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香
(濟南大學歷史與文化產業(yè)學院,山東濟南,250022)
老莊天人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從宏觀意義上講,天就是自然、天然,事物本來的狀態(tài),而人則是指人力所為,天人合一就是合于自然,要求人們回歸到本然的狀態(tài)。老莊極為推崇自然之道,即“天之道”[1](七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1](二十五章)老子所崇尚的理想境界是“萬物將自化”[1](三十七章)的自然無為狀態(tài)。莊子則崇尚天人一體不分:“人與天一也?!盵2](山木)莊子更為明確地說明了“天”的本然意義以及“人”的人為意義:“何謂天? 何謂人? ……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2](秋水)就是說,牛馬生來四條腿,這就是所謂天然或“天”;用籠頭把馬頭絡住,把牛鼻子穿個孔,讓牛馬供人役用,這就是人為或“人”。由此,他主張一切因于自然:“以天合天?!盵2](達生)而不主張“以人滅天”、“以故滅命”,“以得殉名”,[2](秋水)即不要以人的行為滅除自然萬物的天然本性。老莊反對人為而因循自然,主張?zhí)煜氯f物本于自然,法于自然,自生自滅,無須人為地參與其中。
具體到個人,“天”則是人的自然本性,那么這個自然便不再是上文所述事物的本然狀態(tài),而具備了另外一層含義,即順乎自然、復歸天然的心理狀態(tài):“以畏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盵1](六十四章)實際上,老莊認識天的方法是向內求諸于自身的。老子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蓖蹂鲎ⅲ骸捌涑鰪涍h,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痹诶献涌磥恚禾熘廊缛酥?,人的知與不知,全是由人自身決定,重在察己,可以不出戶而知天下?!肚f子》中則更明確地說:“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反要而語極?!盵2](秋水)其內涵在于:“自然本性蘊藏在心內,人的行為顯露于外,大德在于順應自然。知曉自然無為與人的有為,立本于自然無為,居位于悠然自得……便可以復歸大道之要而談至極之理?!笨梢娗f子極為重視人的本然心態(tài)以及內在的自得感受,將之視為返歸無極的重要途徑。他還說:“虛無恬惔,乃合天德……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yǎng)神之道也?!盵2]主張只有內心保持恬淡清靜無為而樂,才能到達最高境界,得到精神修養(yǎng)之道。在這個意義上,天人合一實是合于自身的內心體驗。
“天人合一”所適應的范疇可以大到宇宙,也可以小到個體,在天人合一思維方式之下,無窮大的宇宙與無窮小的個體合而為一,宇宙可以合于自身,自身也可以是無窮大宇宙的縮小。故在老莊思想中,個體的形體與精神也被理解成人和天的關系。對于莊子的“天在內,人在外”,既可以抽象地理解為本然與人為的關系,還可以以具體的人為參照理解為內在精神與外在形體的關系。如果按照后者來解釋的話,那么可以說莊子將“天”看作是內在的精神性的,將“人”的形體看作是外在的,天人合一就是內外合一或形神合一。莊子具體地論述了形神合一及守精神的重要性,指出要長生,就要保持形體與精神相守合一:“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盵2](在宥)莊子還認為,精神是可以四通八達、無所不能的東西,所以對于人體來講,只要能守住精神,便可以和精神一樣上通于天而合于天:“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盵2](刻意)莊子崇尚絕對的精神自由,認為只有守住精神,才能夠達到與天倫合一的自由之境。
如上所述,老莊的天人思想涵蓋了宏觀的宇宙與微觀的個體,體現(xiàn)出內外兼顧的本質特征,即對于人體以外的“自然”與人體自身的“自然”(即莊子所謂的精神自由狀態(tài))同等關注。這一特征為后世道教所傳承,并被賦予宗教化的解釋。
道教信仰的本質亦在于“自然”二字:“道已畢備,便成自然?!盵3](472)求仙得道的最終結果便是合于自然,復歸無極:“夫道者,乃無極之經也?!盵3](25)這是就宏觀而言。在微觀上,道教中“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是老莊唯神是守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這種兼顧宏觀與微觀的特征,成就了道教既可以向外探索自然奧秘又可以向內求得真心的雙向發(fā)展。
與老莊的崇尚自然相承續(xù),道教崇尚長生成仙,與天地相融。道教修煉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在于實現(xiàn)個人的長生不死,即不死成仙。在如何成仙的探求中,道教徒實踐著向外與向內兩種不同的修煉方式。這兩種修煉方式是互為包含、互相促進的,如葛洪曾說:“服丹守一,與天相畢,還精胎息,延壽無極,此皆至道要言也。”[4](41)實際上就包括了內外兩種修煉方式。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其最終宗旨均是為了修煉成仙,與天地長存。
向外求索是道教獨特的修煉方式。道教中的“洞天福地”可以視為向外探求的理想之境。其方法是歸于大地名山,求得與天地自然的合一。道教將遠離喧囂、清靜幽深的名山賦予強烈的神秘意義:“山無大小,皆有神靈。山大則神大,山小則神小也。”[4](273)并進而將許多名川大山當作神仙居住、統(tǒng)領與通天之地,如道教中的“三十六洞天”即為通天之山洞,“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tǒng)治之所”,[5](199)“七十二福地”①[5](99?204)則亦“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5](201)洞天福地擁有諸多神靈統(tǒng)帥,那么,人若在洞天福地中修煉,必能與神仙相接,達成與神仙的會合,得到神仙的點化而列身于仙班。如此,向往洞天福地,歸于大地名山,成為道教獨特的修煉境界與方式。洞天福地既是一種虛幻的神仙世界,同時也是實際存在的名山洞府,歸于天地之間,既是道士對神仙境界的向往,同時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求仙問道的過程。在體驗洞天福地的通天絕地、無窮漫妙之際,道士們可以真正與自然融為一體,回歸生命的本然,實現(xiàn)與天的合一。
對于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來說,如果尋求到了“洞天福地”,那么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自己的生命長生不老,才能真正實現(xiàn)永恒意義上的與天同存。外丹術是道教實現(xiàn)這一根本目標的最重要途徑。道士進行外丹煉制的材料包括強身健體的植物藥材、物理性狀變化多端卻不腐不朽的各種礦物。在歸于山川之間的逍遙中,道教徒不僅可以擁有精神上通仙的靜謐境界,而且還可以獲得煉制丹藥必須的草藥、礦物等,山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難,不但于中以合藥也。若有道者登之,則此山神必助之為福,藥必成?!盵4](76)但人服用芝草“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4](65)而且:“草縱有靈,水浸則腐,火焚即焦,又豈能長久乎? 皆不通理者也?!盵6](281)顯然靈芝一類的草藥雖有神靈助之,卻遇水火即失,被認為不能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而要能夠長生不老,與天不朽,就應當尋求本身不腐不朽的物質用以轉化為人體本身的不朽不老。對此,葛洪曾有精妙之語:“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4](62)他認為,人若服用變幻無窮卻“畢天不朽”的金丹,必定也能夠“人壽無窮已,與天地相畢,乘云駕龍,上下太清”。[4](65)所以“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成為道教外丹術的原理根基。根據(jù)借助于外物之力而達至自身不朽的道理,外丹實踐家們認為:“唯丹砂一味能存神與形,是以世人欲心惕亂則砂尸,欲不朽則用水銀,水銀感陰陽之氣,八百歲而成砂,三千歲而成銀,八萬歲而成金,愈久愈堅,千變萬化,圣人運水火法陰陽之氣,而畢其功,所謂奪得造化機者也。由砂以至銀,由銀以至金,金液還丹,取而服餌,長生之理,端在乎此。”[6](281)所以要長生成仙,必須將丹砂金銀等自身不滅的特性轉化到人體當中,若人體能夠獲得這種長久的特性,便可實現(xiàn)長生的目的。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到,道教外丹術的基本理論依據(jù)在于“天人合一”,它將天地“陰陽之氣”運用于丹術修煉的過程中,從而將外丹修煉看作是與天地宇宙的變化運行相合。所以,欲求長生而煉制外丹之士必須“上知天文,下明地理,洞達陰陽,窮通爻象;并節(jié)氣休王,日時升降,火候進退,鼎爐法則;然后會龍虎法象之門,識鉛汞至真之妙?!盵6](220)只有通曉天地陰陽變化之道,明確鉛汞金銀變換之理,才能夠自覺地將天地陰陽與丹爐火候相配合,尋求“與天地相畢”的至理。
總之,道教外丹的宗旨在于與天地自然相融相通:“天下有自然之道,萬物有自然之理。不得于理,物且不通,而況道乎?”[6](281)若要得自然之道,達到人天相通相合,必須明曉自然變化之理,正如葛洪所言,“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4](259)“得夫自然之道也,故其能之”。[4](261)若能與天相通,那么人就可以獲得天地之力,變化無窮卻能不老不朽,這種境界就是神仙境界。
在道教看來,不僅金液還丹能“存神與形”,通過向內求索,即進行精神煉養(yǎng),亦可以追求形神合一。而且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兼須內明道德,外施慈惠,心與丹合,自達真形。”[6](220)就是說,外丹煉制的同時要進行內心道德的完善與社會慈善的施行,這顯然屬于道教向內求索的內容。不僅外丹修煉以掌握自然之道為本,道教的向內求索亦以守自然之法為根本,因為“自然之法,乃與道連,守之則吉,失之有患。比若萬物生自完,一根萬枝無有神,詳思其意道自陳,俱祖混沌出妙門,無增無減守自然”;[3](472)“道畏自然者,天道不因自然則不可成也。故萬物皆因自然乃成,非自然悉難成”。[3](701)根據(jù)這一道理,只要是想得道成仙,無論采取什么方式都必須“道法自然”。所以向內探求也必須遵循這一法則,能夠因循自然,守住自然,使自然天成,做到無增無減,才可得道。
道教向內求索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這是一種形神合一、絕對自由的生命狀態(tài)。形神合一的絕妙狀態(tài)也可以稱作“守一”:“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兇。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季耠x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守一者,真真合為一也。人生精神,悉皆具足,而守之不散,乃至度世……”[3](716)既然形者主死,精神主生,那么形神合一的關鍵便在于守精神:“故精神不可不常守之,守之即長壽,失之即命窮?!盵3](731)精神歷來被道教中人認為是長生之本,只有保持精神完全而不失,才能驅逐百病、毫無損傷,真正做到守一,得以長生成仙,而歸于“無極之道”。除此,《太平經》將守精神用于天地山川以至萬物:“天不守神,三光不明;地不守神,山川崩淪;人不守神,身死亡;萬物不守神,即損傷。”[3](727)道教認為,萬物都必須守神,方可保全自身,不會消亡。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道教其實是把“人”看作天地萬物之中的一員,天地萬物都有神,都必須守神,才可以不受損傷,這是道教獨具的自然倫理觀。
守精神的最終目的在于人道與天道的契合,回歸于無極,與天相畢。天、地、人若都能守一,便可實現(xiàn)天地清明、萬物自存而長久,對于人則可以生命長生,生活平安,家庭和睦,國家安定?!短浇洝なゾ刂肌分姓f道:“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災,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窮困,可以理病,可以長生,可以久視?!盵3](743)“守一之法,老而更少,發(fā)白更黑,齒落更生。守之一月,增壽一年,兩月,增壽二年;_以次而增之”,“守一之法……可終其世,子得長久”。[3](740)反之,若失去了“一”,則天“失其清”,地“失其寧”,日“失其明”,月“失其精”,星“失其行”,神“不生成”,人“不活生”。以此來指導人們:“一之為本,萬事皆行。子知一,萬事畢矣?!盵3](743)只有在自身修煉中,堅持守一、達至形神相須、保守自然,才有可能實現(xiàn)長生,進而與天同存。
向內求索的精神煉養(yǎng)到隋唐之際發(fā)展為內丹術,亦是依照陰陽五行學說,將人體比喻為小宇宙,內丹修煉則是實現(xiàn)人體內部元素運轉的動力,人體宇宙通過修煉之后,不僅實現(xiàn)自身的循環(huán),同時還能與天地宇宙相通,從而實現(xiàn)宏觀與微觀世界的相通,這大概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將道教的守自然與守精神向上追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老莊的“道法自然”與“唯神是守”的歷史承續(xù)及其宗教化過渡。從傳承的角度看,崇尚自然與精神自由始終是道家與道教修養(yǎng)的兩大主題。從道法自然、返樸歸真到神仙信仰、守一抱樸,道教承繼了老子的回歸式思維,并將之應用于現(xiàn)實修煉與體驗當中。事實上,道教的神仙信仰與丹術修煉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進一步發(fā)揮,是實現(xiàn)天人理想化境界的神秘化嘗試??v然道教較之老莊具有了更多的神秘主義因素,但在“自然”與“求真”(精神之本真)的核心問題上,二者具有相同的旨歸。正是在這一點上,道教具有了與儒家倫理得以爭衡的內在底蘊,從而能夠在社會領域之外的更廣大的空間具有儒家思想所不及之處。同樣是在本然、“求真”這一點上,道教對中國古代科學的貢獻更是非儒家所能比及。這些貢獻,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被忽視或曲解。道教中人堅持不懈的長生努力固然顯得異常荒誕,但時至今日,他們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正被國內外學人所重視和研究。這何嘗不是一種長生,不是精神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從過渡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人道與天道的契合,道教的神仙信仰為天人合一找到了最為理想的契合點,神仙是有著絕對自由的人,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存在。在道教這里,老莊哲學意義上的“天”或“自然”逐漸成為宗教意義上的神仙境界。在道教中,形神合一、長生不死稱為“仙”,是能與天地四時共同變化的長生者。仙只是現(xiàn)世人們依照現(xiàn)實生活而幻化出的的一種理想生活境界,從本質上說,它是在世即不脫世而又離世的。[7](46)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塵世到底是真實的,天堂卻是不真實的,人類生活在這個真實的塵世和不真實的天堂的中間是多么幸運??!”[8](頁碼??)老莊的天人合一在道教這里被演變成了一種令人神往的神仙境界,即“仙無窮時,命與天連”。[3](403)對神仙境界的無限想象和極力化而為仙的不懈探求成為道教深入人心的信仰引力。在這一宗教精神的驅使下,人們逐漸展開向外界及內心的探索與回歸。如果說老莊的天人合一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對渾沌境界的內心體驗,那么道教的天人合一則呈現(xiàn)出雙向的體驗。②神仙信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教化實踐。反過來,神仙信仰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合于天,合于自然,成為一種永恒的存在,這一終極關懷成為道教得以在民間綿延不衰的內在源泉,也使得道教成為中國本土宗教文化與民間文化的奠基者與集大成者,正像魯迅先生所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盵9]
注釋:
① 關于“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稱,可參考參考文獻[5].
②道教的雙向體驗,其向外的對自然界的探索與體驗是成就其自然科學貢獻的根源所在。而向內的精神體驗則成就了后期道教由外丹向內丹的修煉轉向以及中國文化史上的三教合流。但遺憾的是這種轉向卻成為中國古代科學進一步深入發(fā)展的嚴重束縛。
[1]王弼.老子道德經[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2]郭象.莊子[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3]王明.太平經合校[M].北京: 中華書局, 1960.
[4]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M].北京: 中華書局, 1980.
[5]道藏·22冊[M].北京: 文物出版社; 上海: 上海書店;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6]道藏·19冊[M].北京: 文物出版社; 上海: 上海書店;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7]李養(yǎng)正.道教概說[M].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8]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88.
[9]魯迅全集·卷9·致許壽裳[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