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州
我喜歡灑漁河的秋天/不僅僅是收成帶來的歡欣,更多的/是這樣一條河,是它的河水/迂回在這片土地,像/一把射雕的大弓,秋天搭在弦上/射出的,一半是莊稼/另一半是洗盡鉛華的村莊
——題記(選自舒顯富《灑漁河》)
“高原水鄉(xiāng)”、“魚米之鄉(xiāng)”、“鼓魂之鄉(xiāng)”、“煙柳之鄉(xiāng)”、“蘋果之鄉(xiāng)”……一個地方要用這么多美稱來命名和概括,并且還意猶未盡,遺憾隱隱,這一定是一個值得抵達的地方?!@就是號稱“烏蒙江南”的灑漁壩。
灑漁,彝語原為“撒由骨”,意思是“美麗富饒的地方”,它位于昭通城西面,距城區(qū)十公里。灑漁壩是昭通第二大的山間盆地,一個修長、平坦、土地肥沃的山間壩子,盛產(chǎn)香甜粘糯的“灑漁米”,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xiāng)”?!扒嗌綑M亙,錯落起伏,山勢迤邐,形若游龍,山下壩區(qū),丘陵迤迤,水流潺潺,綠樹環(huán)合;村莊田舍、錯落有序……”作家夏天敏如此肆意點染,顯然是把灑漁壩當作“世外桃源”來傾心潑灑筆墨的。
灑漁壩富饒肥沃,每年一到春天,灑漁河的九曲長堤便柳梢披風,春苗吐綠,如詩如畫,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夏天的田野,萬物蔥綠,整個灑漁壩一片勃勃生機。秋天,和風送爽,風清云淡,萬頃稻田一片金黃,散發(fā)著稻香,灑漁河里漣漪蕩漾,水草柔美……極富田園風光的灑漁壩不愧“烏蒙江南”美名。
煙柳歷來是灑漁最亮麗的名片之一。“灑漁煙柳就像一枝飽蘸濃墨的畫筆,時而靈動,時而厚重,恣意地點染著昭陽的朝朝暮暮,春夏秋冬。”有昭通作家如此描摹“灑漁煙柳”,立意大氣,用語貼切。灑漁煙柳歷史悠久,譽滿西南。一百多年前,生活在灑漁的先民,為了保護灑漁河的河堤,就廣植楊柳,沿河兩岸便長成了排排綠柳。柳樹在堤岸臨風而立,搖曳生姿,與灑漁河唇齒相依,相惜相守。每到盛夏,那絲絲柳絮,從河堤飄搖下河中,與清清河水融為一體,大有“煙霞染水觀魚躍,柳絮惜陰聽蟬鳴”的感覺。清晨,那薄如輕紗的煙霧罩在河邊,楊柳參差,偶然高枝露出,霧中透綠,這便是“煙柳”的真實顯露。當陽光噴薄而出時,煙柳的頭上已蓋上了淡紅的霧冠,極目處有煙籠綠水,嫵媚柔美,令人目眩神迷,嘆為觀止。
灑漁有座保存相對完好的千年古鎮(zhèn),散發(fā)著歷史的幽香。古鎮(zhèn)又稱下街子,地處灑漁壩中央,大約建于秦漢時期。古鎮(zhèn)街長1.3公里,房屋順著坡的走勢而建,多為土墻青瓦木門,前面留有寬敞的廊檐,為南方建筑風格,同時具有滇東北特色。
鎮(zhèn)不在大,有史則名,灑漁集鎮(zhèn)曾是滇東北歷史上一個古老的重鎮(zhèn),這里是古五尺道上的一個分支,有“南方絲綢之路”的印轍依稀,蹄音回響,是連結(jié)滇川的重要驛站,為昭通出川的交通要道,早在秦漢時期已是南來北往之商賈云集霧散之地,商鋪馬店人語馬嘶,茶樓酒肆熙熙攘攘……灑漁古鎮(zhèn)的歷史,便如同商旅古道一般飄飄悠悠,迤邐而來,顯出滄桑與漫長,輝煌與榮耀。
“豪華落盡見真淳”,靜靜佇立灑漁壩的灑漁古鎮(zhèn),最適宜探幽訪古,叩問歷史,邂逅黃昏散淡溫馨的陽光,耄耋老人深邃遼遠的目光……
在灑漁河的上游,有一座雄偉壯觀的漁洞水庫,堪稱“高峽平湖”。庫區(qū)湖光山色、煙波浩渺,無疑是鑲嵌在烏蒙高原上一顆璀璨、靈動的明珠。昭通著名學者曹吟葵美其名曰“灑漁鏡泊”,倡議列為“昭陽新八景”之一。漁洞水庫如今已初步開發(fā)成昭陽區(qū)極具前景的旅游休閑勝地,有翠柳鮮花鳥語蟬鳴,有碧波沙灘湖光山色,最適宜厭倦了都市繁忙生活的現(xiàn)代人親近自然,怡情養(yǎng)性。
“蘋果之鄉(xiāng)”是灑漁壩一張最亮麗的旅游名片。灑漁被稱為“昭通蘋果的發(fā)祥之地”,已有60多年種植歷史。至今,灑漁的萬畝果園已葳蕤蔥郁,氣象萬千,如綠野,如翠湖。走進灑漁,就是走進了蘋果的海洋,走進蘋果的世界。遠方的客人來到這難得的世外桃源,看不完的是灑漁的田園風光、楊柳披風,嘗不夠的是千樹萬樹紅云壓枝、香甜可口的灑漁蘋果。
灑漁歷史人文厚重悠久,文脈生生不息。追溯昭通作家群的成長之路,很大一群人都在灑漁留下了他們曾經(jīng)的文學足跡,灑漁都是他們共同的生身之地或靈魂的故鄉(xiāng)。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夏天敏以此為背景地,用悲憫的情懷傾聽“民間疾苦聲”;青年作家呂翼在這里經(jīng)營著他的文學村莊“楊樹村”;青年作家劉平勇告訴不止一遍地敘述“路是村莊的目光”;作家任天能以赤誠的社會良心翹首以盼“灑漁煙柳柳成煙”;中國四大民間詩人之一、“果鄉(xiāng)詩人”李果在這里種植莊稼、蘋果和詩歌……這里曾經(jīng)誕生過眾多文化刊物,哺育了王治平等眾多著名書法家、畫家,如果要給灑漁再增添個亮麗的美名,“文藝之鄉(xiāng)”是當之無愧的。來灑漁旅游,瞻仰古鎮(zhèn),給你義務(wù)做精彩講解的,也許就是一個作家,在果園里采摘蘋果,遞給你紅富士的農(nóng)民,也許就是一個詩人……
細細思之,風光旖旎的灑漁壩,是我們昭通美麗的后花園,是每一個都市中人苦苦追尋的夢里天堂。我輩紅塵中人,不要長久糾纏于凡塵俗事名來利往,人生苦短,到灑漁去,抖落一身俗務(wù)與傷痛,給心靈放一個假。
是的,我們都可以在此借境調(diào)心,抬眼灑漁壩明凈湛藍的天空,俯首灑漁河招搖的水草,流連漁洞水庫的秋水長天,品嘗萬畝果園甜蜜的蘋果,甚至,獨坐灑漁秋天那遼遠深邃的夜空,發(fā)呆……
時空隧道過山洞
昭通的洪荒歷史如長河浩浩蕩蕩,波光瀲滟,如果要涉足其中感受冷暖急緩,有幾處極佳的渡口可以很順暢地切入,比如秦五尺道,比如唐袁滋摩崖石刻,比如清改土歸流等等,這些渡口大氣磅礴、觸手可感,讓人真真切切地與歷史風物零距離接觸,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濡染與強烈震撼,油然滋生一種喟然長嘆和干云豪氣。
過山洞只能算是一個悄然凸現(xiàn)的切入點,但卻是昭通人類的起源地,是昭通人的祖先,昭通人的根。
過山洞位于昭通北閘鎮(zhèn)九龍山麓,群山綿延過后,余脈未盡,不甘心似的在平壩和大山的交界處有一個圓丘狀的石山隆起,石山中空,有一洞嶙峋曲折、幽暗潮濕,貫通整個山體,可從山這邊穿過到山那邊,遂因勢附形謂之曰:過山洞。
文化古邦的昭通,過山洞作為古跡的名聲并不顯赫。早些時日雖未有機緣造訪,但也偶有耳聞,感覺那是個神秘的人文所在,總有著心儀神往的膜拜情結(jié)。好在其地理位置與昭通城的空間距離不大,更有作家夏天敏老師領(lǐng)行,堪為最佳的歷史文化顧問,便欣欣然跟了去,實地踏勘一番祖先的原始居所,作訪古探悠姿態(tài),以償多年心愿。
東邊洞口是個巨大的傾斜開口,寬敞袒露,毫無遮掩,猶如一條碩大的娃娃魚,側(cè)了身子張著大嘴巴在夏日的藍天白云下午休。大嘴巴高五六米寬十來米,愈往深處愈低矮愈狹窄,光線漸漸昏暗、消失,象是娃娃魚的喉嚨,旁有山泉幽咽無聲,似為娃娃魚口舌生津,只是泉水不大,幾近于無,有些焦渴干燥狀態(tài)。大嘴巴內(nèi)上顎煙熏火燎、色彩班駁,舌苔上垃圾雜陳、滿地狼籍,還有一個水泥制的水窖橫臥其間,凸出半截堅硬的窖體,這是附近的村民在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隨心所欲,無知無畏,活脫脫一副農(nóng)村人繼承了數(shù)間破屋的祖業(yè),卻在其中挖墻刨土、鑿壁拆木,全然不顧那是他的生身之所、胞澤之地。
過山洞全長不足一百米,但同任何一個喀斯特溶洞一樣,崎嶇、曲折、漆黑幽靜,上下左右都是濕漉漉滑膩膩的。六七個人隨了一支小手電昏暗、晃動的光圈摸索著前行,前呼后應(yīng)喊注意腳下注意頭上小心左邊小心右邊,狹窄處須停下來一個一個通過,寬敞處可攜手卻也不能并肩,要瞅?qū)嵲诹饲靶姓叩纳碛耙嗖揭嘹?不敢有半點松懈,不然極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好在附近的村民用他們不算高明的善心,修整了一下洞中的通道,好幾處還打起了水泥埂子,鋪成可以通人的小徑,降低了在黑暗中摸索的難度。
手電微弱的光在洞頂晃過幾次,并沒有太多栩栩如生、各具情態(tài)的鐘乳石,想來一是有造型獨特者已被千百年來在洞中穿行的好事者或破壞或據(jù)為己有,早已零落成塵。二是勤勉忙碌的造物主聚攏了昭通巍峨的群山,撫平了沃野千里的昭魯壩子,有些倦了,想在這里小憩,便隨手搭建這樣一個洞口,卻再無心力布置些玲瓏奇巧的山石。也罷,如此留白,勤勞智慧的昭通人當可以自由發(fā)揮,堆壘出巧奪天工的藝術(shù)珍品的。
當眼前出現(xiàn)一團白晃晃的光影時,百米長的過山洞很快就被我們摸索完了。如此橫貫東西的過山洞,不能確定哪個洞口是進口,哪個是出口,很是讓人為難,或者哪個都是,或者哪個都不是,視人的出入而定。我們自定的出口是西邊山腳那個洞口,洞口有幾個巨石擋道,想是滾落之后又坐定了,猶如兇神惡煞的門神,億萬年守護著這個藏寶洞窟,不準哪個隨便念叨芝麻開門。出口洞頂很高,像一個不甚規(guī)則的大廳,高高低低寬寬窄窄,吸音效果和混響效果很好,適合在其中演奏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左側(cè)有個岔洞,約四五十米深淺,據(jù)說就是在這個岔洞找到了那枚“昭通人”的人牙化石,還有一些濡染了人文氣息的古陶片,讓現(xiàn)代昭通人知道了自己的根,自己祖先走出大山之前是如何穴居,知道昭通人祖上曾經(jīng)闊過,并創(chuàng)造了令人咋舌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文明。洞頂有亂七八糟的烏黑痕跡,想是祖先們學會燧石取火后,燒煮食物,數(shù)萬的年煙熏火燎所致,也有可能是今人一時興起,在洞中野炊所留也未可知。岔洞被人“開發(fā)”過,砌有石階、欄桿、平臺,平臺上留有火塘,似乎想要模仿野性未泯的祖先們?nèi)计痼艋稹疽拔?、且歌且舞的原生態(tài)生活。岔洞更深處修了一個水池,水池無水,已是百分百的垃圾場。某位暴發(fā)戶的一時頭腦發(fā)熱,想借祖先的蔭庇,粘點祖先的光,搞了這樣一個可嘆可笑可悲的項目,除了遺留下幾處破破爛爛的水泥建筑,剩下的就是老百姓的罵聲,有識之士的憤懣和扼腕嘆息了?!绱藢Υ嫦攘粝碌恼滟F遺產(chǎn),是為不肖,是為敗家,當千夫所指。退一萬步說,回歸自然也不能愚蠢到用這樣的方式來破壞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呀。
洞口外沿全是石壁,大自然的神力切割而成,數(shù)十米高的峭壁筆直削下,青黑堅硬,壓抑威逼,像一方巨大的鐵幕,不容分說地掛在須仰望才見的頭頂,很有些高大巍峨、睥睨萬物的磅礴氣勢。山頂有青綠草木搖曳、白色蝴蝶翩飛,更高處就是藍天籠罩、白云流連了,動靜之間,讓人無端生卻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情愫。洞口旁赭黃的山坡上有幾株白楊疏落挺立,高大修長,枝干簡練收束,有著令人心動的銀白的皮,嫩綠的葉。洞口前邊是莊稼地,栽種著包谷洋芋,葳蕤茂盛,蓬勃蔥綠,正是茁壯生長的拔節(jié)時期。這些生機勃勃的植物,千萬年來用他們周期短暫的生命,深情地陪伴過山洞走過晨昏風雨,走過四季更迭,走過悠長歷史的風煙,而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然不動的過山洞,像一個打坐參禪的得道高僧,容顏靜寂,心靈澄明,看花開花落,望云卷云舒,人世萬物枯榮興衰,浮沉榮辱,皆于塵歸塵土歸土,猶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又無處不在。
有潺潺溪流從遠處蜿蜒而來,清澈靈動的瓊漿玉液不管不顧地親近山洞,沒入石隙不得見。過山洞是小溪慈祥的母親,接納了遠行歸來、活潑靈動的小女兒,愛憐之間,擁之入懷,拍打親吻疼愛有加。
與每個探訪過山洞的旅人一樣,過山洞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時空隧道。從任何一個洞口進入,過程都是由光明進入黑暗,再由黑暗進入光明,短短一段路程,卻恍若天堂和地獄,連眼睛都很難適應(yīng),何況人心。這樣的路程又仿佛三生輪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煉獄苦痛,大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禪意。
過山洞既為昭通人數(shù)萬年前的祖先穴居地,當是祖先勞動生活、歌舞娛樂的樂土。他們生老病死于斯,祈福攘災(zāi)求雨祭天于斯。物換星移,時光流逝,當昭通人走出洞穴,走下昭魯壩子,從采摘、狩獵為主的原始生活狀態(tài),過度到種植、馴養(yǎng)為主的農(nóng)耕社會后,過山洞,當成為供奉祖先魂靈的圣地。
佇立過山洞的黑暗中,目光如炬,心胸空曠闊遠,你可以思接千載,神游萬里,可以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如果心誠,靜心凝神之后,卻又思緒如潮,仿佛可以洞見遠古時候昭通人族群,在洞中生活的狀態(tài),男女老幼,皆顏料紋身,樹葉蔽體,圍了熊熊大火,燒烤野物,有一隊強壯的男丁從森林里狩獵歸來,噗地丟下幾只野兔或野鹿,叫婦女們開膛破腹,拾掇妥當后,食其肉寢其皮。小孩吃個十分飽足,圍繞大人歡聲笑語,共享天倫,其樂融融。
目光再深邃些,思想再深遠些,你又仿佛可以聆聽祖先的頭領(lǐng),設(shè)壇祭天,喃喃不已,是祈求上蒼垂憐體恤,保佑子民食物豐足、消災(zāi)去病,其景肅穆,其心虔誠。恍惚中自己仿佛也穿越萬年時光,置身其中,半裸了身體與之叩頭膜拜,與之圍繞火堆歌舞,與之同悲同喜,疼痛同感,聲氣相通。日子雖然艱苦簡單,但少了現(xiàn)代社會的聚散離合的牽絆,恩怨情仇的糾葛,單純,真誠,并患難與共,生死契闊。
還可以想象,兩萬年前的昭通古人類,他們活動的足跡并沒有走出大山,他們的勢力范圍還在原始森林,他們采摘野果,嚼食籽實,捕殺小型獵物,居住在過山洞等洞窟,以洞穴為圓心,為根據(jù)地,在繁茂幽深的原始森林里,向大自然索取食物,與大自然艱苦的環(huán)境作斗爭,又離不開大自然,與大自然的動物、植物和諧相處,視大自然為神靈,萬物皆為衣食之源,相守相望,相依相存。
再次穿越過山洞要簡單一些,有村民捏了兩把亮晃晃的手電來接應(yīng)我們。他們打聽到我們身份有些“特殊”,想知道政府是準備如何給古老的人類遺址過山洞安排一個給輝煌的明天。這個世世代代廝守的洞窟,同樣帶給他們太多神秘的往昔追憶,帶給他們太多的期待和憧憬,盡管這些期待和憧憬有時只是旅人的一句話,一聲感嘆,很是渺茫和虛幻。
我們同樣讓這些熱情好客和殷殷期盼的村民任何一點熨貼和踏實?!鳛槿宋木坝^,過山洞人類遺址是省級文物,而作為自然景觀,它真的太短促、太普通、太粗糙。除了那一枚人牙化石,過山洞實在是留不住任何一個乘興而來的旅人。
【責任編輯 楊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