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楓
一九八六年,七十六歲高齡的著名文學史家林庚(一九一○——二○○六)先生在年輕于他五十歲的助手商偉的協助下,完成了他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文學簡史(上卷)》的修訂后,重讀了他于一九四七年五月在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簡稱“廈大版文學史”),并頗有感慨地對商偉說:“當時雖然有些想法不夠成熟,有些表述也還有待斟酌,但是我的思維高度卻是年輕時確立的,我從來沒有超過那個高度?!保▍⒁娚虃ィ骸杜c林先生相處的日子》,載《化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五年三月版)其實,林庚對自己的廈大版文學史也是他的第一部文學史著作始終情有獨鐘、另眼相看。在一九五四年九月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簡史(上卷)》(以下簡稱“五十年代版《簡史》”)的“后記”中他寫道:“解放后時常想修改以前出版的那本《中國文學史》,”并在該書的“一般參考書目”中將它開列其中。在一九九四年五月四日為《中國文學簡史》寫的“再記”中又一次提到他的廈大版文學史:“雖然不免更簡些,卻是一部全的,但也久已絕版。《簡史》就是以它為藍本來寫的”;在本書后特地將廈大版文學史的朱自清序、自序及全書的詳細目錄附存并強調“或可備參考”。
廈大版文學史是林庚早在一九三四年就開始著手準備,歷時十二年,從北平到廈門再到長汀又回到廈門,經過八年抗日戰(zhàn)爭后寫成的。在書中,他破天荒地以“詩性邏輯”將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創(chuàng)造性地劃分為“啟蒙”、“黃金”、“白銀”、“黑夜”四個時代,并以獨到的眼光、角度、語言從宏觀到微觀進行了觀照與抒寫。這部出手不凡、創(chuàng)造性極高的既是“詩的史”又是“史的詩”的文學史,一舉奠定了林庚作為詩人型文學史家的歷史地位。在整個中國文學史的寫作史上,這部文學史都顯得是那樣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標新立異、獨樹一幟,給這個年輕的學科帶來了一種異常清新、蓬勃的別樣生機。這就是年輕(二十四歲到三十七歲)的林庚為自己確立并且達到的“思維高度”!正如晚年的林庚對商偉所說的那樣,后來者在讀這本文學史時也能或多或少地感覺到它的“草創(chuàng)”和“初成”的痕跡,比如明顯的“講義”性質,過于簡略、特別是對杜甫詩歌認識評價上的某些偏頗(這在他以后的文學史著作中已得到修正)等等,但瑕不掩瑜。作為一部具有獨特品質的文學史著作,它的問世,無論是對于作者本人還是整個中國文學史的寫作,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中國文學史的寫作經常由個人獨立擔當,比如著名的有胡適的《白話文學史》(上卷)、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fā)展史》、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等,林庚的廈大版文學史也毫不遜色地躋身于其中。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作者即產生了常想修改它的念頭。林庚這個意味深長的“夫子自道”至少隱約地告知來者這樣一個信息:時代、環(huán)境不同了,他依然心系舊作,想通過修改、補充使之更完善、豐富從而能夠盡快再版面世,以新的面貌與讀者見面并服務于新的時代與社會。但他的這個良好愿望已多少不見容于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新時代的中國文學史教學、研究與寫作要參考、學習乃至照搬蘇聯模式,強化、突出時代性、階級性、民族性與人民性等“時尚”元素,在此背景下對明顯地“不合時宜”的舊作進行修改后的最終成品會是怎樣?作者大概在有所預料的同時也多少有些于心不忍,所以他在“幾次動筆,都感到無從下手”的兩難困境之下被迫放棄了這一想法,重起爐灶,“最后只好來重寫一部”。這樣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便是廈大版文學史能夠以“本真”的原生態(tài)面目封存和“重寫”的文學史即“五十年代版《簡史》”的問世。后者在一九八六年由作者在商偉的協助下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凸現了寒士文學的中心主題、語言詩化的曲折歷程與浪漫主義的抒情傳統(tǒng)這三個在先秦至唐代文學發(fā)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同樣是一個饒有興味的現象,與作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想動手修訂廈大版文學史而不能有所不同的是,這次修訂進行得非常順利、迅速。當然這一方面得益于當時相對寬松與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多少說明了“五十年代版《簡史》”比廈大版文學史在修訂層面的便于操作性(林庚終生未能對廈大版文學史進行過修改,個中原由后來者實在不好妄猜;唯在晚年他將其中的“黑暗時代”改為“黑夜時代”)。修訂后的《簡史》(簡稱“八十年代版《簡史》”)于一九八八年九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而廈大版文學史自問世后已有四十多年了,依然未能重見天日。從“五十年代版”到“八十年代版”《簡史》的肌理、脈絡可以大致看出林庚在一九四九年之后的文學史寫作觀念、框架與廈大版文學史的根本性區(qū)別:即以“散文邏輯”的觀念與框架來結構和規(guī)范他個人的文學史寫作。雖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有的甚至是他后半生在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的獨創(chuàng),如著名的“盛唐氣象”等等,但相對于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所形成的對于整個中國文學史的全局性詩意觀照和獨特抒寫而言,一九四九年之后他在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所取得的諸多輝煌成果是不是多少只是階段性、局部性和細節(jié)性的呢?或許,只有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才可以深深地感悟和理解本文開頭時所引述的林庚對商偉所說的話的背后所蘊含的言之不盡的復雜內涵。
林庚在內心深處,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廈大版文學史,而且隨著晚年的到來,這種思念就變得愈發(fā)地強烈。他曾數次向不同的訪問者興致勃勃、饒有情趣地談起當年在廈大上課的情景和寫作本書的過程、主旨等(詳情參見二○○五年二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林庚詩文集》第九卷“訪談錄”中的相關部分);他一九九二年以八十二歲高齡、在葛曉音的協助下,開始了《中國文學簡史》下卷(即宋元明清部分)的寫作,歷時三年終于完成。與八十年代版《簡史》“對接”,從而誕生了六十余萬字的全本《中國文學簡史》,可謂皇皇巨著、成就斐然。它至少消解了林庚本人一九四九年之后沒有全本的中國文學史的憾事。即使在這種情形下,他依然想到了廈大版文學史,并再次強調它與這部《簡史》的歷史聯系。鑒于當時廈大版文學史仍然難以重新面世,他才在一九九五年七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簡史》(簡稱“九十年代版《簡史》”)后附錄了廈大版文學史中的朱自清序、自序及全書的詳盡目錄,此舉可謂用心良苦、意味深長。它似乎在告知來者,即使有了這部全本的、以廈大版文學史為藍本寫成的《簡史》,前者在他的心目中是否依舊是一份割舍不下的牽掛?抑或仍然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
林庚先生已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在他生前,他的詩文集共九卷十七種著作由清華大學出版社于二○○五年二月出版發(fā)行。廈大版文學史與九十年代版《簡史》并存其中,它們猶如兩座豐碑,遙隔著近五十年和廈門—北京的時空,矗立在林庚中國文學史寫作的漫長歷程兩端,默默無語、任人評說。林庚是否真的如他所言從來沒有超過自己年輕時就已確立的“思維高度”?這的確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