性。

災難學涉及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需要整合各學科力量,針對不同災難的種類、形態(tài)、特質和規(guī)律展開專題性、綜合性研究。這是一項長期的動態(tài)研究過程,需要學術界、思想界、務實界等廣泛參與,需要調動一切研究資源,尤其需要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界交融互助,共同完成這一造福人類、造福未來的學科建設。

[參考文獻]

(1])Frank Furedi,天災人禍——人類災難觀的歷史變遷[EB],德國之聲中文網www,ddllO,com/diqiu/haixiao/200705/58,htm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74,49

(責任編輯:何頻)

猜你喜歡
防災減災學科建設
防災減災科普要從孩子抓起
科技傳播(2016年23期)2017-03-01 13:32:57
我國校園防災減災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的河北方案
人民論壇(2016年38期)2016-12-23 09:38:28
淺談人工影響天氣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依托學科信息管理平臺,促進高校學科建設管理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9:20
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建設實踐與發(fā)展探討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07:13
加強黨建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
武警院校應急救援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6:46:30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yè)(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農業(yè)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對策
垦利县| 正阳县| 义马市| 夏邑县| 建湖县| 磐石市| 察雅县| 鸡西市| 孟津县| 江津市| 沧源| 宁城县| 克东县| 平阴县| 莱州市| 漠河县| 河西区| 同仁县| 洪雅县| 慈利县| 灵宝市| 宜春市| 博乐市| 罗城| 宜丰县| 麦盖提县| 松潘县| 昭平县| 安达市| 安化县| 阿拉尔市| 潞西市| 明水县| 义马市| 贵定县| 类乌齐县| 溧阳市| 巴彦县| 扎鲁特旗| 泊头市|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