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美國紐約的潮人雜志《紐約客》,封面是一群掛著耳機裝神弄鬼的西裝男,他們的兜里放著的玩意就是iphone。一年前奧運會的前夜,中國的潮人雜志《新周刊》就曾經宣布:我們總說走向世界,如今世界卻不管你愿意與否撲面而來了。幾天前,iphone也是如此不講理,在漫天鵝毛大雪中的北京橫空上市。
世界來了,iphone也來了,兩件都是值得高興的事情。都市中的生活頗似江湖,但效率明顯偏高,不管你是否做好了準備,耳朵里已經被強行塞上了白色的耳機,外套被迫在胳膊上增加一個iPod口袋,辦公桌上比鄰咖啡杯的黃金地段亦被野蠻安裝蘋果充電器,就連昔日笑臉相迎的前臺妹妹,如今也聽著耳機傻笑,置你新?lián)Q的條格襯衣而不顧。
于是灰色的都市叢林中又“被環(huán)?!绷艘荒聋惖陌咨覀儾唤獑?,究竟是誰創(chuàng)造了魔鬼?又是誰創(chuàng)造了拜物的我們?
耳邊的風景線
從什么時候起,北京的王府井地鐵站和東京的日比谷地鐵站變得完全一樣了。
筆者過去因為工作的關系,頻繁地來往于北京和東京之間,而東京市中心的日比谷地鐵站,也是每次在東京使用最多的一個車站。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東京人的群體性無意識地雷同,當火車急速駛入車站的剎那,所有站臺上的東京男女全都保持著相同的動作——男人全部身穿西裝或風衣埋頭看報紙,女人全部都內八字站立目不轉睛地擺弄手機。而當初讓人覺得納悶的是,日本女孩幾乎人人都掛著一副小耳塞,做面無表情狀,有的時候你能看到幾個應該是同學的泡泡襪女孩從一個車站上車開始,就專注地聽著耳機面無表情,甚至在電車上也很少交談,就這么著一直嚴肅到下一站,車門一開,她們就又恢復天真的本性,嘰嘰喳喳地走下車去。
曾經有不少在東京工作的中國人都認為這大概是一時的風景,正如眼下中國街頭的靚女都習慣用胳膊肘掛個大得夸張的餃子包一般。但讓人詫異的是,從1997年到2009年的春天,日本女孩非但沒有在這12年內減輕半點對耳塞的依賴,反而引得男孩子們也開始頂個頭戴式大耳機搖頭擺尾地在電車上擺酷。
前兩年日本的經濟開始走下坡,筆者所在的寫字樓因為正好在東京市中心大藏省辦公樓的對面,因此經常能隔窗看到不少穿得花枝招展的示威者,同樣是頭戴耳塞面無表情地去日比谷公園準備靜坐或是演講。當時正是早春三月,東京的櫻花尚未開放,陽光倒是燦爛得很,看著那些年輕的示威者(猜測他們應該是不愿意工作的孩子們吧),迎著陽光面無表情地站在路邊,覺得他們恐怕正沉浸在耳機里的流行音樂中吧。
北京,東京,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無關iphone的寓言
說不清楚聯(lián)通的3G品牌“沃”,和這次高高興興地代賣蘋果究竟有什么關系。從業(yè)務角度上來看,二者的確分屬不同的場口,基本類似于洪興幫和東星幫,雖然同樣隸屬社團范疇,但業(yè)務并不一樣。年初聯(lián)通熱熱鬧鬧的“沃”電視廣告轟炸,看得人頭皮發(fā)麻,最后還是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在這個廣告的知名度剛剛要趕上腦白金時,央視又在《新聞聯(lián)播》中現(xiàn)場“采訪”了不少蘋果iPhone的首批用戶,雖然這些用戶事先并沒有串詞,但一律伸出大拇指表示:iPhone,真值!熱熱鬧鬧雞飛狗跳的場景,讓人想起來多年前的一樁公案——代售小靈通。
小靈通這個功率不大、資費相當便宜的“假手機”,目前仍然是中國移動的一大塊砍不掉的業(yè)務,他們一直不明白,連iPhone甚至任何一款300元的彩屏山寨手機的功能都根本掛不上邊的小靈通,居然仍會占據著大量的用戶群。小靈通這個古老的產品,是以當年被稱作PHS的技術進入中國的,當年是作為延伸手段來使用的,即無法安裝程控電話設備的偏遠山區(qū),以小靈通基站來解決問題。如同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的那個著名的《財富故事》節(jié)目,那時也發(fā)生了這么一幕:某人想到了某個發(fā)財點子,幾個人一拍即合。當幾年前中國網通尚在的年代,以UT斯達康、中興等幾個企業(yè)為主的巨頭,在某個晚上和當時中國電信的大佬坐在一起喝了頓酒,當夜那間酒館也是靈感迭出,火花四濺,于是幾天后一幕人間活劇就發(fā)生了。
1998年那個炎熱的夏天,中國網通開始以服務提供商和制造商的雙重身份出售小靈通,在全世界內通訊企業(yè)從未做過的事情,中國網通都做了。作為待在體制內從未賣過一根電話線的網通員工,突然被上面來的壓力強制勒令掛指標代售小靈通,一時間是雞飛狗跳,員工苦不堪言。據說當年的指標很有意思,一個城市的分局總人數除以代售機器數,就是每個人代售的數量,而且員工獎金與銷售數量直接掛鉤,從技術精英到鍋爐房大司爐一時間全部走馬上任。于是,各種各樣的事情都發(fā)生了:看到局長賣不出去,自告奮勇包下局長手頭全部份額拍馬屁的有之;也有人趁機將手頭代售的小靈通以丟失或損毀報之上邊,然后將這些小靈通以禮物的方式饋贈親友,因為遺失小靈通的罰款要比批發(fā)價低得多;也有內外勾結,趁亂將小靈通盜出自售的……當年混亂的一幕,此處按住不表。
這次小靈通事件,除了在中國制造出了幾百萬小靈通用戶外,也制造出了幾個一夜暴富的企業(yè)——UT斯達康、中興、僑興、普天……直到前些日子在電視中,看到UT斯達康的前任老板吳鷹因在外國賄賂地方政府開展業(yè)務,加之賭博3G未果被迫下臺,才讓人明白了一些事情。話說得有些長了,不過您應該能明白,此次聯(lián)通代售iPhone的一些“大概可能”的內情吧?
從規(guī)模上來說,蘋果公司不過是一個美國的地方企業(yè),靠出售產品和增值服務來維持生計,即便是企業(yè)規(guī)模做到了IBM的局面,其地位和電信服務提供商這種大佬相比,也就是個二流角色,IBM的電腦制造不是就賣給聯(lián)想了?但聯(lián)通自降身價,以合并了網通之后的巨型身軀,答應了蘋果的一系列苛刻條件,如每個月都要將利潤反饋蘋果、必須承包售后服務連同培訓員工等等……讓人頗為意外,一家通訊企業(yè),老大企業(yè),驟雨暴風不能動之根莖的老牌企業(yè),居然會又一次淪為外國電子玩具作坊的代理商,其中的可笑與可悲,真是一兩頁紙寫不清楚的。
高科技的呼吸機
正因為我們生活在城市里,正因為我們沒有手機就無法生存,因此我們需要這些高科技的呼吸機。因為我們需要3G,因此3G就來了。
你是不是覺得手機已成為身體的一部分?當身邊沒有它時,會感到格外的難受,甚至呼吸困難、雙目無光……一項全球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覺得離開手機無法生活,從來不會不帶手機出門,如果非要有所取舍,則寧愿舍棄錢包。在2009年年初,思緯市場調查公司開展的民調稱,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遙控器”,它們無處不在。截至去年,手機用戶的數量已超過沒有手機的人數。該公司共對來自11個國家的8000多位受訪者開展了一項在線調查。調查結果顯示,3/4的受訪者稱自己無論去哪都會隨身帶手機。俄羅斯人和新加坡人對手機最為依賴。
在這里面,有超過1/3的受訪者稱,他們離開手機無法生活,其中以臺灣人和新加坡人為最甚。而1/4的受訪者則覺得手機比錢包更重要。約2/3的受訪者睡前會把手機放在身邊,而且他們即使想關機,也不會關掉,因為害怕錯過電話。調查者稱,絕大多數讀者的反應是:手機給了我們安全感,讓我們更安心,而且能隨時接收信息。手機是我們第一大通訊工具,有時甚至超過了面對面的交談。手機是聯(lián)系我們生活的紐帶。
除了這些,手機還改變了人們談情說愛的方式。調查發(fā)現(xiàn),近一半的受訪者利用短信調情,五分之一的受訪者通過短信安排初次約會,另有相同比例的人用同樣的方法結束一段戀情。除通話和發(fā)短信這兩個主要的功能外,從全球來看,人們最常使用的其他三項手機功能是鬧鐘、拍照和游戲。而至于發(fā)郵件和上網這兩項功能,17%的受訪者稱他們利用手機查收郵件或瀏覽網頁,這其中以美國人和英國人居多。
但是這些與我們的移動電話功能并沒有什么關聯(lián),事實上,不少功能繁多的智能手機絕大多數功能都是廢棄的。也有不少人僅僅在買新電話的一個星期內,苦心鉆研所有的功能和特點,一旦發(fā)現(xiàn)新手機的功能和故障率成正比后,就徹底的失去了耐心,只允許手機忠實地發(fā)揮“打電話、發(fā)短信”兩個功能了。
到底是高科技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高科技,是人類變得物欲,還是物品讓我們變得冷漠,這種話題的答案就存在于您的手掌之中。
學我者沒戲唱
蘋果的成功絕對不是一種藝術的勝利,而是營銷手段的達成。這種成功意味著口袋里金錢的爆棚,正是因此,蘋果的設計思路才會被國內外許多業(yè)界人士爭相效仿、研究、抄襲。但天下人都不曉得一點:蘋果的概念是似我者生,學我者……徹底沒戲唱。
如果用簡單的詞語來概括蘋果的設計,就是簡單、黑白、亮面。但在簡單的背后,卻是蘋果對自身品牌概念的延續(xù)。讓我們設想一下,這種在品牌形象的壓力之下,蘋果每一款產品的設計師首要考慮的出發(fā)點是舍棄,而并非是添加。希望以簡單的抄襲方式來復制蘋果的成功,才顯得那樣的遙遙無期。也正因為此,華碩、宇達電通、多普達才會淺嘗輒止,因為他們已經發(fā)現(xiàn)這是一條不歸路。中國廣大的山寨機設計廠商才悲觀的發(fā)現(xiàn),做蘋果的追隨者并不容易,這或許可以解釋,曾經轟動一時的深圳魅族M8山寨機為什么歷經兩年而難產。
有人將蘋果的老底翻了出來,指出蘋果設計的成功,其實是源自20世紀60年代的包豪斯血脈,比如德國的根德和德律風根,但他們永遠無法解釋眼下的飛利浦、三星、LG同樣是這種風格,卻無法在各自領域獲得蘋果式的成功。中國式的教育立足于對名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非是創(chuàng)造。
蘋果這么一個作坊出身的小工廠,竟然能逼得中國聯(lián)通屈尊下嫁,竟然能讓仿制品在中國形成一條產業(yè),竟然能讓谷歌、微軟等國際大佬爭先恐后地攪和這碗混水。在不久遠的未來,也許蘋果會進入孩子們的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