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9月4日凌晨,新西蘭南島發(fā)生里氏7.1級強烈地震,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條長3.5米的新斷裂帶。距離震中約40公里的南島第一大城市克賴斯特徹奇受地震影響最大,水電中斷。雖然不少房屋外墻倒塌,但是房屋的基本結構仍保存完整,很少見到整體倒下的狀況。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全城只有兩名50多歲的男子受重傷,實現(xiàn)了“零死亡”。
新西蘭民防事務部長約翰·卡特當天在首都惠靈頓與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會面后對媒體說,沒有人員死亡“實在是太幸運了!”南島強震下的“零死亡”,不可否認有客觀方面的有利條件:一是震中距市區(qū)約50公里,并且為非直下型地震,本身破壞力較??;二是地震持續(xù)的時間較短,僅40秒左右;三是克賴斯特徹奇市不到40萬居民,人口密度低,幾年前還是一個小鎮(zhèn),建筑多為平房和老房子;四是地震發(fā)生在凌晨,受災嚴重的市中心商業(yè)區(qū)活動的人不多,從而減少了人員傷亡的機率。
但是這種“幸運”并非出于偶然,絕不是可以憑空得到的,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美國有線新聞網的評論認為,建筑標準的制定與執(zhí)行,才是使新西蘭強震中創(chuàng)造“零死亡”奇跡的重要原因。新西蘭經過長期摸索,應對地震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抗震減災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居住分散、建筑把關嚴格有關,地震逃生知識也比較普及等。
新西蘭是一個島國,地處世界兩大構造板塊——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澳大利亞大陸板塊之間,兩板塊相撞后俯沖的潛入過程,為火山活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也使新西蘭的所在之處成為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造成該地區(qū)地質活動頻繁,地震活動活躍,新西蘭因此成為世界上的地震多發(fā)國之一。首都惠靈頓就位于一條十分明顯的斷層縱貫區(qū)內,南島的群山則是由數千年來兩大板塊碰撞而成。
新西蘭的隔震減震技術之所以能領先全球,是不斷從歷史天災的血淚教訓中總結出來的。
新西蘭每年可記錄到的地震次數達14000多次,但居民只能感受到其中的150次,而能夠造成破壞的地震則不到10次。據統(tǒng)計,1900年以來,新西蘭平均每兩三年發(fā)生7級以上地震一次。1980年以來,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約有35次。在本次地震發(fā)生前,曾先后發(fā)生過幾次強震。1931年2月3日,新西蘭北島的港口小城納皮爾遭遇里氏7.9級地震,數分鐘內全城夷為平地,258人喪生。1942年惠靈頓地區(qū)突發(fā)里氏7.2級地震,損失慘重。2003年,弗特蘭德發(fā)生7.1級地震。2004年,南島西岸發(fā)生7級地震。2006年,克馬德克群島發(fā)生7級地震。2009年7月16日南島發(fā)生的7.8級地震,將峽灣地區(qū)向澳洲推近了約12英寸。
新西蘭的隔震減震技術之所以能領先全球,是不斷從歷史天災的血淚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歷史上新西蘭曾因地震嚴重受災,1931年發(fā)生在北島納皮爾的里氏7.9級地震和1942年發(fā)生在惠靈頓地區(qū)的里氏7.2級地震,分別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這兩次強震是罕見的大災難,當地政府和居民在艱難的重建中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識到在不可抗爭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是渺小的,并無必勝的法寶。但如果平時能把預防和教育、提升防災技術等工作做好,就可以保障在災難不幸來臨時將人員的傷亡降到最低。
新西蘭政府在1931年納皮爾地震發(fā)生后第三年,就通過了新的房屋建造法,要求地震多發(fā)地帶的建筑必須用鋼筋水泥建造。此外,相關法案還嚴格規(guī)定建筑物中所使用的防火材料,而居民住房也必須保持一定間距以備有足夠空間得以逃生。經過多年來在抗震減災方面的不斷努力和積極摸索,新西蘭在抗震設計、立法和防災減災教育等方面形成了完備的政策和理念,在應對地震方面總結出一套實用的經驗和做法,全國的地震防御體系越來越完善。
無論在建筑施工技術的安全質量監(jiān)控上,還是建筑安全立法上,新西蘭都做得非常到位,堪稱楷模。
政府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強立法,嚴把質量關。國家建筑法對建筑物質量追責體系有嚴格規(guī)定,確保建筑物質量達到設計標準。在《建筑法》和建筑規(guī)范中,新西蘭對投資者、設計師以及設計圖都做了具體規(guī)定,建筑師和設計師都可以監(jiān)督施工。對于建筑工程的審查,《建筑法》規(guī)定投資者委托設計師進行圖紙設計后,要送交有關專業(yè)部門審核,建筑物出現(xiàn)問題要追究建筑商、設計師、政府審查人員的責任,以促使相關人員確保安全?;蒽`頓維多利亞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安德魯·查利森強調說:“新西蘭的建設標準、施工水平、材料使用以及建造環(huán)節(jié)中的每一處都必須有質量控制。”
根據形勢的發(fā)展和技術的更新,新西蘭政府不斷強化法律規(guī)范,以確保全國的房屋堅固耐用,符合抗震要求。新西蘭特別重視建筑質量,從規(guī)劃、設計到施工,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嚴格監(jiān)督,認真把關,稍有疏忽便嚴厲追究責任。每一棟商業(yè)或住宅建筑,必須經當地地方議會批準且嚴格按國家建筑規(guī)范執(zhí)行。一旦出現(xiàn)問題,將有專門機構追究包括審查人員在內的各方人員的責任,“一個也不能少”。他們不僅立法上明確規(guī)范,在監(jiān)管上更是嚴苛,保證了建筑的質量,也避免了出現(xiàn)豆腐渣工程的現(xiàn)象。
管制的嚴格復雜化,必然使審查耗時增長,費用亦逐步增高?!拔覀冊诠ぷ髦?,經常因昂貴而嚴苛的執(zhí)行標準遭到非議和批評,但這些都不是關鍵性問題?!毙挛魈m政府服務技術咨詢組顧問格雷姆·麥金多指出,“我們清楚地知道,會有一個驗證所做正確與否的時刻,那就是在一場天災中沒有人死亡,損失也降到最小” 。
新西蘭人住的許多都是平房,主框架是抗震木結構。這種房屋柔性好,耐沖擊,易逃生,在地震中能有效地避免大量的人員傷亡。根據《建筑法》,所有平房完工后毫無例外地都要由市政府檢查,還要備案,以嚴把質量關。
除了制定和執(zhí)行嚴格的建筑法規(guī)制度之外,新西蘭還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納入大量的防震元素。優(yōu)秀的質量與巧妙的防震技術運用,確保了強震下的“零死亡”。
新西蘭的房屋大多采用了世界領先的隔震技術,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橋梁上均采用了結構隔震減震裝置。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筑科研人員就已把特制的“橡膠墊”運用于基礎隔震。例如,議會內閣辦公樓和衛(wèi)生部大樓均采用含鉛的“橡膠墊”將建筑主體和地基梁隔開。地震發(fā)生時,這種隔震裝置能夠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損害。
新西蘭建筑研究協(xié)會是專門研究抗震建筑的機構,其設計的木框架大玻璃輕型建筑造價不高。實踐證明,輕型木結構因其自身質量輕、強度高等特性,表現(xiàn)出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夠被居民廣泛接受。在1987年南島里氏6.7級地震中,這種建筑的優(yōu)越抗震性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生命和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現(xiàn)在輕型木結構建筑方式已經得到了全面的推廣,目前新西蘭低層和多層住宅主要采用這種建筑方式。
新西蘭高度重視災害防御工作,建立起卓有成效的災害防御機制。政府對各種自然災害實行綜合管理,專門設立了政府民防部,從中央政府到地區(qū)、地方三級政府均設有防災減災機構。
地震畢竟有其不可預測性,因此減少地震對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離不開日常的防震減災教育。新西蘭十分重視對民眾進行防災減災方面的教育,普及有關知識,并持之以恒。政府民防部組織力量編寫印制了防御各種具體災害的宣傳手冊,內容包括災害的識別、預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這類宣傳材料圖文并茂、通俗易懂,要求所有公民人手一冊。當然這種宣傳教育不可能立竿見影,但卻可以最大范圍地深入到普通民眾之中,讓每個人都清楚地震發(fā)生后自己應該如何應對,做到遇震不慌。正是這種平日堅持不懈的防震減災教育,幫助新西蘭人在一次次的地震中逃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生命及財產的損失。
正如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地質學教授瑪莎·薩維奇總結的那樣——“這次地震規(guī)模雖然跟海地地震差不多,但是損失卻要小很多。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許多人就是靠平時掌握的救災知識和積累的逃生經驗化險為夷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