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蘭
英語新教學大綱講:“英語測試既要考查學生的英語基礎(chǔ)知識,又要考查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測試的形式包括聽力、筆試或口試?!备鞣N形式的測驗以測量與評價學習者的頭腦中知識變化或知識建構(gòu)過程。從而使學習、教學與測量、評價有機地結(jié)合到一起,使人們看到它們之間的循環(huán)促進作用,形成課程發(fā)展過程中的反饋一調(diào)節(jié)圈,以確保課程的有效推進。
我是一名初中英語教師。最近驚聞高中英語教學的模式,說是只講有關(guān)詞匯和Reading,其他部位一概不加理會,為什么呢?我想只有一個原因:不考唄!然后就是補充,補充什么呢?補充考到的內(nèi)容啊!不知教材的編寫者是否知道這些下情?他們又該作何感想?而且我相信很多同仁和我有同感,那就是教材雖然改了,考的內(nèi)容卻還似從前,很多的老師憑著多年經(jīng)驗,有條不紊地將教材向考題拉攏,似乎搞得有聲有色,他們一切為了考試。為了考試的一切,為了一切的考試,其實是穿新鞋走老路……這能怪罪一線教師嗎?我看關(guān)鍵是指揮棒有點問題,這里面存在幾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急于求成,過早中考模式
英語測試檢查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英語交際能力的掌握程度,是評價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三種測試方法:筆試法、口試法和實踐法。目前,許多學校多采用筆試的方法檢測學生英語學習的質(zhì)量。筆試法固然有其長處,如較容易控制測試環(huán)境、試題覆蓋面比較寬、內(nèi)容較豐富、評分較精確等,但也有其不足,即它無法準確地評價學生對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用英語交際的能力的高低。
但有些學校初一起就玩中考模式,分值、時值、題型,組織形式都一律中考模式,甚至用上了答題紙(方便了老師,卻辛苦了無數(shù)學生,因為組織畢竟不那么嚴密還助長了作弊之風),平時更是只準用水筆,應試教育到了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地步,學生都不要審題了,考卷上幾大部分,順序是什么,心中了然。這些很多時候還是名校作風,在我看來。與其說是學習能力的適應和提高不如說是考試能力的適應和提高。本人的兒子剛上初中,沒幾天回來跟我講:“媽媽,上初中好沒意思!”
筆者認為初一的同學心智還很幼嫩,應該有一個過渡過程,考試應該兼顧點小學模式,而不是什么在他們看來還遙不可及的中考。少大規(guī)模組織考試,而改以隨堂練習較好,不要讓孩子的弦蹦得太緊,抹殺他們的天性,成為學習的機器。
誤區(qū)二:不切實際,統(tǒng)一測驗
每逢學期末,學年末某個教育行政區(qū)域內(nèi)就開始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組織考試。然,各校的生源,各校的軟硬件設(shè)施各不相同,統(tǒng)一考試,一把尺子,意義何在呢?有的時候明明是教研員的份內(nèi)之事(他們也許還能從做學問的角度出題),卻被暗中安排給了知己的一線教師,論理是好事啊,然而這些老師往往是名校教師,試題往往偏難;即使不是名校的。不少老師為了賣弄水平。常常失之偏頗。出一些偏題怪題。
如:1. We hope you______agree with us.
A.you toB.you willC.you areD.that you could.
2. We need a large box which is______strong for these valuable vases.
A.specialB.especialC.extraD.much
誤區(qū)三:與教材、時代貼得也不緊
教材似乎只起一個提醒的作用,碰到某個詞了,書上出現(xiàn)某個用法,然后就靠老師補充了,而且往往考查的內(nèi)容就在老師補充的里面,非常依賴老師的經(jīng)驗,新手如果按照教材和教案的要求來處理的話課就要吃虧啰。
誤區(qū)四:形式陳舊,統(tǒng)一模式
美其名曰:中考模式,現(xiàn)教育背景下好教師就是應試教育搞得好的教師,好的學生就是掌握了知識還得會考試的學生。會考試的那一定是乖乖學生,一定是在老師的精心安排下有條不紊地操練了太多,心中都有了模式,看到考題會做,但其實心中并無知識體系,只會做題,語感不錯,但要他講道理卻是不能!經(jīng)常聽到學生說我上課也聽得懂,可是一考就錯,每次都是正好不對,考分很低,一次次打擊之下,失去信心,更是每況愈下。不少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整個一癱子。
誤區(qū)五:追毛求疵,到處設(shè)陷阱
如:1.This pair of trousers______(be)Lilei's.
就上題老師在講評時如果不細心沒有講全面的話,那么下一題學生肯定很易誤用is
2. The trousers______(be) Lilei's.
3. There is a pair of trousers on the desk.(對劃線部分提問)
4.There is a pair of trousers on the desk.(對劃線部分提問)
3、4兩題如果分兩次考,大概不少學生摸不著頭腦。
5.There is a bottle of milk in the fridge.(對劃線部分提問)
6.There is a bottle of milk in the fridge.(對劃線部分提問)
7.There is a bottle of milk in the fridge.(對劃線部分提問)
在看5、6、7三題,就要更糊涂了。
8.He always spends as much time as he can______(stay)with his mother.
這一題如果學生對句子結(jié)構(gòu)不怎么搞得懂的就要誤填成stay了,因為情態(tài)動詞后用動詞原形這個學生掌握得好,出題者正是抓住這一點,想出其不意,好像要的就是學生出錯。
9.I go to see my grandparents twice a month.(對劃線部分提問)
10.I go to see my grandparents twice a month.(對劃線部分提問)
11.The red T-shirt is for Beibei.
12.The T-shirt 0n the bed is for Beibei.
再看上面四條,是不是都很容易出錯?除非是基礎(chǔ)扎實,或者反復練習,否則就等著扣分了。
某縣教研室竟要求老師編寫易錯題、易考題、經(jīng)典題,每人出多少多少,說是人多智慧大,在我看來所謂易錯題、易考題、經(jīng)典題也常是些偏題怪題。
最近也有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教輔資料的編寫要么大包大攬(比如中考英語沖刺200題,中考大決戰(zhàn),金鑰匙,其實這些資料只是幾個人的智慧,有時和中考關(guān)系不大,….),要么分工精細(比如英語閱讀理解解題技巧,上面羅列了上百篇的閱讀理解題;……),讓你買一本不行,兩本不夠,三本還是覺得少點什么。這些都是些命題,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下手,可是學生只有兩只手呀,還有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加體育!
誤區(qū)四:閱讀理解,完型填空,考查的知識不明確,隨意性太大。隨便選擇兩篇,湊個數(shù),只要詞匯不超綱就行。這是大多平時考試命題人的做法。具體考。查什么,要學生具備哪些能力出題人并不考慮。
誤區(qū)六:脫離基礎(chǔ),作文考查
我們每個unit都有main task,主要任務(wù)就是訓練寫作,倒是和教材貼得很緊,然而很多試卷上的作文,似乎和考查范圍內(nèi)的教材沒有任何聯(lián)系,在這一點上倒是很貼合時代。什么最新發(fā)生。往往考什么,比如伊拉克戰(zhàn)爭時期考伊拉克戰(zhàn)爭,非典時期考非典。禽流感時期考禽流感,甲型流感時期考甲型流感。這些新生的東西往往涉及很多生澀的詞匯,出卷入喜歡通過提供生詞拼寫的方式解決,殊不知。生詞太多。學生就如走荊棘路。何談發(fā)揮呢?
都說考試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讓學生復習前一階段所學的手段。既然無明顯范圍,考下來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復不復習無所謂,全靠老底,我看下次考試這個手段也就不靈光了,目的也就無從達到了。
總之指揮棒倒像把利劍,功夫深的僥幸過關(guān),功夫淺的就被刺中了,買單的大出血的是父母,不少的在半路上就被刺倒了,無緣高一級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