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齡 吳東生 冷冬蓮 樊啟水 李烈國 冷述軍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茶葉科學研究所 332400)
寧州大葉龍茶種是 1993年 5月,在臺刈改造一年后的寧州群體品種茶園中發(fā)現(xiàn)的一突變單枝新梢,現(xiàn)已無性扦插繁殖苗木 9代,但從第 4代起,一枝傳的無性繁殖群體茶園中出現(xiàn)有極少量的,因基因反突變而產生的開花結籽親母本芽變枝梢,這在過去的第 1代到第 3代從未出現(xiàn)過。
灌木型、中小葉種、中生偏遲、一芽三葉重1.25g、葉面較平滑、橢圓型、嫩葉綠紅色、成熟葉葉面積平均為 32.4c m2、花果特多。
灌木型、大葉種、中生偏遲、一芽三葉重 2.60g、葉面隆起度強、葉片橢圓型、嫩梢持嫩性特強、嫩葉淺紅色、終年無花無果、成熟葉葉面積平均為 77.7c m2。
1993年 5月從臺刈群體品種母樹上發(fā)現(xiàn)有與眾不同的芽變枝梢后,立即剪枝扦插繁殖保存,由此成活的獨立植株為第 1代,由第 1代上剪枝繁殖的為第 2代,循序依次為第 3代、第 4代,迄今共繁衍保存有 9代。
將各代扦插成活株,分期分批依序排列定植于品種園內,目的是為確定無性保存各代品種純度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同時栽種的還有原母本茶樹扦插苗木 10株作對照。定植規(guī)格為寬窄行,單株條植,大行距 150~160c m,小行距和株距為 30c m。
從 1993~2010年的 18年中,無性系第 1代到第 3代大葉龍茶種從未出現(xiàn)過開花結籽的茶樹或枝梢,但自第 4代起,在 4年生的無性群體茶園中發(fā)現(xiàn)有顯蕾開花結果的枝梢。呈現(xiàn)花蕾開花結籽的茶樹具有顯著的三大特征,首先,并非整棵茶樹的所有枝梢均開花結籽,而僅局限在茶樹中從根頸部分出的,一骨干枝上著生的某一分枝,其概率為群體一級分枝總數(shù)的 1/32917;第二,凡屬開花并結果的枝梢,其葉片形態(tài)、花果形態(tài)等均與對照母本完全相同,其種籽直播 3年生的有性后代也相同于母本;第三,發(fā)生突變的骨干枝,其概率為群體總數(shù)的 1/6583,在骨干枝上著生的一級分枝,除完全變異為母本型的分枝外,另外占總數(shù) 83%的分枝,其葉片形態(tài),嫩葉色澤則表現(xiàn)為原母本與大葉龍新茶種的中間型,中間型的枝梢表現(xiàn)為只開花并不孕。
根據(jù)來源于基因突變產生的芽變新梢無性繁殖后代出現(xiàn)的基因反突變三大特點,進而得知,突變基因無性繁殖世代既有相對的遺傳動搖性,又有相對的遺傳穩(wěn)定保守性。首先在動搖性方面,脫離母本的芽突變枝梢被繁衍的無性子代,可理解為初始芽突變枝梢頂芽向空間的無限延伸,延伸的結果從第4代起,因外界環(huán)境與有機體內在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結果,機體內的某個或某些細胞是可以被修復的,這些被修復的細胞在特定的條件下將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如從正突變植株的根頸部抽生出反突變的骨干枝,從反突變枝的外部性狀特征表現(xiàn)來統(tǒng)計,完全被修復的親母本型細胞約為三萬分之一,修復不徹底的中間型細胞約為七千分之一?;蛲蛔兊膭訐u性是茶樹對環(huán)境的本能適應與選擇。第二,基因突變在無性世代中的穩(wěn)定性與保守性方面。無性繁殖的第 1代 5棵自然生長的立體形茶樹,樹高為 2m,樹幅為 1.6 m,種植 18年來樹冠上從未出現(xiàn)過花與果,一直保持葉片特大、葉質柔軟、新梢持嫩性特強、光澤度與隆起度強、春季萌芽期比原母本茶樹要早7~10天,這種與原母本茶樹截然不同的性狀特征,一直可延續(xù)至第 3代。第 4代及以后的各代雖有反突變產生,但完全可以通過人工淘汰去除,達到無性系群體及無性世代的相對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