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旋
(遼寧社會科學院民俗學文化學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31)
有關(guān)漢代事件的著述,除《史記》、《漢書》、《后漢書》及稍后出現(xiàn)的《三國志》外,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私家著作,如《漢紀》、《后漢紀》、《七家后漢書》、《三輔黃圖》、《四民月令》等等,但這些作品都僅是從一個方面或從斷代史的角度而作,其中作者個人的認識傾向和思想觀點既鮮明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因而就不免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隨意性。又因為兩漢時期只重官學而輕視私學,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大多出自官府和在朝廷中任職的文人之手,因此能夠反映社會生活面貌的大眾文學和大眾史學就顯得很薄弱。盡管如此,民間所廣泛流傳的民俗謠諺還是為我們傳遞了漢代社會生活的許多內(nèi)容和信息資料,特別是其中的民俗民風事象不但類別多,而且信息量大,今天看來,這些民謠民諺的價值大多是正史和私家著述不能替代的,很多材料甚至是獨一無二的。
漢代民間謠諺涉及的內(nèi)容和領(lǐng)域相當寬廣,觀察的視點既準確又尖銳,文筆簡潔精當,其文詞所表達的情感和哲理豐富而深刻,使人讀后不能不對它產(chǎn)生系列性的聯(lián)想和回味。漢代的民間謠諺又至為優(yōu)美舒展,對人物性格和事件的刻畫入木三分,是優(yōu)美的文學亦是精當?shù)氖穼W,是漢代民俗風物的真實寫照。
漢代謠諺的篇章中有許多關(guān)于從政為官的總結(jié)性格言。《古謠諺·韓嬰引鄙語二則釋詩》記載:“不知為吏。視已成事?!币馑际钦f如果一個人做了官卻又不知該如何做這個官,怎么辦呢?那也簡單得很,看看前人是如何做的,你照著做就是了。實際而言是對漢代許多官吏為官不思進取,才庸學淺,只會依樣畫葫蘆的辛辣嘲諷。漢代的官吏中有許多人既無軍功又無真才實學,靠什么當了官呢?原來漢代的郎官中有很多人是承襲父兄的官職而來的,就是我們現(xiàn)在通常所說的紈绔子弟;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捐了錢財買個官做。漢武帝時期曾為解決邊地軍糧實行過“入粟拜爵”,商人往邊地輸糧可以得到漢朝的封爵。爵位在漢代是同官職相連的,有了爵位就有官做,所以漢代的許多商人靠入粟實邊而獲得了爵位,進而躋身于官僚行列。可以想見,如此的官吏會是什么樣子。漢代謠諺說:“前車覆而后車不誡。”實際上就是針對上述一班人而言的。這則謠諺今天已成為中華民族流傳千古的名句,不過在詞句上有些調(diào)整,其含義未變。但卻可以看出,漢代的一些為官之人是根本不愿也不可能做“后車之誡”的?!扒笆轮煌笫轮畮熞病盵1]是漢代民人對往昔歷史所作的最深刻總結(jié),它強調(diào)了歷史的繼承性,更看重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應(yīng)該丟掉什么抑或發(fā)揚什么。
“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直而為吏。身貪鄙者余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盵2]這首謠諺是對貪鄙之官的控訴。正是那些貪贓官們,生前不知廉恥,死后又為家族親友聚斂了富比王侯的財富,民諺以“廉吏不可為”來痛斥貪吏的橫暴,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好官難做,好人難當,漢代的千百萬民眾實則在呼喚為官清廉的太平盛世的出現(xiàn),這是何等強烈的反襯之筆?。?/p>
又民謠中說:“謹上操下。如束濕薪;出居安能郁郁,欲投鼠而忌器;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何以禮義為,吏書而仕宦。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本且庠谡f明為官治政所將面對和所應(yīng)應(yīng)對的事件和策略,漢代皇權(quán)制度下的社會民俗世風由此可見一斑。
漢代謠諺中也不乏對清正廉潔之官的稱頌之詞。“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賢知惠吏民,政如魯衛(wèi)德化鈞。周公、康叔猶二君?!盵3]“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盵4]“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梁?!盵5]這些造福一方的好官是人民詠嘆歌頌不盡的,是正義和美善的化身。民諺在此對漢代正反官吏的描繪不正是表達了一種內(nèi)心之聲嗎?
從先秦至漢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分強調(diào)尊賢禮士之風。漢代謠諺在這方面自然不能不有所體現(xiàn)?!跋囫R失之瘦。相士失之貧。”[6]是說不要因為讀書人貧賤而不重視他?!叭嗣矘s名。豈有既乎。”[7]是說人才不是可以憑借外貌來衡量的?!豆胖{諺·太史公引諺論佞幸》條說:“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實際是說千里馬和伯樂要相遇相知才行,也就是說,人才的發(fā)現(xiàn)和使用要有好的客觀環(huán)境才行。
《古謠諺·時人為揚雄桓譚語》條載:“玩揚子云之篇,樂于居千乘之官。挾桓君山之書,富于積猗頓之財?!边@是對當世學人何等崇高的評價。關(guān)于這則謠諺,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傳贊》中是這樣解釋的:“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笔咳艘运钠返赂邼嵹A得天下人的尊敬,又何須在意是否善辭令與否呢!相反,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說善于花言巧語,諂媚奉承的人,仁德大概不會太多,也就不是什么好東西了。所以清代學者杜文瀾才說“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這個“喻大”就是對天下才俊之士的“識”與“信任”。
作為史料價值極高的謠諺在對漢代政局的評述上也有十分具體而精彩的段落。“諸呂用事兮劉氏危。迫協(xié)王侯兮強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決中野兮蒼天舉直。于嗟不可悔兮寧早自賊。為王而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托天報仇?!盵8]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死后,以呂后為代表的外戚集團獨攬朝政,漢朝政局險象環(huán)生。上則謠諺對此妙筆刻畫,使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間的政治風云變幻?!安軈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盵9]曹參為西漢初年繼蕭何之后的朝廷丞相,用現(xiàn)在的官職推比相當于國家總理。在漢初六七十年的經(jīng)濟恢復和發(fā)展中,曹參遵循前任丞相蕭何的治政方針,凡事無所變更,與民休養(yǎng)生息,因此就有了漢代民人的十六字諺語相傳。如果參閱《史記》和《漢書》的相關(guān)“書”、“志”、“傳”,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畫一歌”無疑是一則準確無誤的文獻資料。
除治政方面外,有關(guān)教子育人、社會風情、尊老尚賢、民人生活、自然萬物、婚喪嫁娶等,漢代的民謠民諺也是豐富多彩。“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卜筮。”是說一個人做事不能堅持不懈,就不會有所成就?!皟簨D人口不可用”是對世事人情的深刻總結(jié)?!叭龤q學,不如一歲擇師”、“孤犢觸乳,驕子罵母”、“驕子不孝”是說驕縱子女等于殺伐他們,驕縱者本人也不會有善終。“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笔钦f父母因疼愛兒女,很少、也不愿意去正視兒女身上的缺點過失。“熊羆眼直,惡人橫目”是從直觀上來觀察、分析、區(qū)別善惡之人。
對動物習性的描繪有的很有趣,如:
鳩食桑葚則醉。貓食荷則醉?;⑹彻穭t醉。
豺群噬虎。瘦如豺。
狼卜食。
薄荷醉貓。死貓引竹。
鴛交頸而感,鳥傅涎而孕。
天將雨。鳩逐婦。
鴛鴦相逐成胎。
鴇無舌。兔無脾。
蚊有 市。
一畝之地。三蛇九鼠。
對植物果木特色的記載有:
梅華優(yōu)于香。桃華優(yōu)于色。
白頭種桃。桃三李四。梅子十二。
梨百損一益。 (木瓜)百益一損。
荷華日舒夜斂。芡華晝合宵炕。
藕生應(yīng)月。月生一節(jié)。閏輒益一。
這些富有科學意義的總結(jié)今天仍然不失它的價值。
對各地風物人情,漢代謠諺也不乏神來之筆。如江浙一帶“:其山崔巍以嵯峨,其水溢沓而揚波,其人而英多。”揚雄賦記蜀地童謠:“陽雀叫央。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背兀骸盃颗饺颂?,田主奪之牛?!?/p>
對商人經(jīng)營和賈作,漢代謠諺的許多詞句令人過目不忘。西漢初年就有所謂的“用貧求富農(nóng)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之語。漢代因交通不便,所以商人轉(zhuǎn)輸貨物勞頓,像柴薪和糧米一類的大宗貨物一則路遠,二則各地均有,因而遠途販賣這些商品貨物是賺不到什么錢的。所以就有了“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的謠諺?!扒Ы鹬?,不死于市。”因為富有,故可以財產(chǎn)抵罪。商人必須有精密的計算頭腦才行,即“研桑心算”?!肮湃擞_勤誦經(jīng),今世圖官勉治生。何以孝悌為,財多而光榮?!笨梢娙藗兊乃季S理念在發(fā)生變化,重商意識越來越強。漢代世風從輕商到重商呈現(xiàn)出微妙的社會心理變化。
對婦女生活的許多內(nèi)容,漢代謠諺也多有記載。如《古謠諺·華容夫人歌》中唱道:“花紛紛兮渠,骨藉藉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币环鶈史蚴ё又畫D的凄苦畫面躍然而入。如:“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wèi)子夫霸天下?!背珜信降?,是對漢代溺嬰惡俗的有力抨斥?!懊廊藷蔁少?,顏若苕之榮。命乎命乎。逢天時而生,曾無我贏?!薄氨藡D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美女入室,惡女之仇。”活脫脫勾畫出妒婦的心態(tài)特征和狀貌言行。
對一代名士的歌頌也是漢代謠諺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谷子云筆札。樓君卿唇舌?!笔侵v谷永的一枝筆可以產(chǎn)生生花之作,而樓護的精言論辯又可以使眾人敬畏心服?!豆胖{諺》所記這方面的材料很多。
五經(jīng)復興,魯叔陵。
厥德仁明,郭喬卿。忠正朝廷上下平。
道德彬彬,馮仲文。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绔。
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
問事不休、賈長頭。
棄我戟,捐我矛。盜賊盡,吏皆休。
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
殿中無雙,丁孝公。
張直自遂。南陽寧李。吏畏其威,人懷其惠。
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
關(guān)西孔子,楊伯起。
邑然不樂,思我間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
五經(jīng)縱橫,周宣先。
荀氏八龍,慈明無雙。
車如雞棲馬如狗,疾惡如風朱伯厚。
天下規(guī)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間或是謳歌正直廉吏,或是贊嘆道德文章俱佳的文士學人,或是樹立嫉惡如仇、慈愛關(guān)懷百姓疾苦的無畏勇士,或是獎掖勤政智慧、學富五車的賢官名相。其所占篇幅為漢代謠諺各項之首。這是為什么呢?它說明,漢代民人在生活中,希望出現(xiàn)更多的賢能愛民之官。這是他們的心底之愿,亦是他們的切膚之痛。所以漢代謠諺中才會屢屢出現(xiàn)“安所求子死,桓東少年場。生時諒不謹,枯骨后何葬”這樣的悲憤之作和“千人所指,無病而死”這樣的抗爭之詞。毫無疑問,人民對安定生活的渴望,對漢代社會時局的關(guān)切不可謂不憂慮至極。在這樣的層面上,也是不難體會到漢代世風的一個側(cè)面的。
對兩漢時期的選士用人制度,漢代謠諺揭示了它的本質(zhì)特征?!豆胖{諺·桓靈時人為選舉語二則》記載道:“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漢代政府自認為制定完備的察舉、孝廉等選官制度,其執(zhí)行過程中竟是選拔培育了這樣一批文不知書、武不荷戟的庸碌之人。所由入仕的途徑何來呢?除前述蔭襲的郎官外,還有買官買爵而來,今人在閱讀清史文獻和作品時感慨于當時“捐納”制度的黑暗,殊不知在先于清朝兩千多年的漢代即已存在著這樣的骯臟勾當。漢代政風會如何,豈不是不言自明嗎!
漢代謠諺對漢朝中央政權(quán)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以及這種戰(zhàn)爭給人民造成的苦痛也作了如實的記錄?!独m(xù)漢書·五行志》載:“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 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薄度A陽國志》載:“安漢吏取糧,令為之償?!边@里不難看出中國當時的西部地區(qū)同漢代中原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往來。
對漢代的當世貪官,民人謠諺作了大膽辛辣的嘲諷?!俺巧哮B,尾畢逋,一年生九雛。公為吏,子為徒。一徒死,百乘畫。車班班,人河間,河間姹女工數(shù)錢。以錢為室金作堂,石上慊慊舂黃粱。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
漢代謠諺對農(nóng)業(yè)耕作生產(chǎn)和水力興修也多有記錄,《汜勝之書》載“頃水比畝善”,是講農(nóng)耕時土地肥力的重要性,地不在多而在精,因而有此語。“子欲富,黃金覆?!薄案咛锓N小麥,終久不成穗?!笔钦f種植小麥時要保持麥穗間的一定間隔,不可太過稠密,要適時鋤耘,同時以鋤下的雜草和雜葉稈護住麥根,如此可以得到成倍的收成。又《四民月令》記載:“二月昏,參星夕。杏花盛,桑葉赤?!笔菍ιW鞯募竟?jié)得出的科學總結(jié)?!膀唑萨Q,衣裘成。蟋蟀鳴,懶婦驚。河射角,堪夜作。犁星沒,水生骨?!焙髞淼霓r(nóng)書《齊民要術(shù)》曾說“智如禹湯,不如常耕”,實際是對漢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作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一言以蔽之,農(nóng)耕需要平時悉心護養(yǎng),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技術(shù)再好也是不成的。
對人們衣著冠服的描述,蔡邕《獨斷》引謠諺說:“王莽禿,幘施屋?!北緛碇鴰镜娜?,是從古而來卑賤沒有地位之人所穿的服飾,但最初幘服是沒有巾飾的,漢末的王莽因為禿頭,不得已而戴了頭巾。從這里,我們倒是對漢代民人的服裝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
同貪官、昏官相對照的是清廉、勤智之官,漢代謠諺記述了很多官吏中正面形象的事跡?!豆胖{諺》記載:“君不我憂,人何以休。不行界署,焉知人處?!边@一條說的是東漢時的弘農(nóng)縣令吳佑在任職期間勸善懲惡,打擊貪黷,勸民墾耕,安寧一方,弘農(nóng)縣政通人和,糧食豐收,所以當?shù)氐膬和瘋冏钕瘸鹆诉@首謠諺歌。《古謠諺·京師為鮑宣鮑永鮑昱歌》寫了東漢的司隸校尉鮑子都與其子鮑永、其孫鮑昱三世為司隸校尉之官,爺孫三人都恪守勤政廉潔之風,后來雖然被封為一等公爵,但出行往來卻是騎乘極為普通的驄馬,因而在當時的京都洛陽到處都有人唱“鮑氏驄,三人司隸再入公。馬雖疲,行步工。”《古謠諺·汲縣長老為崔瑗歌》載“上天降神明,錫(賜)我仁慈父。臨民布德澤,恩惠施以序。穿溝廣灌溉,決渠作甘雨”。時任汲縣令的崔瑗開溝造稻田,一些鹽堿之地經(jīng)過整修沖刷變成了肥力很高的良田沃土。汲縣百姓的生活也由此而安康,境內(nèi)的許多有威信的老人們便寫出了這首歌。在民人眼中,勤政為民之官是慈父,是上天降臨世間的神明,這種神明所帶給百姓的是德澤和恩惠,它也正是漢代世風的另一面,一個燦爛多姿的治世之面。漢代之所以成為古代中國興盛的朝代之一,也正是由于有許多上述一班官吏的勤工勤政。誰對世風看得最清楚呢?是世間的民人,他們親臨世事滄桑,他們從社會生活的真實感受和經(jīng)歷中最為準確地把握著時代脈搏,所以民間謠諺哪怕是三言兩語,也常常是一矢中的,好壞都看得很清楚。類似的謠諺如:“我府君,道教舉。恩如春,威如虎。剛不吐,弱不茹。愛如母,訓如父”;“德行堂堂,邢子昴”等,說明漢代民人謠諺對勤政之官的歌頌與對貪庸之官的嘲罵同樣是很少遺漏的。
對漢代建筑的描繪記載,漢代民間謠諺也多有所錄?!豆胖{諺·繁欽引鳳闕古歌》條載:“長安城西有雙闕,上有雙銅雀。一鳴五谷成,再鳴五谷熟?!鼻宕鷮W者杜文瀾據(jù)《三輔黃圖》卷2記載,“建章宮左鳳闕高二十五丈。建章宮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上有銅鳳凰?!ㄕ聦m中有鳳凰闕,漢武帝造,高七十丈五尺。秦漢規(guī)模,廓然泯毀,惟建章鳳闕,聳然獨存。雖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觀。”從這樣的大型而裝飾復雜的建筑可以看出漢代建筑工藝的天工之美。
在立志為人、處事修身方面,漢代謠諺所反映的史實也是十分豐富的?!豆胖{諺·賈誼引周諺》記載:“君子重襲,小人無由入。正人十倍,邪僻無由來。”這同孔子所說的遠小人、親賢者道理是一致的,并且它也是漢代所倡導的一種風尚,因為漢代從總的方面說是重儒教的社會。《古謠諺·劉向引諺》條說:“誠無垢,思無辱?!睂⒄\和思作為不招致毀謗和污辱的兩個基本立向準則,也就是強調(diào)一要誠信,二要思考,既老實辦事做人又不人云亦云,踏實而有主見?!豆胖{諺·又引諺論長短》條載:“侏儒見一節(jié)而長短可知?!薄豆胖{諺·徐斡引古人歌》:“相彼玄鳥,止于陵阪。仁道在近,求之無遠?!蓖瑫陡敌V》:“巧詐不如拙誠?!薄豆胖{諺·武帝策問引古語》條載:“良玉不辨?!蓖瑫稏|方朔引古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薄独钔Z曰》:“蟯蟯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p>
漢代謠諺也有許多類似于后代世人所稱的警句格言,這些辭章原是對人情世故的深刻總結(jié),我們這里姑且稱它為雜諺也許較為妥切。如《古謠諺·袁盎傳引》:“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同書《公孫弘引古語》:“揉曲木者不累日,銷金石者不累月?!蓖瑫痘缸T引諺》:“二人同術(shù),誰昭誰冥。二虎同穴,誰死誰生?!蓖瑫恫虧蓚鳌罚骸伴L袖善舞,多錢善賈。”同書《晁錯傳語曰》:“變古易常,不死則亡?!蓖瑫俄n安國傳引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蓖瑫锻醴蛉藗鳌罚骸芭钌橹校环鲎灾?。白沙在泥,與之皆黑。”同書《衛(wèi)鞅傳》:“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又同書《張儀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蓖瑫吨T葛恪》引俚語:“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p>
如此的格言警句在漢代民謠民諺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有,上述所舉不過是個大概。即便如此,卻仍然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謠諺所反映的層面和思想著實廣大而深刻,對于等級制度、世事滄桑、逐利求富、道德綱常、人情冷暖、社會環(huán)境、文士風骨及人言可畏等諸多社會現(xiàn)象都有透徹的認識和刻畫,其中的許多文句已經(jīng)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積淀。這種積淀并不單純是就一個意義而講的,古代中國的許多學者曾畢生致力于對古圣先哲“微言大義”的解讀,其卷帙之浩繁令人浩嘆。然而真正值得人們?nèi)ニ伎己驮忈尩拿袼捉?jīng)典卻為數(shù)不多。民間謠諺的大氣磅礴是中國古代任何一家學說都無可比擬的。民間謠諺是民人的魂,是民族的根,它最為直接地來自于生活,又以最暢達的筆墨謳歌著生活,不論所詠所嘆所唱所歌是苦是樂是悲是喜,有一點是最具價值的,即它是最真實的。
漢代民間謠諺中更有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方面,是它對兩漢時代的人民反抗斗爭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和真實的記錄,如《古謠諺·更始時南陽童謠》記載:“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睂ξ鳚h末年農(nóng)民起義及后來的失敗做了中肯的分析?!豆胖{諺·東方朔為王匡廉丹語》:“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笨梢姖h末的政府軍與農(nóng)民軍在民人心目中的地位,漢代統(tǒng)治者的殘暴把大部分民人推向了赤眉起義軍一邊。所以漢代民人才唱出“千人所指,無病而死”。對欺壓民人的贓惡官吏發(fā)出心底的詛咒,是對腐敗王朝的詛咒。
漢代謠諺是漢代民俗世風的真實寫照,是了解漢代社會的信史。限于篇幅,擷取之數(shù)還不足以反映其全貌,對漢史感興趣者,在閱讀大量的漢代謠諺中也許會對漢代的世風世貌所悟更多,這是必要又有意義的一件工作。
[1] 杜文瀾.古謠諺·賈生引野諺[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2] 杜文瀾.古謠諺·優(yōu)孟歌[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3] 杜文瀾.古謠諺·上郡民為馮氏歌[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4] 杜文瀾.古謠諺·漢世稱王貢語[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5] 杜文瀾.古謠諺·魏河內(nèi)民為吏起歌[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6] 杜文瀾.古謠諺·褚先生引諺論東郭先生[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7] 杜文瀾.古謠諺·太史公又引諺論游俠[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8] 杜文瀾.古謠諺·趙王友歌[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9] 杜文瀾.古謠諺·畫一歌[M] .北京:中華書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