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世乾
(江蘇省豐縣中學 江蘇 豐縣 221700)
化學課程標準提出了 “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三維并重、和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交流與合作的理念與技巧。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資源和載體。按照新課標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設置了不同的欄目,如 “交流與討論”、“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問題解決”等。在這些欄目中融入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方式。這些欄目的設置對學生思維、推理、表達等能力的提高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其中“交流與討論”欄目,在必修1與必修2中分別安排了14處和 18 處,(以“簡答”、“填表”和“列舉”等形式呈現問題),這些內容的設置不僅為教師教學提供方便,同時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機會,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有效的條件。下面筆者就 “交流與討論”欄目的使用談幾點體會。
“交流與討論”欄目根據教材內容需要設置一系列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分類、類比、分析和綜合等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建構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能力。
現代學習論指出,學習需要感知,但感知并不是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在于問題。因為只有問題,才能誘發(fā)和激起求知欲望,促使學生深入探究和思考?!敖涣髋c討論”欄目正是基于這一理論,把知識以“問”的形式展開,讓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討論,獨立或合作完成對知識的探究和獲取新知識。這樣學生就能從中產生興趣,進而激發(fā)對問題情境中的化學現象、化學原理進行探究。同時,欄目中的問題也指出了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對新知識的學習起到定向和引導作用。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方法、態(tài)度都能協調發(fā)展,為學生合作學習理念的培養(yǎng)和教師啟發(fā)式教學思想的運用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如化學必修2專題一第一單元 中的《元素周期律》設置的“交流與討論”欄目,目的是學生通過動手感知體驗和問題的交流討論,能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從而得到元素原子結構的變化與元素性質的變化之間的關系,進而提煉出元素周期律。這樣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得出結論,同時也能夠更深層次理解“結構—性質”二者之間的關系,掌握運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交流是課堂師生、生生關系的本質特征,師生、生生交流的過程是尋找和發(fā)現共同點的過程或理解的過程,是一種不斷尋找“共視”和“共識”的過程,而不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簡單問答過程。討論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相互交流、質疑、論辯、啟發(fā)、補充,共同求得問題解答的一種集體學習活動。因此從本質來看,“交流與討論”所經歷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從“問題 思考 交流與討論結論和體驗”的單向、線性的過程,而是如圖所示的多向、循環(huán)、立體的過程。
“交流與討論”欄目為學生提供問題交流的平臺,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小組合作、交流互動,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改變了以往教師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幫助,培養(yǎng)了實踐能力、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吸取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了學習的效果。而且欄目又促使學生對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評價,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確、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處、不足在哪里、如何改進等,并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學習行為作出調整、改進和完善。因此,“交流與討論”欄目很好地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進行自我反思評價,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如在蘇教版必修2專題三第三單元中的《簡單有機物合成》設置的“交流與討論”欄目,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有機化學知識,推測怎樣從乙烯合成乙酸乙酯。要求學生首先獨立思考哪些方法可以以乙烯為原料合成乙酸乙酯。再展示同學們寫出的各種合成路線,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與討論:哪一種方案你認為最好,理由是什么?學生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 (Jerome Seymour Byuner)在《發(fā)現學習的因素》一文中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能否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體內容,恰到好處地設置問題,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直接影響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時要求學生要有交流合作的意識,要準確地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同伴,同時能夠傾聽和辯證地接受同伴的想法。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并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和訓練思維,同時給學生提供體驗與實踐、合作與交流的機會。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全面、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究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認知活動和情境活動達到了統(tǒng)一。所以“交流與討論”欄目總是能夠有側重或全面地落實《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關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促使學生在上述三個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fā)展所需的科學素養(yǎng)。
現代心理學認為: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敖涣髋c討論”欄目為我們提供了平臺,我們如何利用才能使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呢?
“交流與討論”欄目不僅呈現了學習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而且指明了學習方式 (采用交流與討論的方式)。由于交流與討論活動(包括感知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交流討論、反饋評價以及獲得體驗等環(huán)節(jié))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放手讓學生進行思考(根據欄目提出的問題去思考)、主動交流(在思考的基礎上表達與交流)和深入反思(在思考與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在學生交流與討論時,教師要做一個耐心、專心、悉心的傾聽者,要及時洞察學生的疑問及爭議,適時地進行引導。要堅決杜絕因為學生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正確、全面,思考和交流的效率不高就采用包辦代替。如蘇教版必修2專題三第一單元中《天然氣的利用——甲烷》這一節(jié)內容設置了“交流與討論”欄目,讓學生寫出甲烷分子的電子式,說明它的結構特點。部分同學認為是平面型結構,部分同學認為是正四面體結構,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懊軟_突”是師生、生生之間對化學知識和問題的體驗與思考的不同,產生疑問,產生沖突?!懊軟_突”是激發(fā)學生參與“交流與討論”的誘發(fā)劑。讓學生帶著疑問充分討論、交流。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在學生無法互相說服存在沖突的時候,順勢點撥,你有哪些方法能證明你的結論呢?通過該欄目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而和諧融洽的互動師生關系的建立,寬松的探究氛圍的構建,使學生敢于表現、敢于質疑、敢于探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
高中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不夠成熟,思考往往沒有方向,交流、討論也沒有目的,無法實現對“交流與討論”欄目指定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交流與討論。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把握時機,運用恰當的語言和態(tài)勢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fā)。教師在啟發(fā)與引導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注意從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引導,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同時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與原則,促使學生有效地交流與討論;其次,對一些綜合性強、難度或跨度較大的問題,必須做好層層分解,使問題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能夠入手思考、討論與交流;第三,在啟發(fā)與引導時既要做到“啟而有法”,啟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與興趣;又要“開而弗達”,不直接提供現成的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通過教師富有思維與方法、簡約而又有邏輯性的語言的引導與啟發(fā),使學生在體會發(fā)現新知識的的喜悅、體驗成就感的同時,能夠構建新認知,強化內在對話探究學習的動機。
歸納思維是邏輯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歸納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教學評價起著激勵導向、質量監(jiān)控、激勵和信息反饋等多種作用。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問題的綜合程度,經過學生自身努力和小組共同探討所得到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但不一定是最優(yōu)化的;也可能只得到的不夠完整、全面或者表達欠科學性和條理性的結論。這就要求對“交流與討論”的結果及時予以反饋。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活動的表現并聽取學生交流的內容。對活動過程中觀察到的好的現象、所聽到的獨到見解等,給予充分肯定、表揚,形成激勵性評價,而對活動中不好的表現、錯誤的答案要及時予以糾正;對不完善的內容要及時予以補充等。從而做到肯定正確、糾正錯誤、完善答案、激發(fā)情感等。通過總結,鞏固了知識系統(tǒng),發(fā)展了思維水平,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主張“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交流與討論”欄目,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思考、交流、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欲與表現欲,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感受探究學習的樂趣,提升探究學習的能力。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必修1)[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必修2)[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 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6-81
[4] 江錫鈞,沈理明.對“蘇教版”高中新教材中“拓展視野”欄目的教學建議[J].化學教育,2010,(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