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婉麗 舒蘇鳳
(浙江金華市中心醫(yī)院 321000)
葡萄膜炎并發(fā)白內障的發(fā)生率為50%~70%[1],由于合并嚴重的虹膜后粘連,甚至瞳孔膜閉,手術難度大,易出現并發(fā)癥,對護理要求高。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7年12月對36例葡萄膜炎并發(fā)白內障患者行超聲乳化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術,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本組36例(36眼),男24例,女12例。年齡22~56歲,平均43.8歲。葡萄膜炎病情均穩(wěn)定半年以上,虹膜部分后粘連28例,全部后粘連8例。36例均在局麻下行超聲乳化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術,術后局部及全身抗感染治療。術后11例(30.6%)發(fā)生葡萄膜反應,經局部及全身應用激素治療后炎癥消退;1例(2.8%)出現黃斑囊樣水腫(CME),10例(27.8%)發(fā)生角膜內皮水腫,經治療后消退;其余病例恢復良好,視力提高達到0.2~0.8。
2.1 術前護理 術前加強眼部及全身檢查,排查手術禁忌證。手術創(chuàng)傷和晶狀體皮質的釋放可能使葡萄膜炎癥復發(fā)[1],故強調術前控制炎癥。待炎癥控制3個月以后方可手術[2]。遵醫(yī)囑術前3日局部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及抗生素滴眼液;規(guī)范使用散瞳藥,針對患者瞳孔難以散大的特點,提前散瞳,增加散瞳劑滴眼次數,或聯合應用散瞳藥,加強虹膜擴大肌的功能,提高散瞳效果,保證瞳孔在術中維持擴張狀態(tài)。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做好眼部及全身檢查,本組患者均行裂隙燈顯微鏡前段檢查、檢眼鏡檢查、眼壓測量、視覺電生理及眼部B超檢查。重視患者合并癥的情況,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術前監(jiān)測血糖,待血糖、血壓穩(wěn)定后再手術。本組患者血壓均在正常范圍,2例血糖高于正常范圍,給降糖藥物治療后血糖降至正常。
2.2 術后護理 術后加強病情觀察,按時使用抗感染藥物,積極預防并及時發(fā)現、處理并發(fā)癥。
2.2.1 觀察病情 注意術眼有無脹痛、眼壓變化、角膜、前房、視力、人工晶體位置等情況。手術應激、不穩(wěn)定情緒及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導致患者易出現反應性高血糖,所以對糖尿病患者應加強血糖監(jiān)測及相關癥狀的觀察,以便了解其糖代謝變化。本組2例糖尿病患者術后血糖升高,經調整降糖藥物,盡早停用糖皮質激素后,血糖降至正常。
2.2.2 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 ①葡萄膜反應。由于有葡萄膜炎反復發(fā)作病史,加上手術對虹膜的刺激,患者術后反應較其他類型的白內障手術反應更嚴重[3]。本組11例發(fā)生葡萄膜反應,均予局部及全身使用糖皮質激素和非甾體類消炎藥物治療2~3周,控制炎癥。散瞳及應用激素期間,要嚴密觀察眼壓變化。1例CME經上述處理無效,行玻璃體腔注射曲安奈德(TA)。由于患者視力低下,加上玻璃體注射TA是一種較新的治療方法,患者對其缺乏認識,往往存在緊張、恐懼心理,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因此,護士需耐心的解釋,手術前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原理、療效;告知患者在術中、術后應該注意的事項,使患者消除疑慮,解除心理壓力,在有心理準備的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為防止藥物沉積于黃斑區(qū),使其在玻璃體下方起長效抗炎作用,注射后囑患者取頭高位或半坐臥位保持24h以上。嚴密觀察眼部變化,注意有無眼壓升高、眼內感染、玻璃體積血及晶狀體混濁等。高眼壓是玻璃體腔注射TA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注藥后高眼壓發(fā)生率高達30~50%,故應密切觀察眼壓變化,直至6個月[4]。該患者注射TA后CME逐漸消退,但出現眼壓輕度升高,給予口服乙酰唑胺后眼壓降至正常。②角膜水腫。由于虹膜與角膜內皮粘連,葡萄膜炎患者往往角膜內皮功能差,加上小瞳孔下手術操作困難,容易造成角膜內皮受損而導致角膜水腫及角膜失代償。本組并發(fā)輕度角膜水腫7例,中度角膜水腫3例。10例均予局部及全身使用糖皮質激素以消除眼部炎癥,用50%葡萄糖滴眼液滴眼。3例中度水腫者加用自家血清滴眼,以增加局部營養(yǎng),促進愈合。并行局部吹氧治療,將面罩固定在患眼前方,將濕化瓶內加入60℃無菌蒸餾水,加濕加溫氧氣,氧流量調至0.5L/min,15~20min/次,3次/d,5d為一療程。囑其吹氧時自然睜眼及眨眼,避免由于刻意睜眼而引起眼睛疲勞。本組10例經以上處理后角膜水腫逐漸消退。
[1]葉紋,馮佩麗. 葡萄膜炎并發(fā)白內障的手術效果分析[J]. 眼科新進展,2001,21(3):197-198.
[2]張清生. 葡萄膜炎小瞳孔后粘連白內障人工晶狀體植入術[J]. 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01,23(5):534.
[3]楊明明. 葡萄膜炎并發(fā)白內障的手術摘出[J]. 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04,26(2):32.
[4]劉武,王景昭. 玻璃體腔內注射曲安奈德的問題與并發(fā)癥[J]. 中華眼底病雜志,2005,21(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