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騫之
(濟南高新區(qū)拆遷收購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1)
從土地儲備職能定位探析其資金運營管理問題
■ 張騫之
(濟南高新區(qū)拆遷收購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1)
長期以來,由于對城市國有土地儲備制度職能定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由此產生了不同的資金運營管理模式,并引發(fā)了土地儲備社會功能的失位、偏位、不到位,進而產生諸多經濟、社會問題。應在認真分析這些問題及其成因的基礎上,使土地儲備回歸其正確的職能定位,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的土地儲備基金融資機制,從而在制度上削弱土地儲備的短期功利性,推動土地儲備制度沿著正確的軌道良性發(fā)展。
土地儲備職能;資金管理;儲備基金
城市國有土地儲備制度的建立,是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土地產權和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產物。土地儲備制度的建立,豐富了社會資源配置的多樣性,創(chuàng)造了不容否認的歷史功效。但因對其職能定位的不同認識,也產生了不同的資金運作管理模式,進而又引發(fā)了對其社會功能失位、偏位、不到位等不同方面的質疑。特別是在國家厲行最嚴格的節(jié)約集約用地政策、不斷加大土地市場調控力度背景下,這些問題備受關注,需要從根本上予以厘清和規(guī)范,從而推動土地儲備制度沿著正確的軌道良性發(fā)展。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布《土地儲備管理辦法》以及兩部頒布《土地儲備資金財務管理暫行辦法》后,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各地客觀情況不一,理解和執(zhí)行存在偏差,有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政策研究,進一步加大工作推動力度,力求取得扎實效果。
誤區(qū)之一:土地財政。這是一段時期一些地方過分炒作土地拍賣收益引起的。認為城市土地是城市政府的壟斷資產,可以“低收高賣”,形成的壟斷利潤收歸財政。
與這一認識誤區(qū)相對應,土地儲備機構一般設立為純財政撥款或半財政撥款的政府事業(yè)機構,其資金運作一般采取政府劃撥少量開辦經費,由財政信譽擔保,儲備機構作為獨立法人借貸儲備資金。這類機構常常被政府賦予土地拍賣職能,先用借貸資金償付收地成本,拍賣總收益還本付息后,上繳財政。還有的做法是,為降低成本根本不融資,利用壟斷特權實施“空手道”,采取協議收地、拍后付錢的辦法操作。
誤區(qū)之二:經營城市。實際上主要是經營城市土地資產,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對土地資源通過資產經營的方式,實現城市土地資產的保值增值。較“土地財政”更甚之,它把城市土地資產用得更“活”,不單是收回拍賣,而是更有抵押融資、凈地加工、出租出讓等深層次的功能,因此應用范圍更廣、情況更復雜。
與這一認識相對應,土地儲備機構一般設立為更為獨立的純“國有”法人機構,自收自支的事業(yè)單位或純企業(yè)化管理,有的地方甚至脫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直屬政府或者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管理。這種機構一般都是商業(yè)性貸款融資,拿地途徑復雜,有的通過政府授權收購,有的還通過政府形式上的出讓,形式上取得土地使用證,替政府抵押融資、拆遷、開發(fā)、轉讓等等。
誤區(qū)之三:儲水池、中轉站。認為土地儲備就是政府把城市發(fā)展需要的土地提前征回來、收回來,一是降低土地征收、收購成本,二是保證建設及時使用,起到儲水池、中轉站的作用。
與這一認識相對應,土地儲備機構一般是全額撥款的事業(yè)單位,較少運用融資手段,更多依靠行政權力,采取預簽協議、規(guī)劃控制、預支部分費用等手段。
事實上,上述三種情況更多是交叉并行的。由此設立的土地儲備機構、資金運作模式也更為復雜,導致當前各地土地儲備機構管理體制不統(tǒng)一、運作機制不統(tǒng)一、權力責任不統(tǒng)一,現實工作中必然產生管理效率、運營的社會風險等一系列問題。
分析當前土地儲備資金運作模式,由于一些城市政府對土地儲備過于功利性的職能定位,本能地決定了這些模式潛藏著許多重大的風險博弈,會使土地儲備制度本身帶來很多不應有的社會問題,值得管理層和全社會高度關注。
一是融資收儲土地利益最大化,會抬高生產發(fā)展成本、社會生活成本。無論政府利益驅動,還是收儲環(huán)節(jié)單位利益驅動,都會自然地拉升土地成本,在生產環(huán)節(jié)推動PPI指數提升,又在生活環(huán)節(jié)影響CPI指數上揚,最終在國民經濟領域形成通脹的預期。當前中國房地產價格畸高,不容否認與一些城市經營土地、地價偏高有關。因此真正的土地收益最大化,是注重土地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社會成本的綜合,單純的利益導向必然帶來社會發(fā)展綜合效益、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降低。
二是過于功利性的融資收儲,會導致土地資源的加速投放,造成土地資源的低效配置,并可能深層次引發(fā)市場失序。融資收儲體制與政府的財政風險、儲備機構的運營風險高度掛鉤,常常導致城市政府及其土地儲備機構缺乏資金運作的長期規(guī)劃。一旦地方負債壓力增加,財政緊張,就會動用過多的土地收益。而土地儲備機構往往會根據城市政府的要求,追求土地利潤的最大化,或者低價售出土地,以期擺脫資金風險,造成市場無序,資源浪費。
三是融資規(guī)模失控,地方政府運營困難,形成國家潛在金融風險。據對一些大中城市土地儲備機構融資信息的了解,近年來土地儲備融資規(guī)模巨大,許多城市土地機構貸款數額達到數百億元,日付利息幾十萬元以上,很多情況都是土地儲備機構名義下的政府城建貸款,收支不平衡,造成一些儲備機構運營窘困,有的甚至陷入靠銀行貸款支付貸款利息的局面,對國家正常的金融秩序形成潛在的風險。
四是土地利益分配不合理,引發(fā)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和諧發(fā)展。
在一些城市現行的土地征收儲備模式中,為降低成本,很多地方采取了預簽協議、規(guī)劃控制的做法,提前支付部分費用以達到控制價格的目的。實際上這是利用政府特權,壟斷土地的級差收益,表面上看政府收儲土地、城市建設的成本降低了,但群眾生產生活壓力增大,社會矛盾產生,最終仍然轉化為社會問題,需要政府動用社會財力加以解決,因此其運作思路需要正確審視和恰當把握。
上述分析表明,土地儲備職能的準確定位,是科學合理構建其資金運營機制的關鍵,并能從根本上解決其社會功能失位、偏位、不到位問題?!锻恋貎涔芾磙k法》明確規(guī)定,土地儲備機構的設立是“為完善土地儲備制度,加強土地調控,規(guī)范土地市場運行,促進土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提高建設用地保障能力”。根據這一定位,結合工作實踐中的切身體會,筆者認為,應在現行《土地儲備資金財務管理暫行辦法》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制度創(chuàng)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的土地儲備基金融資機制,從而在制度上削弱土地儲備的短期功利性,注重長遠謀劃、可持續(xù)發(fā)展。
(1)建立以城市政府為運作主體的土地儲備基金。從世界范圍來看,雖然各國(地區(qū))使用的名稱不同,但為了公共利益或城市再開發(fā)的需要,多數建立了具有強制性的土地收購制度。例如香港曾經通過發(fā)行換地券證等,逐步建立了現行的土地基金制度。我國可以根據各地具體情況,按照財政直接投資一部分、社會間接融資一部分的原則,設立以城市政府為主體的土地儲備基金。其中政府和社會的直接投資按平均利潤法則確定分紅底線,實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從而減輕間接融資還貸壓力,增強土地儲備的社會綜合服務功能。土地儲備基金的收支由財政部門成立專門機構統(tǒng)一管理。
(2)土地儲備計劃應納入地方國民經濟預算審核體系。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城市土地儲備基金的規(guī)模,會同發(fā)改、建設、規(guī)劃、財政等部門擬定年度土地收儲和供應計劃。計劃應以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為基準,綜合年度土地利用計劃的情況,合理確定區(qū)域內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結構比例,并由城市政府研究報人大審議后,向社會公示實施。土地收儲和供應計劃如無重大政治、經濟變動不得擅自改動,確需調整的應有人大審議通過方可進行。
(3)設立土地征收儲備機構,具體負責土地儲備計劃的實施。包括具體征地、收購土地的協調談判、拆遷事務、土地初級整理等。土地征收、收購以及拆遷的談判價格由土地、財政行政部門共同認定,報政府常務會議批準后,所需費用由基金支付。儲備機構為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不承擔土地供應、經營業(yè)務。
(4)土地供應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代表政府實施。土地供應屬于法定的政府職能,出讓、劃撥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界限實施。因此不應將供地事務交由儲備機構代行辦理,而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計劃,根據人民代表大會審定的年度計劃,以法定方式公開實施。供地收益全額納入基金收益管理。
(5)建立嚴格的土地儲備基金使用和收益分配監(jiān)管制度。以監(jiān)察、審計部門為主體,吸收社會中介機構多方參與,形成土地儲備基金使用和收益分配的監(jiān)管審核機制,強化責任制約,嚴明違紀責任,使土地儲備基金真正實現其造福社會、服務城市長遠發(fā)展的根本目的。
[1]歐陽安蛟,馮曄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土地收購價格確定原則和方法初步研究[A].土地收購儲備經營城市的必然選擇[C].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2]桂強芳.香港房地產[M].深圳:海天出版社,1989.
[3]孫習穩(wěn),杜新波.完善土地政策體系促進社會和諧[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7,20(1):9-12.
F293.2
B
1672-6995(2010)03-0028-03
2010-02-25
張騫之(1979-),男,山東省榮城市人,區(qū)域管理學碩士,主要從事土地收購儲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