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俏
(1.中國地質大學 人文經(jīng)管學院,北京 100083;2.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083)
科舉考試所用詩歌基本是五言形式。唐代府試、省試皆以六韻為主,偶用四韻或八韻;宋代采用五言六韻;清代鄉(xiāng)、會試用五言八韻,童試用五言六韻。對應試詩諸種稱呼進行梳理辨析,有利于深入理解科舉試詩對文學發(fā)展與文人心態(tài)的影響。
把唐代科場所用五言六韻詩稱為“省試詩”,較早見于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人謂唐以詩取士,故詩獨工,非也。凡省試詩,類鮮佳者?!盵1]近年來則成為常見提法,如張浩遜的《唐代的時事型省試詩》《關于唐代省試詩的幾個問題》、曾廣開的《論元和時期省試詩對元和詩風的影響》、薛亞軍的《唐代省試詩題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等,反映了當前學術界對此稱呼的認可與使用情況。
“省試”一詞之由來,當是因為進士科考試由隸屬尚書省的禮部主持、考試地點亦在尚書省之故。但是遍檢《全唐文》,未見“省試詩”名稱,可能唐代并無這種說法。按照唐代慣例,選編詩文集時,凡收錄科場所作詩歌,皆在題中標明“省試”二字,如錢起《省試湘靈鼓瑟》,此外尚有“府試”(如李頻《(府試)觀老人星》、鄭谷《(京兆府試)殘月如新月》)、“東都試”(如丁澤《(東都試)龜負圖》)、“州試”(如《(宣州試)窗中列遠岫》)、“監(jiān)試”(如劉得仁《(監(jiān)試)蓮花峰》)等。這些標示意在強調詩歌特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而不是對詩體本身的強調。前面所引諸說,基本上也是以“省試詩”統(tǒng)稱現(xiàn)今留存的唐代科場詩作。
對于科場所用詩體與平日吟詠性情詩歌之不同,唐人自有認識;士子們也會為準備應試而大量擬作,比如王棨《麟角集》就有《上德不德》《詠白》《詠清》《寒雨滴空階》《文不加點》之類的擬作。但時人不以“省試詩”呼之,可以推測唐人對應試擬作尚未從文體角度進行明確界定。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庫館臣為《麟角集》所作提要稱“棨八代孫、宋著作郎蘋于館閣得棨省試詩,錄附于集,凡二十一篇”[2],則是以“省試詩”指稱王棨擬作,反映了清人心目中“科場詩歌自成一體”的觀念,亦折射出在以詩歌用于科舉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科場詩歌的敏感。
與“省試詩”得名原因相似,宋、元文獻常見“省題詩”之稱,或用以特指唐代科場所作五言六韻詩,或用以泛指科場詩歌及平日擬作,已可理解為對這種特定詩體的稱呼:
省題詩自成一家,非它詩比也。首韻拘于見題,則易于牽合;中聯(lián)縛于法律,則易于駢對,非若游戲于煙云月露之形,可以縱橫在我者也。王昌齡、錢起、孟浩然、李商隱輩,皆有詩名,至于作省題詩,則疏矣。[3,卷3,p5b]
葛立方(?-1164)生活于南渡之初,他使用“省題詩”概念,并且明確指出這類詩歌“自成一家”。這就不再如唐人在詩歌題目中標注的“省試”一詞,僅只是對詩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交待,而是涉及詩體本身。一字之差,透露出宋人對科場詩歌已經(jīng)具有明確的體裁意識。宋人王蘋編輯祖先王棨的模擬之作亦以“省題詩”標目(不是《四庫全書總目》中所用的“省試詩”),也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人都習學的浮滑了?!橙缃駥⒙少x、省題詩、小議等都不用,止存留詔誥章表。[4]
這是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議開科考之時中書省所上奏章,是較早明確以“省題詩”指稱科場所用、而非統(tǒng)稱科場所作及平日擬作詩歌的材料,這明顯是受宋人詩體觀念的影響。元人韋居安在《梅磵詩話》兩次提到“省題詩”:
省題詩自成一家機軸,非他詩比,葛常之《韻語陽秋》蓋嘗言之。然騷人墨客雖從事于時文,至作省詩,亦不為格律所縛。楊廷秀《序訓蒙省詩》,亦曰“以騷人之情性,寓舉子之刀尺”,真名言也。[5,p567]
韋氏意在糾正《韻語陽秋》對“省題詩自成一家”觀點的過分強調,不過據(jù)宋代《貢舉式》推測,科場之上“作省詩”而“不為格律”所縛,縱是“騷人墨客”,亦必名落孫山,合理的解釋只能是:在時人心目中,省題詩(省詩)已經(jīng)純粹成為對這類詩體的稱呼,標示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意義已經(jīng)淡化。同書卷下的材料是更為確切的證明:
歷陽李士達,肄業(yè)郡庠,齋舍與尊經(jīng)閣相近,每夕夢一青衣童吟詩,登梯而上,仿佛僅記四句云:“帶白雙雙鷺,拖青點點鴉。晚風吹不去,留與伴蘆花?!奔味ū余l(xiāng)舉,省詩出《涼葉照沙嶼詩》,思頸聯(lián)、結句未就,忽憶舊夢,以所記四句足成之。有司稱賞,以為神語,遂領薦,次年登科。余壬申歲被漕檄,攝教此邦,士友備言之。茲事與唐人錢起《湘靈鼓瑟詩》頗相類。[5,p576-577]
嘉定九年(1216)丙子是鄉(xiāng)舉之年,次年方是禮部試,韋居安把鄉(xiāng)舉所考之詩稱為“省詩”,說明時人的關注重點已轉到“科考之詩”,而不再是主持考試的部門。至明人楊慎作《升庵詩話》,更是直接將唐代流傳下來、與科舉考試相關的詩歌統(tǒng)稱為“省題詩”:“人有恒言曰:唐以詩取士,故詩盛;今代以經(jīng)義選舉,故詩衰。此論非也。詩之盛衰,系於人之才與學,不因上之所取也?!瓫r唐人所取五言八韻之律,今所傳省題詩多不工,今傳世者,非省題詩也?!盵6]
《管子·明法解》:“明主者,一度量、立表儀而堅守之,故令下而民從;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7]“程式”一詞,意義接近制度、規(guī)矩、規(guī)定??茍鏊迷婓w與一般詩歌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要嚴格合乎規(guī)范,名之為“程式詩”是非常恰當?shù)??!俺淌皆姟币辉~,較早見于司馬光《溫公續(xù)詩話》:
科場程試詩,國初以來,難得佳者。天圣中,梓州進士楊諤始以詩著,其天圣八年省試《蒲車詩》云:“草不驚皇轍,山能護帝輿?!笔菤q,以策用“清問”字下第。景祐元年,省試《宣室受厘詩》云:“愿前明主席,一問洛陽人?!敝@是年及第,未幾卒。慶歷二年,韓欽圣試《勛門賜立戟詩》云:“凝峰畫旛轉,交鎩彩支繁?!狈毒叭试圃娬姹救绱?。傳欽圣作“迎風畫旛轉,映日彩支繁”,故兩存之。蘇州進士丁偃,試《邇英延講藝詩》云:“白虎前芳掩,金華舊事輕。天心非不寤,垂意在蒼生?!庇泄旁娭S諫之體。偃是歲奏名甚高,御前下第,自是二十年始及第,尋卒。滕元發(fā)甫,皇祐五年御試《律聽軍聲詩》云:“萬國休兵外,群生奏凱中。”以是得第三人,最為場屋所稱。[8]
此處提到的詩歌包括省試與殿試所作。涉及科舉考試的文獻中提到“程式”的材料頗多,比如“況場屋之文,拘于程式,限于晷刻,文雖工,其能與于立言之選者僅矣”[9]、“試律為詩之一體,而其法實異于古近體諸詩……尺寸一失,雖詞壇宗匠,亦不入程式焉”[10,p512]等,但是稱“程式詩”的,除《溫公續(xù)詩話》,筆者所見惟有陶福履《常談》中的一條:
唐宋科舉程式之詩,始專以古句命題。唐詩備載《文苑英華》,宋詩備載《萬寶詩山》。劉辰翁《須溪四景詩》,程式詩編專集之始也。[11]
《全唐文》中無“試律”或“試律詩”說法,清人卻經(jīng)常以之命名選本或稿本,比如《一簾花影樓試律詩》(朱鳳毛)、《小方壺試律詩》(孫馮)、《不夜書屋試律偶存》(孫福海)、《尺華齋試律存草》(祁寯藻)、《秋竹齋試律》(梁運昌)等[12]。商衍鎏曰:“試律始于唐,《文苑英華》所載至四百五十八首?!盵13]梁章鉅著名《試律叢話》一書既以“試律”命名,更有對該名的詳細辨析:
試律始于唐,至宋以后,作者寥寥,闕焉不講,我朝乾隆間始復用之科舉?;蚍Q為“排律”,然古人排體詩有數(shù)十韻及百韻者,今限以六韻、八韻,則不得以“排律”概之也。又或稱為“試帖”。然古人明經(jīng)一科,裁紙為帖,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以試其通否,故曰試帖。進士亦有贖帖詩,帖經(jīng)被落,許以詩贖,謂之贖帖,非以詩為帖也。毛西河檢討奇齡有《唐人試帖》之選,蓋亦沿此誤稱。惟吾師紀文達公撰《唐人試律說》,其名始定。[10,p511]
梁氏著述“以紀文達師《唐人試律說》為歸宿”,力辨“排律”之名于科場所用六韻、八韻詩不合;“試帖”本指帖經(jīng)而言,與詩無關,故“試帖”之說亦不妥當。乾隆二十四年(1759)紀昀撰《唐人試律說》,較早使用“試律”之名,指稱唐代科場相關作品,謂“試律固詩之流也,然必別試律于詩之外,而后合體裁;又必范試律于詩之中,而后有法度格意”[14]。紀昀在此書體例編排上有意模仿方回《瀛奎律髓》,使用“試律”一詞亦與此不無關系。而乾隆二十二年諭旨“嗣后會試,第二場表文可易以五言八韻唐律一首”[15],亦強調“律”字,紀昀此編可謂得風氣之先。
“試帖詩”之名不見于《全唐文》,卻是清代最通用的說法,乾隆二十二年始以五言八韻用于會試考場之時,趙翼在其《分校雜詠·選韻》一詩中即已使用此名:“令甲初添試帖新,主司選韻為臚陳。”[16]這是明確指稱清代科場所用詩體。姚鼐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所寫《方坳堂會試朱卷跋尾》一文中亦說“是時試帖詩題在第二場,房官以五經(jīng)分卷;今則詩題移于第一場,而房官無五經(jīng)之名”,“是時”指乾隆三十六年(1771),姚鼐為是年會試同考官。
乾隆二十二年會試加試五言八韻詩之前,有毛奇齡《唐人試帖》之選,亦是“試帖詩”之稱的首創(chuàng)者。梁章鉅力辨此說之非,葉抱崧《說扣》亦曰:
西河毛氏選唐人試詩,目曰“試帖”。按:《通典》稱:“明經(jīng)先帖文,然后行試帖經(jīng)之法。以所習經(jīng),掩其兩端,中間惟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虻盟?、或得五、或得六,為通?!痹囂?,蓋與詩賦無涉[17]。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則曰:
試律始于唐,《文苑英華》所載至四百五十八首。清乾隆間用以考試,尚沿“律詩”之稱,惟普通則稱之曰“試帖詩”。按:唐明經(jīng)科裁紙為帖,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以試其通否,名曰試帖。進士亦有贖帖詩,帖經(jīng)被落,許以詩贖,謂之贖帖,試帖詩之得名,殆由于此。并以其詩須緊帖題意,類于帖括之帖經(jīng)也[13]。
此段文字表述甚詳?!霸嚶墒加谔啤?,但“試律”之名并不始于唐;乾隆諭旨所用為“五言八韻唐律”,帶有鮮明的宗唐意識。對于“試帖詩”這一清代應用甚廣的俗稱,商氏認為得名原因有二:其一,因唐代明經(jīng)的試帖與進士的贖帖而得名;其二,與這種詩體特點有關:“須緊帖題意,類于帖括之帖經(jīng)”,這種解釋雖然新穎,但恐并非真正原因。無論如何,除了少數(shù)人力辨其非,試帖詩成為清代使用最多的名稱,亦有很多人是同時使用“試律詩”與“試帖詩”的名稱的,商衍鎏即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