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高云霞
[摘要]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其實,學生的腦子中并不缺少生活的素材,只是學生無法將腦海中的材料用合適的方法將其放大擴張開來。而要解決這一難題,方法就是關鍵。
[關鍵詞]“因果”推導式作文法 學生 方法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語文課上,老師若說這一節(jié)課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大家會歡呼,若說是寫作文,學生馬上就如泄氣的氣球,打不起精神,許多教師將這種現(xiàn)象完全歸結為學生腦子中缺少作文材料。對此,我并不贊成。其實,學生的腦子中并不缺少生活的素材,只是學生無法將腦海中的材料用合適的方法將其放大擴張開來。而要解決這一難題,方法就是關鍵。
西晉的陸機在《文賦》中說:“恒患意不稱物,言不逮意。”“物”當然是客觀事物,“意”是思維,“言不逮意”就是所說之話無法呈現(xiàn)所想之思維。如何讓學生的言豐潤起來,意活起來,“因果”推導式作文法也許可以幫助學生擺脫這種困境。
何謂“因果”推導式呢,其實,生活素材中的每個事件中的各個情節(jié)之間都有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往往是一個事件導致另一個事件的發(fā)生,后一事件又會引出新的事件,如此循環(huán)往復,故事就會不斷地向前發(fā)展,直到最后作文結束,這一系列相關聯(lián)的事件就叫做原因和結果變換的“頂針”式鏈條。
例如,我們熟悉的朱自清的《背影》,它其實就可以看作“因果”推導式作文的典范??梢詫⑵溲菔緸?因為祖母死了,結果是我與父親相聚。因為我與父親難得相遇,結果是又要分別時父親堅決送我。因為父親送我,結果是父親的背影呈現(xiàn)入我的眼中。因為這個背影,結果是我理解了父親。因為理解了父親,結果是時刻懷念。
以上過程的公式化呈現(xiàn)便是:(因為A→結果B)→(因為B→結果C)→(因為C→結果D)……顯然,這種方式的掌握便于學生將整個事件發(fā)生的線索梳理的非常清晰,完全避免了學生寫作時的盲目無序,為學生突破寫作難,難于將事件以一定線索條理化提供了突破口。
“因果”推導式可以分為兩個教學段:一是小學期(形成期),二是初中期(完善期)。
“因果”推導式最突出的特點其實是它很強的故事性(最適宜敘事性作文寫作)。之所以這樣,它最佳的教學開始時機應該是小學作文教學期。小學生恰好經(jīng)歷了聽故事的強烈渴求期,進入由聽到看,到寫的實踐期,而此時作文教學最可利用也是最易于抓的就是學生的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激發(fā)學生寫作文的欲望和寫作潛能,才能樹立起學生的寫作信心,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耙蚬蓖茖阶魑姆ㄓ智『眠m應了小學生的興趣要求,能引導他將故事講的有條理,從小就樹立起作文的興趣。小學期的教學又可分解為四個層次:一元層(1~2年級),二元層(3年級),三元層(4年級),多元層(5~6年級)。
一元為(因為A→結果B)
二元為(因為A→結果B)→(因為B→結果C)
三元為(因為A→結果B)→(因為B→結果C)→(因為C→結果D)
多元為一、二、三元的以此類推。如我們最熟悉的《龜兔賽跑》的四層推演,以兔子為主可為(也可以烏龜為主):
一元為(因為兔子偷懶睡覺,結果輸給了烏龜。)
二元為(因為兔子自己認為跑得快,結果在半路睡覺)→(因為在半路睡覺,結果輸給了烏龜。)
三元(因為兔子跑得快,結果是他很快就將烏龜落在后面)→(因為他很快就將烏龜落在后面,結果是自滿在半路睡覺)→(因為自滿在半路睡覺,結果輸給了烏龜)
多元的以此類推其實就是情節(jié)的不斷細化,越是細化,故事越豐潤。
學生學習作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進行跳躍式的學習,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操作時積極利用小學生的想象力,將因與果之間的聯(lián)系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自由想像過程,進行多角度的訓練實踐。
經(jīng)過教學訓練,學生對“因果”推導式方法的掌握就已熟練,學生已經(jīng)不愁無事情可寫,唯一考慮的應該是怎樣將每一個情節(jié)再細化,將作文的品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