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guān)中國和印度的邊界問題重新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那么中印邊界問題究竟因何而起呢?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分為東、中、西三段。雙方爭議地區(qū)面積共約12.5萬平方公里,其中東段約9萬平方公里,中段約0.2萬平方公里,西段約3.3萬平方公里。
中印邊界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中印邊界歷史上從未正式劃定。1914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炮制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認。1947年印度獨立后,不僅繼承了英國對中國部分領(lǐng)土的侵占,而且進一步侵占中國大片領(lǐng)土,于1953年擴展到“麥克馬洪線”。1954年,印度按其侵占和無理主張單方面在地圖上將中印“未定界”改畫為“已定界”。1959年,印度根據(jù)其改畫過的地圖線正式對中國新疆阿克賽欽地區(qū)提出領(lǐng)土要求。1960年4月,周恩來總理前往新德里與尼赫魯總理舉行會談,由于印度堅持無理立場,雙方未達成協(xié)議。1962年10月,印度在邊境向中國發(fā)動全面武裝進攻,企圖用武力攫取領(lǐng)土,中國被迫進行自衛(wèi)還擊。此后,兩國邊境地區(q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基本保持平靜。
1987年2月,印度在非法侵占“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領(lǐng)土上建立所謂“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絕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和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并要求印方撤回所有越線設(shè)點的軍事人員。
1988年12月,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華。中印雙方同意建立關(guān)于邊界問題的副外長級聯(lián)合工作小組。此后,中印邊界談判逐步走向正軌。
(鐘情)
日本推出新型“助走器”
近年來,日本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預計到2055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占到總?cè)丝诘乃某?因此科研人員近期的研發(fā)重點也對準了老年人用品。
很多老年人因為擔心自己的腿腳不靈便或者體力不支,害怕戶外運動或者出去旅行。近日,日本推出了一款“助走器”,為老人解除了后顧之憂。
說是“助走器”,其實就是一個類似腰帶的裝置。使用者只需將這個裝置綁在腰部和膝蓋附近,裝置開啟后,就能幫助使用者減輕自身重量對腰和腿的壓力,并能讓他們的步伐比平時更大。這個助走器的自重只有2.8公斤,因此十分適合身體虛弱的老人或者病人使用。這款助走器將先投入醫(yī)院進行試用,確定裝置安全性后再投入市場。
(東方)
“朕”也曾是老百姓
中國古代的皇帝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凡是與自己有關(guān)的東西都不許別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稱代詞。譬如“朕”這個第一人稱代詞,在秦朝之前,每—個人都可以使用。自從秦始皇以來,這個詞就和普通人無緣了。
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jù)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tǒng)一天下后,規(guī)定:“天子自稱曰朕?!睆拇?“朕”才由尋常百姓家飛入了皇宮之中,—去不回頭。
秦始皇之前的統(tǒng)治者,相對還比較謙虛。那時的諸侯王常常自稱“孤”、“寡人”。 “孤”者,謂自己不能得眾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由此可見,在秦始皇之前,統(tǒng)治者至少在表面上遠遠沒有那么高傲自大。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統(tǒng)治者才開始感覺到不需要再如往常那么謙卑了,于是,“朕”也就應運走上了“唯我獨尊”的不歸路。
“朕”雖然是皇帝的自稱,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它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其他第一人稱代詞,“朕”的意思更接近于“我的”。因此,在正常使用“朕”的場合,雖然有時也可以是第一人稱的代指,但更多時候這個詞傾向于“我的”,譬如,“勿廢朕令”說得通,“勿廢朕之令”就說不通。
(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