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翔
清晨的薄霧繚繞在初春的山嵐,恰似透明的輕紗披上花花草草的腰肢,一股清爽極了的空氣隨著晨曦漸漸彌漫開來。在山寨腹心的一片小操場上,響起一陣孩子們的喧嚷,一段歡快的樂曲,一通拍打竹節(jié)和蹦蹦跳跳的熱烈躁動,頓時打破了山野的寧靜。這是一個動人的黎明,是云南省文山州廣南縣號稱世外桃源的壩美村寨又一道風(fēng)景線。
壩美是個令人向往的地方,這個總?cè)丝趦H有六百多人的村寨,坐落在四面環(huán)山的小壩子里。壩內(nèi)溝渠縱橫,良田沃野,水草豐茂。當(dāng)?shù)氐耐林鴫炎迦松郧趧?衣冠儉樸,居住地古樹瓦屋,雞鳴牛耕,雀飛蝶舞…… 壩美的重要價值在于它風(fēng)景和風(fēng)物的原始意義:這個村寨對外界的通道是一東一西穿越崖洞的兩條水路。據(jù)說,村民們祖祖輩輩與外面的世界若即若離,其衣食住行、繁衍生息在一定程度上都達(dá)到了生態(tài)平衡,形成了自成一體、平安和睦、道不拾遺的良性生存循環(huán)。大約在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人們偶然在崖洞出口處見到隨壩內(nèi)流水游泳出來的光腚小孩,這才揭開了山寨謎一般的面紗。因為入村必須經(jīng)過幽洞深水,必須舟楫涉水,而且壩內(nèi)也的確有一些野桃花樹,這個村寨的自閉狀態(tài)酷似晉朝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一些描寫,所以近年來被各地尋幽的人們大加渲染,譽為正宗的世外桃源。
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吸引了眾多的海內(nèi)外游客。其中有一位來自臺灣的先生流連忘返,志愿改變行程長期逗留了下來,為壩美勝景再添一景。
這位來自臺灣的中年男游客,是寶島上的一名高山族普通教師,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獨自一人瀟瀟灑灑來到了壩美。原來的打算不過是尋幽觀光,領(lǐng)略一番桃源勝境而已,沒想到被壩上美麗純樸的自然風(fēng)景吸引住了,特別是被壩上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感動了。那些孩子們,個個純潔而精明可愛,看不出絲毫的愚鈍和呆笨。然而他們的文化生活非常單調(diào):壩子里古老的龍骨水車成天吱嘎吱嘎的轉(zhuǎn)動聲響,早出晚歸的耕牛們脖子上掛那個銅鈴鐺叮當(dāng)叮當(dāng)?shù)穆曧?田野里飛鳥們嘰嘰喳喳的聲響,再加上課堂里的瑯瑯書聲,家庭里鍋瓢碗盞的碰撞,偶爾不知從何處飄出的一曲山歌……這一切,差不多就是他們的全部音樂了。
臺灣游客有心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豐富而現(xiàn)代的音樂和舞蹈世界。顯然這是由衷之情,也是天然的華夏兒女之情。于是他留了下來。
他和一個開設(shè)“農(nóng)家樂”茶館的老板約定:由他個人出資出力開辦一個免費的民族歌舞培訓(xùn)班,專門教壩上所有的孩子們一些簡單的集體舞蹈,在訓(xùn)練過程中同時為老板的生意拉拉場子。老板不過是提供一片較為施展得開的場地讓大家載歌載舞,臺灣游客的住宿費照出不誤。
在壩美居住的那個夜晚和清晨,我正在感嘆好個風(fēng)景勝地而萬籟俱寂之時,悠然傳來這片歌舞聲聲,是很使我感動的。我親眼看到和聽到了一幕動人的排練場景:
一個簡陋的小棚子里,一臺陳舊的播放機,一些顯然是用mp3方式錄制的音樂,一下子在夜空響了起來。來自村落里各個角落的孩子們循著音樂聲開始向那里聚集。不一會兒便自自然然地排列組合了起來。音樂是很適合舞蹈的,也是很有民族特點的:一曲《阿里山的姑娘》代表了臺灣教練的海峽情思;一曲《劉三姐》顯然是為壯族孩子們灌輸本民族能歌善舞的自豪感…… 曲子無疑是臺灣教練精心挑選的,代表了他的品位和深情。
“一二一,一二一”,臺灣教練帶著濃重南方特點的口令聲在孩子們中間傳達(dá)開來,只見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孩子們乖乖地隨著他蹦蹦跳跳。他教孩子們使用的道具很別致,就是一手持一條竹片,應(yīng)著音樂節(jié)奏不斷敲擊,使人聯(lián)想起周杰倫的三節(jié)棍。但是教練手里的道具使我剎那間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天高山遠(yuǎn)的曠野里,暫時還沒有出現(xiàn)滿天的星斗,沒有一輪明月掛上高空,棚子里的燈火也略顯得有些黯淡。此時,咱們的臺灣教練雙手緊握著的,竟然是兩只明晃晃的電筒!
電筒的光柱在舞蹈隊伍里晃來晃去,隨著音樂的起伏,它不僅起著照明的作用,還有著穩(wěn)定軍心、調(diào)整隊列、傳達(dá)意志的功能。漸漸地,隊列更加整齊,孩子們的動作更加有力更加和諧,跳到高潮的階段,大家都會齊刷刷地跟著mp3放聲高歌起來,你聽那發(fā)音的韻律全是一個味:臺灣高山族普通話。
與我同行的著名作家、昭通市文聯(lián)主席夏天敏先生,以及文聯(lián)秘書長沈洋、文山供電局熱情洋溢的林芳女士、吳鎮(zhèn)泰先生等幾位全都被迷住了。大家饒有興致地一直觀賞著電筒光里的動人身影。與其說是欣賞舞姿,不如說是體味一種情調(diào)和情感。夏天敏先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也是特別鐘愛山川風(fēng)物的觀察者。他見過的世面可不少,曾經(jīng)遠(yuǎn)涉扶桑,也曾登上過阿里山,此時他卻和我一樣被這個來自阿里山的游客感動了:“不簡單不簡單!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這個臺灣人,有愛心,有中國心,板扎!”
我們無暇與那個跳出一身汗的臺灣游客搭話。我只是深情地觀察了一下他的舞姿:一張普通的面龐,一副中等偏矮的個頭、微微有點發(fā)胖的身軀,一套并不怎么專業(yè)的動作。但是他的神情是異常專注、異常認(rèn)真的。似乎正在完成一項神圣的使命:一招一式,一舉一動,一聲一響,毫不含糊。不知他是否感到:我對他的凝望猶如在行一個同胞的注目禮。
當(dāng)我的目光從臺灣游客那里移到壩美的田野山川時,我的心里充滿另一種愉悅,充滿了對美麗山水的悅目賞心。我忘不了進入這個勝景的幽深山洞和山洞里清澈的流水、神秘的蝙蝠,以及洞中那些諸如“觀音望月”、“猴子撈月”之類逼真的天然造型;我忘不了村子里那棵古老遒勁、蔭庇蒼生的巨型榕樹,忘不了奔波的小小馬車、劃動的舟楫竹篙;我也忘不了那一架架巍然挺立的竹木水車、一聲聲猶如晨鐘暮鼓信號般的牛鈴。這是一方絕少現(xiàn)代文明沖擊、同時也絕少現(xiàn)代垃圾污染的凈土。在許多現(xiàn)代人群已經(jīng)厭倦了充滿塵囂的都市生活之際,此地?zé)o疑可以給人一些大自然靜美和純樸的陶冶。
我在此地寫下了一首小詩:
輕舟幽洞入勝景,隔絕紅塵六百人。
水車悠悠轉(zhuǎn)物華,牛鈴聲聲喚星辰。
芭蕉葉闊方盛夏,野桃花紅忽立春。
熙熙攘攘大都市,何如此地小山村。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些句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做食。村中聞有此人,咸前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作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這些描寫,有如那位寫《消失的地平線》的英國佬希爾頓一樣,不管他本意寫的究竟是不是這里,壩美與桃花源的神似,就像中甸與香格里拉的相似,非常默契,無可解釋,毋庸置疑。
孩子們在臺灣游客老師指導(dǎo)下的歌舞還在繼續(xù),接下來是一首非常深情的云南民歌《遠(yuǎn)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路邊的花兒在盛開,樹上果兒等人摘等人摘。遠(yuǎn)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請你留下來…… 我不能像那位可愛的臺灣游客一般留下來,為當(dāng)?shù)氐泥l(xiāng)親們做點什么,但那位臺灣游客的舉動深深地啟發(fā)了我:神秘的自然界多么令人景仰;壯麗的河山可以任憑我們欣賞,但是我們切不可忘了自己應(yīng)該擔(dān)當(dāng)?shù)囊环葚?zé)任:讓祖國的山河更加壯美,讓生活在壯美山河的同胞們同時也沐浴愛的陽光雨露。世外桃源未必就是理想的境界,其實,有愛的地方才是人間天堂。我只是一個山水間的過客,江山不朽,而過客如浮云。要想不朽,必須愛江山更愛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