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虹 張傳亮
(1.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2.中國計量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的基本策略
陳 虹1張傳亮2
(1.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2.中國計量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培育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提出了迫切要求。大學生的公民意識以健全的主體意識為邏輯基礎,以穩(wěn)固的政治意識為首要內容,以明確的法治意識為重點內容,以高尚的道德意識為目標內容。高校要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校園文化的熏陶與引領功能,借助學生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分別運用理論灌輸、文化啟思和實踐體悟的形式,塑造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大學生;公民意識;德育
公民是現(xiàn)代社會的微觀基礎,一個具備成熟公民意識的公民群體,是社會發(fā)展和國家進步的動力之源。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公民意識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而且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yǎng)人才,而培養(yǎng)人才的最起碼要求是培養(yǎng)具備公民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因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出發(fā)點應當落實在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上。
就臣民意識濃郁的中國而言,公民意識是到了近代社會才逐步萌生的。朱學勤認為:公民意識是近代憲政的產物。它有兩層含義,當民眾直接面對政府權力運作時,它是民眾對于這一權力公共性質的認可和監(jiān)督;當民眾側身面對公共領域時,它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與積極參與。[1]不難看出,公民意識是適應憲政需要而萌生的,是公民對自身在國家、社會中的地位的認知,以及在處理與國家、社會、他人以及自我關系時所擁有的一種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取向,它內在地包含了公民的主體意識、政治意識、法治意識及道德意識。主體意識是公民對自身本質力量、地位和作用的感知與把握,政治意識是公民對國家政治現(xiàn)實的認識與反映,法治意識是公民在處理權利義務關系時具有的法律觀念和法治理念,道德意識是公民對社會倫理道德的主動認同以及自覺用以規(guī)范自身行為的基本觀念。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民主政治的不斷健全,社會建設的有序推進,對培育公民意識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對公民的主體意識提出了根本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進入市場,成為自主擇業(yè)的自由勞動者。市場主體的自主性要求公民具有獨立人格和主體意識。大學生在完成學業(yè)后從校園走入社會,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施展才華與抱負,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群體,因而必須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的主體意識。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步對培育公民的政治意識和法治意識提出了現(xiàn)實要求。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帶來了社會利益的分化。不同利益主體為了表達并實現(xiàn)自身的利益訴求,都希望將自身的意志輸入到政治系統(tǒng)中來。這首先要求我們的政治體系必須容納不同的利益群體政治參與行為,并對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做出制度化的安排,為社會群體和個人提供種種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參與政治生活的制度化途徑,同時也要求作為基本利益主體的公民必須認同各類制度,必須具備合法地參與政治過程、通過司法途徑捍衛(wèi)公民權益的意識與能力。如果民主政治在發(fā)展,而公民的意識和素質卻沒有跟上民主政治的步伐,那么民主政治終將難以取得長足的進步。因此,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必然要求公民樹立穩(wěn)定的政治意識和明確的法治意識,以融入主流政治生活,維護公民權益,承擔公民義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對培育公民的道德意識提出了直接要求。在改革開放近30年的歷程中,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相伴而生,社會進步與利益矛盾同時存在,道德滑坡與價值觀碎片化的跡象日益凸顯。在改革開放高歌猛進、物質財富與日俱增的同時,社會步入了利益分配不公、利益多元與沖突的現(xiàn)實之中。黨和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構建和諧社會,解決利益矛盾,整合價值觀念,抑制道德滑坡,都需要公民不斷地尋求、遵從“善”的理念并將“善念”內化為主體的道德境界和基本價值取向,進而外化為主體解決矛盾的方法和行為。因此,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現(xiàn)實中,必須要加強對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個人道德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意識的教育與培養(yǎng),促進公民道德境界的不斷提升,使其在追逐利益的同時不違背社會的倫理道德,不急功近利,更不見利忘義,做到合目的性與和道德性的統(tǒng)一。
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對培育其公民意識提出了內在要求。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阿·英克爾斯在歸納“現(xiàn)代性的精神”時認為,現(xiàn)代人是一個見聞廣博、積極參與的公民;現(xiàn)代人有明顯的個人效能感;在同傳統(tǒng)的影響來源的關系中,現(xiàn)代人有高度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特別是在他決定如何處理個人的事務時尤其如此;現(xiàn)代人樂意接受新經驗以及新的觀念。[2]由此可見,公民意識中包含的主體性、參與意識等內容是一個現(xiàn)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大學生只有成長為具備成熟公民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才能成為當今時代的主人。就目前來看,大多數大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公民意識,但還有不少大學生的公民意識較為薄弱,對自身的公民角色定位不準,行為失范,這就要求我們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
就當前的大學生公民意識而言,健全的主體意識是其公民意識的邏輯基礎,穩(wěn)固的政治意識是其公民意識的首要內容,明確的法治意識是其公民意識的重點內容,高尚的道德意識是其公民意識的目標內容?;诖?,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基本框架可作如下解析:
1.促進大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和確立是公民意識培育的邏輯起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是在一定社會歷史下從事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現(xiàn)實的人。主體意識是人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對自身的本質力量、地位和作用的確認,也即對人的主體性的認識、感受和把握。主體性是人性中最集中地體現(xiàn)著人的本質的部分,是指人在主客體關系中的特性以及在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即指人對活動客體的主導地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人的能動性,其基本的表現(xiàn)就是人在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實踐能力。主體性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三個基本特征。[3]就現(xiàn)實而言,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明顯增強,但其作為公民的主體意識相對較弱,尚未很好地認識自身的主體性。因而,培育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就必須促進大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和確立,要讓大學生認識到:任何一個現(xiàn)代公民都在社會發(fā)展中扮演了特定的角色,發(fā)揮著特定的作用,任何一個現(xiàn)代公民都是社會發(fā)展的潛在動力來源。
2.完善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的首要任務。中國的大學是社會主義的大學,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高校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也必須以培育社會主義公民為導向。因此,培育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應當以塑造大學生的政治意識為首要內容。筆者認為,公民的政治意識是公民對國家政治關系、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等客觀政治現(xiàn)實的主觀反映,包括國家認同意識、主人翁意識、愛國主義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等幾個方面。國家認同意識要求公民具有對國家政治共同體、政治制度、政府機構的認同、忠誠和支持。[4]主人翁意識要求公民勇于擔當起自身在國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并肩負起對國家的責任。愛國主義意識要求公民自覺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和尊嚴,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政治參與意識要求公民有序地參與現(xiàn)代復雜的政治系統(tǒng)和決策過程,為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獻力,并爭取個人正當合法的權益。在現(xiàn)實中,大學生的政治意識雖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因對國家的歷史與現(xiàn)實缺乏系統(tǒng)了解而暴露出合法性意識不科學、主人翁意識不強、愛國主義意識的理性不夠和參與意識不積極等不足。因此,必須加強對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培育,使其樹立科學的合法性意識、充分的主人翁意識、理性的愛國主義意識和積極有序的參與意識。
3.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公民的法治意識,在本質上應呈現(xiàn)為與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體的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體現(xiàn)為對公民與國家、個人與社會、法律與秩序、權利與義務、利益與責任之間關系的正確定位與判斷,對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的自覺維護與遵從。[5]法治意識是公民日常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法律認知和法治理念,是公民意識中最為基本、不可或缺的一個內容,也是成熟公民意識的最集中體現(xiàn),其實質是公民用法律和法規(guī)來處理公民與國家、公民與社會、公民與公民之間的基本關系,其核心是權利義務意識。在現(xiàn)實中,一些大學生有守法的愿望而無守法行為,也有一些大學生有重權利輕義務的觀念,還有些大學生認為民主與法制往往流于形式,總體上表現(xiàn)出懂法、守法和用法的自覺性不高的傾向。因此,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要重點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懂法、守法和依法辦事的觀念,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及其相互關系:既要意識到自己在國家和社會中具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又要認識到在國家和社會中還具有必須承擔的義務。
4.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的根本目標。隨著公共生活領域的擴大,人們的相互關系日趨復雜化,道德在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公民的道德意識,是公民對社會生活領域必須遵守的準則、秩序或習慣的主動認同以及自覺用以規(guī)范自身行為的基本觀念,主要包括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社會公德意識和個人道德意識。道德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最高層次,一經形成,就會指導公民進行“向善”的行為選擇。從現(xiàn)實來看,道德滑坡與價值觀念的碎片化跡象已經逐步呈現(xiàn)出來,這一不良現(xiàn)象也在大學生群體中有蔓延的趨勢。因此,高校應不斷加強道德意識教育,積極倡導社會主流道德規(guī)范,引導大學生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和互助互愛的良好道德品質,形成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習慣,使大學生成為有高尚道德境界、有深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需把公民意識培育納入德育的框架之中加以推進,在校園中營造有利于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文化氛圍,發(fā)揮學生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以開展公民意識培育的實踐活動,分別采用理論灌輸、文化啟思和實踐體悟等形式,促進大學生形成現(xiàn)代公民意識。
首先,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通過理論灌輸的形式,使大學生在理論上理解公民意識的主要內容,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樹立公民意識。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當然也是培育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高等院校應根據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和身心發(fā)展特點,豐富和拓展思政課的內容,把公民意識的培育融入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授課之中,要深入剖析人的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的地位,讓大學生明確人的現(xiàn)實地位和人的主體性的歷史作用,進而意識到自身在國家和社會中的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樹立起主體意識。在《中國近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形勢與政策》的授課中,要突出新中國政治的歷史與現(xiàn)實,讓大學生對我國國情、社會性質、政治體系和民主程序有更加透徹的了解,提高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國家主人翁意識、理性的愛國主義意識以及有序的政治參與意識。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授課中,要注重法治意識的灌輸和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通過講授有關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實體法與程序法等內容使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懂法、守法、用法和護法的法治意識;通過講授社會公德、個人道德和公民社會責任等內容讓大學生確立良善的道德意識。
其次,利用校園文化的熏陶和引領功能。在校園文化中融入公民文化的元素,通過文化啟迪的形式,使大學生明確自身的公民角色和公民責任,在公民文化氛圍的熏陶和引領下確立公民意識。公民文化不僅是公民的一種精神和美德,也是一種對政治的認同和忠誠,還包含著對公共生活的積極有序參與。[6]高校應深入挖掘公民文化的內涵,發(fā)揮校園網絡、廣播臺、宣傳櫥窗和文化長廊等多種媒介的作用,在校園中營造“自由平等”、“政治忠誠與積極參與”、“權利責任”和“道德自律”等公民文化氛圍,促進大學生形成完善的主體意識、穩(wěn)固的政治意識、明確的法治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意識。要搶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建設好相關的主題教育網頁(網站),在網頁(網站)上開展公民意識的教育和討論活動,加強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塑造。要借助校園廣播臺、宣傳櫥窗和文化長廊等,對大學生應有的公民意識進行輿論引導。
再次,借助學生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開展公民意識培育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體悟的形式,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個人的公民身份、反省自我的公民素質,在實踐體悟中確認、升華公民意識。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起著關鍵作用,大學生只有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感悟,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自覺按照公民意識的要求做出符合公民身份的行為選擇。學生黨支部、共青團、學生會和學生社團起到連接高校管理者與廣大同學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能夠發(fā)起一些為廣大同學所喜聞樂見的實踐體悟活動。因此,學校要圍繞公民意識培育的主題,不斷開辟公民教育的新領域,利用各類學生組織開展愛國主義實踐活動、校園民主管理的參與活動、法制宣傳與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獻愛心活動和文明修身活動,引導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確認、升華公民意識。
[1] 朱學勤.書齋里的革命[M].吉林:長春出版社,1999:363.
[2] [美]阿列克斯·英克爾斯.從傳統(tǒng)人到現(xiàn)代人——六個發(fā)展中國家中的個人變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450-455.
[3] 韓慶祥.馬克思的主體性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2(3):9.
[4] [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等).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38.
[5] 苗連營.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法治社會的生成[J].河南社會科學,2005(5):33.
[6] [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等).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tài)度和民主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16-19.
Basic Strategy of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Citizen Consciousness
CHEN Hong1& ZHANG Chuanliang2
(1.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2.ChinaJil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has made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 conscious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s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itizen consciousness, the sound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s the logical basis, the stabl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s the primary content, the definite legal consciousness is the central content, and the gracious moral consciousness is the supreme cont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a as the main channel, take use of the edifying and leading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draw support from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s,use the form of theory inculcating, culture enlightening, practice experiencing, and cult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orm the modern citizen consciousness.
university students; citizen consciousness; moral education
2010-02-03
陳 虹(1982- ),女,浙江桐鄉(xiāng)人,助教,歷史學碩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48.3
A
1671-2714(2010)02-0094-04
(責任編輯毛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