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面女孩
小時候,我常常和伙伴們在院子前的河壩打豬草,草長得又長又硬,割起來很費勁。不過,去的人很多,大家比賽著割,不一會兒就會割滿一背簍。其實,對于我們小孩來說,有趣的不是割草,而是割完后的“倒叉”。
所謂“倒叉”,是用三根小棍綁成三條腿的“叉”立在地上,每一個打豬草的小伙伴都抓一把豬草放在上面,然后站在十幾米外的地方依次用鐮刀去擲“叉”,擲的時候還有喊口令的裁判和拉拉隊。誰在吶喊聲中把“叉”擲倒了,“叉”上的豬草就歸誰。那時,我們覺得“倒叉”的過程刺激驚險,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把辛辛苦苦割來的豬草輸去一大半。輸了豬草的伙伴,如果天沒黑,就得繼續(xù)打豬草,直到割滿一背簍才能回家;如果來不及割了,就會把背簍里的豬草弄松些。這時候,旁邊的伙伴就會大聲唱道:“拋松,拋松,回去哄家(ga)公?!比缓?伙伴們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各自回家。那些把豬草“拋松”了的伙伴回家是免不了挨罵甚至挨打的,但是第二天大家又會接著“倒叉”,挨打的痛苦和“倒叉”的樂趣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由于家住平壩,打豬草的人又多,即使在春夏之交萬物繁茂的時候,河邊的豬草也會很快被割完。河邊沒草我們就到麥田或者油菜地里去“偷豬草”,一般情況是一個伙伴放哨,其他人去打豬草。如果被麥田和油菜地的主人發(fā)現了是一定要挨罵的,伙伴們只要一聽到“是哪些鬼頭兒在我田里糟蹋莊稼”的叫罵聲就會背起背簍飛跑。要知道莊稼是農民的命根子,被捉住了肯定是要遭殃的。
田里的豬草不好偷,我們就只好上山打豬草。而上山打豬草的過程是很艱辛的。
離我們最近有座長滿豬草的山,一個來回就是十幾公里。夏天,天剛亮,我們就會三五成群地結伴去打豬草。鄉(xiāng)下清新而寧靜的清晨也因為我們的早行變得熱鬧起來。
雖然同行的都是十來歲的孩子,但是為了打豬草這個共同的目的,大家是同心協(xié)力,一路嬉笑,一路奔走。
到了山上,伙伴們稍稍休息后就開始打豬草了。離家遠了,伙伴們在一起就非常團結。大一點的孩子知道哪些草是豬喜歡吃的,哪些草是不能夠喂豬的,大的就教小的,割得快的就幫割得慢的。山上豬草多,割滿一背簍豬草要不了多長時間。到山上打豬草我們是從來不“倒叉”的,原因很簡單:其一,大家都割滿了;其二,誰也不希望自己回家挨罵挨打。通常我們割完豬草要玩夠了才回家,爬樹啦、摘野果啦、捉迷藏啦、唱啦、跳啦,反正什么好玩就玩什么,渴了就喝山泉,餓了就吃野果,累了就席地而睡。
玩到正午時分就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永遠是那樣漫長。背上背著滿滿一背簍豬草,頭頂著炎炎烈日,大家是又渴又累,走不到兩里路就開始不說話了。年齡小的伙伴往往還會累得哭起來,這時候,年齡大的就來幫著背。那時,我們院子里只比我大兩歲的華姐,常常幫我背豬草。精神好的時候,她會把兩背簍豬草一起背,背不動了,她就一背簍、一背簍地轉。一路上誰也不會丟下誰不管的,我們的口號就是“同路不失伴”。
回到家已經是下午四五點鐘了,大人們把午飯留在鍋里下地去了。我們吃了午飯恢復了體力,還要幫大人“宰豬草”。第二天又會重復今天的故事。這樣的一個夏天,在太陽的熱情洗禮之下,伙伴們身上不知道會換幾次“新衣”,不知不覺地換來換去,大家都成了“非洲人”。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這樣有趣的日子距今快三十年了?,F在有的是“三月肥”、“四月肥”飼料,在這個做豬都幸福的年代里,豬也已經不吃草了,人們還干嗎打豬草呢。
唉,真懷念那些打豬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