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特
最近三年,上海的音樂劇舞臺一直在上演不同時代的“追夢”故事——《42街》發(fā)生在上世紀30年代,《發(fā)膠星夢》跨進60年代,而今年的《歌舞青春》則發(fā)生在新世紀。看來,無論何時,有夢想的人都是人們移情的對象。
《歌舞青春》的故事發(fā)生在美國。特洛伊是東部高中“野貓”籃球隊的明星,嘉貝瑞拉是新轉學來的天才少女,又是科學社團的主力。這兩個團體不相往來,但他們兩人卻因曾在寒假里有過的一次浪漫邂逅,一同發(fā)現了生活中的新樂趣——唱歌。
他們原以為生活會因此變得更加豐富,不料卻受到了各自團隊的阻撓,被迫打消了參加音樂劇復選的想法。由于朋友們最初是基于自私的目的和單純的理由將二人拆散的,因此他們隨即看到友情受損而深深自責。最終,大家互相諒解,團結一致,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實現了各自的夢想。
陽光的故事,搞笑的情節(jié),熱情的歌舞,絢麗的舞臺,內容與形式的美妙結合,造就《歌舞青春》大放異彩。加上前有輕松時尚的開場辭,后有演員與觀眾的見面簽名活動,所以首演當天大廳里等待演員簽名的觀眾就排成長隊,令沸騰的氣氛一直持續(xù)到深夜。
熱鬧過后,讓我們試著探討一下《歌舞青春》真正的主題是什么?
演出從頭到尾雖然看似在講述年輕人追求夢想,但這并不是作者最想探討的問題。請看故事中高中的一條“潛規(guī)則”——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所屬的類型和圈子,不能輕易改變。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正處于身心成長階段的孩子,雖已形成了一些屬于自己、相對完整的觀念和經驗,但同時也造成了自己思想上的束縛。其中大部分人都互相約束和牽制著,有些人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連多一種愛好也被壓在心底作為秘密。于是,男女主人公的“離經叛道”,立即遭到了質疑和抵制。
但是,要求改變的強烈愿望終于戰(zhàn)勝了外界的壓力,最終喚起每個人心里隱藏的夢想。對于現有的經驗,孩子們開始思考、爭論,而結論終于涉及到關鍵問題——身份。引用特洛伊的話說,就是“不能讓別人決定你該干什么,你做的事才代表了你”。通過選擇,這些孩子最后完成了對自我的認知。
所以,《歌舞青春》的真正主題是關于成長,是在選擇中認識自我。這部青少年的故事劇,其實對每個年齡段的觀眾都有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