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瓊瑤
侄子剛?cè)龤q,在南方某市的一家幼兒園上托班。在不久前的一次電話中,我聽到了他的一個小故事。
某日,侄子沒有理會老師組織的游戲活動,跑到一邊自顧自地玩起最喜歡的堆積木來。老師叫侄子過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可他不聽。老師生氣了,說:“再不乖,就不要你玩了?!敝蹲右宦?,很緊張,老師不和自己玩了,那可是件大事,于是說:“要是xx小朋友也不乖,怎么辦?”“那也不要他玩了?!崩蠋熀敛华q豫地說?!耙撬械男∨笥讯疾还裕窃趺崔k?”“那就都不要他們玩了!”氣憤的老師脫口而出。侄子放下手中的積木,嘆了口氣,說:“沒朋友真可憐,那我們還是要你玩吧?!?/p>
故事是幼兒園看門的老伯講給來接孩子的父親的。老伯是家鄉(xiāng)人,和侄子很親,而托班的教室又緊挨門衛(wèi)室,教室里的這一幕正好被他看見了。
就那么幾句話,就讓站在道德高地批評孩子的老師成為被“可憐”的對象。故事聽起來很滑稽,很搞笑,可笑過后,卻又覺得有點不是味道。
站在老師的角度,她好像并沒有什么過錯,她只是在組織正常的教學(xué)活動。倒是這個孩子有些不像話:
——沒有組織紀律性。讓他參加集體活動,他卻偏要一個人玩積木。孩子要都這樣,教室豈不是亂了套!不強調(diào)紀律,這班還怎么管!
——缺少文明教養(yǎng)。老師批評他,他不僅不聽,還頂嘴,真沒把老師當回事兒,看來這孩子還少了一點家教。
——品行有問題。老師批評他,他居然七繞八繞,把老師也繞進去了,公然在課堂上嘲弄老師,看來這孩子真有點“壞”,得加強教育。
站在孩子那邊,我們又會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呢?
——老師真不講道理。上幼兒園本來就是玩嘛,玩什么不行?為什么不讓我玩喜歡的積木,而非讓我玩不喜歡的游戲呢?老師真是不講道理!
——老師很可怕。我一不聽老師的話,她就不高興,就不要我玩了,說不定還會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批評我,罰我,老師真可怕!
——老師真可憐。家里只有我一個小孩,一個人玩真是很寂寞。要是沒人和老師玩,那怎么辦?老師真是可憐!
是應(yīng)該站在臺上管孩子,還是低下身子和孩子對話?答案不言而喻。既然教育的目的是發(fā)展孩子,既然孩子才是教室里的主角,那么,站在孩子那邊,我們該怎么做呢?
要了解孩子。教師是教學(xué)活動的組織者,要讓活動能為孩子接受,就得先了解孩子,弄清楚他們都在想些什么。案例中,面對不聽招呼的孩子,老師可以先問問:“為什么不想和大家一塊玩游戲?”再引導(dǎo)孩子:“這個游戲可有意思了!來,和小朋友們一起來玩,好嗎?”如此,孩子還會拒絕老師嗎?
要學(xué)會等待。成長中的孩子總會犯錯,作為他們的引導(dǎo)者,老師不能一見孩子犯錯就批評。上述案例中,如果老師說:“先看看其他小伙伴是怎么玩游戲的,如果覺得有趣,想?yún)⒓?,再一起玩,好?”學(xué)會等待,給孩子思考的空間,他們自然會樂于接受老師的引導(dǎo)。
要學(xué)會寬容。對于孩子的頂撞行為和言語,老師一定要寬容一些,再寬容一些。每個孩子都會犯錯,如果對孩子的每個錯誤都抓住不放,此時的你,就已經(jīng)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上,那你還怎么實施教育?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可憐?須知,寬容孩子的錯誤,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比數(shù)落孩子的缺點更有意義。
站在孩子那邊,和孩子共同經(jīng)歷教育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是那么有個性,那么真誠,那么有愛心;孩子眼中的你又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呢?那一定是慈祥的媽媽,是最好的朋友,是最讓他們佩服的人!
責(zé)任編輯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