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祖清
《教師老王的信條》是一篇直接以師生關系為題材的小說,截取幾組師生間矛盾沖突激化的場景,在幾乎直線推進型的實事敘事中講述了一位鄉(xiāng)村老師進城教學,在這所城市中學所引發(fā)的多樣的社會人物關系的演化。但這篇小說并不像一般的教育小說,它在講述老師與學生的故事的同時,在文本深層進行著更加細密的社會文化情感的敘事,它以學校問題為基點,意欲折射出當下社會中的個人在精神上的尋找與迷惘,困守與掙扎。
正如小說文本所反映的,當下教育已受到社會多種交集力量的橫加干預,學校只要有一絲“體罰”學生的“風吹草動”,社會各界媒體就蜂擁而至,且多只截取學生的一面之詞,不分青紅皂白的將學校、教師妖魔化。在這場所謂的“教育保衛(wèi)戰(zhàn)”中,一些“問題學生”乘虛而入,以此為機打擊報復一些兢兢業(yè)業(yè)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以致教師群體“恐教不迭”,教學工作更是無所是從。更有甚者,這些學生的家長打著護佑孩子的旗號,利用新聞媒體的造勢,為“問題學生”謀求不正當?shù)臋嘁?。這已與教育本意相去甚遠,這種社會情勢勢必扭曲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的思想。
所以縱觀小說《教師老王的信條》已不僅僅是在陳述當下的社會情態(tài),教學樣態(tài),更重要的是在于通過透視當下教育,意欲“尋找”愛的力量以自救,為當下人所處的生存悖論、教學悖論尋找一種自救的辦法。
小說中對這一“尋找”主題的闡釋是通過多個途徑完成的:其一是通過一群青春躍動的少年在自我意識的成長中,因和外界現(xiàn)實產(chǎn)生強力撞擊,迷惘、彷徨中對人性本質的尋找和拷問。主要闡發(fā)當下青少年成長中種種“愛”的缺失或渴求;其二是對當下社會形態(tài)中的學校與家庭雙方精神價值不斷失落的反思,提出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對于青少年所尋求的“愛”,當下社會和家庭所能給予的愛是畸形的,這一問題極需解決;其三是通過老王老師一生對愛之教育信條的尋找和堅守的實例論證愛的真諦。小說文本中對于這第三種尋找途徑的闡釋并不是簡單扼要的例舉、陳說,而是以老王這一主要人物原型為基點,始終貫穿于小說敘述的始末,老王已不僅僅只是一個具體的個人,他承載的是一種希望,一種大愛。在這看似平行實則層進似地“尋找”中,筆者闡釋了學生群體所真正需求的愛,家庭、社會無力給予或是妄為扭曲的愛,最終引領受眾深切的感知老王老師所堅守且持之以心的愛的信條才是當下教育,更甚至是人的一生都需要珍視且秉持的信條。
首先來看這些成長中的男孩,他們是特別需要愛——父母的、集體的、異性的愛來溫暖和充實他們那孤獨空虛的內心世界。他們在不斷的尋找,但在這“尋找”的過程中,問題少年卿靖缺失的恰是最基本的家庭之愛。他的父親因為情急錯手殺死他的母親,鋃鐺入獄,卿靖淪為無人疼愛的孤兒,他對社會心存怨恨,以致對抗教師、對抗學校、對抗社會,險些走上犯罪之路。而另一個問題少年龐文淵則是在尋找青春期朦朧憧憬的異性之愛,由最初對顧思嫻的傾慕不可得,轉而對女老師的公然人身侮辱,被孤獨和生理需要逼仄得喘不過氣的他,一步一步陷入對異性之愛的迷惑而至絕望之中。
在這尋找的過程中,迷失的不僅僅是這些孩子們,更令人嘆惋的是他們的父母、學校,他們“尋找”的過程充滿滑稽與諷刺,是對當下社會人心扭曲面的種種投射。卿靖的父母沒有固守自己對婚姻愛情的承諾,婚后紛紛背叛家庭,終至釀成情殺血案。而龐文淵的母親愛子心切,在明知孩子侮辱女老師,道德淪陷的情況下,竟提出以王老師打人的事件為要挾,要求學校保送她那成績倒數(shù)的孩子上重點高中。而教育體制中愛的能力也早已嚴重缺失,校長整日憂心的是如若再發(fā)生什么意外情況他則地位不保;老師們恐教不迭,不敢對學生有任何的言語碰撞;因打學生而被放逐黃岡中學的侯老師對教師行業(yè)進行屢番嘲弄……這場父母,教師之愛畸化的現(xiàn)形例說,發(fā)人深省。
所幸在這場場陷落中,仍有許多人在堅守。文本中老王老師始終堅守著愛之教育的信條,在他的眼里愛是一種犧牲、一種保護、一種關心,愛是一種美麗。我們會發(fā)現(xiàn)老王一直是和藹、善良的,他從不體罰學生,更不會喝令學生“安靜!”,他總是用善意來化解各種事端,隱含著老師對于學生的愛。當然“好好先生”老王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則和立場,他不會無原則地放任任何學生胡作非為。當學生越過道德底線時,老王會以家長的身份用巴掌“教育”他的孩子,盡管作為老師這種做法是絕對禁止的,但在老王看來,在特定情況下的非常手段是必要的,同樣體現(xiàn)的是對學生的愛。
老王是個小人物,他一直服從制度,但希望能在制度下盡自己所能為孩子干點事情,正如一個少年在救那些被浪卷到沙灘上的小魚,那么多,成千上萬的,他能夠救得過來嗎?誰在乎呢?可是,這個少年一邊把小魚往海里扔,一邊說,這條在乎,這一條也在乎……他給別人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口,卻沒有能力給自己一個好的生活,小說最終顯示出了對于現(xiàn)實的悲情似的無奈。老王遭受到現(xiàn)實的冷酷打擊,被迫離開了城里的學校,來到了黃石岡中學,但老王仍然在黃石岡中學堅守“愛之教育”的信條。這樣的結果不僅僅滿足了戲劇沖突的需要,更是在隱喻的層面上表達了小人物面對困境是選擇“堅守”還是“逃逸”的探討。如果說老王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但他堅守著,堅持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無疑是對社會有益的。
小說的敘事是在“捐資助學代表團”不期然的出現(xiàn)中結束,這是作者的一種期待,預示著這種愛的尋找將在愛心助學活動的發(fā)起中延續(xù)。正如圣。奧古斯丁所說:“信仰是去相信我們所從未看見的,而這種信仰的回報,是看見我們所相信的”。老王相信愛與寬容的教育力量,相信馬卡連柯的信條——人是可以教育好的,最終他見證著這一信條在“愛之教育”的堅持中延續(xù)。筆者也深信這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將使人性之愛更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