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平
近日,有讀者來信問及我的散文《媽媽的厚臉皮粿》(見本刊2008年第11期)中“粿”的讀音及有關(guān)“粿”的相關(guān)知識,為答讀者之疑,今把有關(guān)“粿”的知識在此作一簡要說明。
“粿”,音同“果”?!凹@”字在書面上陌生,但在網(wǎng)上卻不陌生,“百度一下”,即可“找到相關(guān)網(wǎng)頁約340000篇”。粿的制法,取糯米浸水磨漿,壓干,掰散,搓成粉狀,或取糯米碾成粉,或舂成粉,然后加水,拌勻,再一塊一塊掰下,壓成粉團,中凹陷,加餡包好,置蒸籠里蒸熟而成。餡由花生米碾碎加糖制成,若是咸的,則炒后碾碎加蔥,取其香氣。還有一種餡由大豆碾碎加糖制成。這是常見的兩類餡,另外較少見的有數(shù)種,這里不一一列舉。粿的分布范圍,西至閩西,東至寶島臺灣,北至福州,南至潮汕,以及東南亞、馬來西亞等地。粿的種類,有客家茶粿、南投綠豆粉粿、臺南碗粿、福州白八粿、福州菠菠粿、閩南包仔粿、閩南紅龜粿、閩南黃堿粿、閩南菜頭粿、閩南水粿、潮州無米粿、潮汕鼠殼粿、潮汕炒糕粿、棉城鱟粿、揭陽乒乓粿等。這里介紹一下閩南水粿制法:取粳米浸水磨漿,在灶上放竹制蒸籠,籠底置蒸巾,用碗舀數(shù)碗于籠底,上面撒油蔥,蒸熟;再舀數(shù)碗,再撒油蔥,再蒸熟……直至米漿盡。這樣,蒸好之后的水粿可一重一重揭下,入口既嫩又韌,清香撲鼻,咸中生甜,以至人們經(jīng)常把此一小吃當(dāng)成主食,每回遇到都是大吃特吃,直至填飽肚子為止。若磨米漿時在米中加適量的炒花生米,則水粿又變成花生粿。除了閩粵臺的這些形形色色的粿,在東南亞還有一種粿,香港餐室稱之為“貴刁”,還鄭重其事,加上“秘制”、“馬來食品”等字樣,其實是潮州粿條的“馬來化”。我原以為,即使《新華字典》、《康熙字典》里沒有這個字,至少《現(xiàn)代漢語詞典》應(yīng)該有的,不想這個于閩、粵、臺三省及南洋諸地被自發(fā)使用的字竟被各大字典遺漏,不禁莞爾。
以上是有關(guān)粿的一些簡單介紹,歡迎廣大讀者有機會來品嘗品嘗我們閩粵臺的可口的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