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品端 曹光瓊
小兒肝腫瘤的綜合診治
畢品端 曹光瓊
目的探討小兒肝腫瘤的綜合診治方法。方法選擇我院1999年~2009年收治的26例小兒肝腫瘤病例。按其病變范圍施行右三葉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2例,左半肝切除4例,左外葉切除8例,不規(guī)則性局部肝切除10例。惡性肝母細胞瘤患兒術后化療。結(jié)果1例肝母細胞瘤患兒術后因凝血功能障礙出血死亡,其余25例患兒術后均存活,其中肝良性腫瘤20例?;純盒g后隨訪1~10年,生長發(fā)育良好。結(jié)論早期診斷、早期手術切除病變,能延長患兒的生命。
小兒;肝腫瘤;綜合診治
近10多年來,由于影像學檢查手段的進步,被確診的小兒肝腫瘤日漸增多。為提高小兒肝腫瘤的診斷與治療水平,對我院1999年~2009年收治的26例小兒肝腫瘤進行總結(jié)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組資料男18例,女8例,男女比例為2.25∶1,年齡54天~8歲,平均年齡3.5歲?;純憾嘁蛏细共坎贿m,隱痛,在B超體檢時無意發(fā)現(xiàn),或以上腹部逐漸膨脹及上腹包塊就診,2例患兒伴有消瘦、納差、發(fā)熱。肝良性腫瘤患兒AFP測定值正常,6例肝惡性腫瘤患兒AFP均高于正常值20μg/L,定位診斷依靠B超及CT、MRI掃描。
按其病變范圍施行右三葉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2例,左半肝切除4例,左外葉切除8例,不規(guī)則性局部肝切除10例。惡性肝母細胞瘤患兒術后化療,我們選用VCR1.5mg/m2每周1次、CTX1200mg/m2分2天每月1次、ADM40mg/m2分2天每月1次,療程共半年,效果尚可。最近日本一學者用PPD40mg/m2分5天每月1次、VP16600mg/m2分5天每月1次,持續(xù)半年,效果滿意。
全組切下標本均送病理檢查。(1)惡性腫瘤:6例均為肝母細胞瘤,其中高分化型(胎兒型)3例,低分化型(胚胎型)2例,混合型1例。(2)良性腫瘤:20例中,肝細胞腺瘤6例,錯構(gòu)瘤5例,單發(fā)性肝囊腫3例,肝局灶性結(jié)節(jié)性增生4例,硬化性血管瘤2例。
1例肝母細胞瘤患兒術后因凝血功能障礙出血死亡,其余25例患兒術后均存活,其中肝良性腫瘤20例?;純盒g后隨訪1~10年,生長發(fā)育良好,AFP值正常,B超檢查無復發(fā)。惡性肝母細胞瘤患兒5例,術后1年存活4例(80%),2年存活3例(60%)。死亡2例為低分化型進展期肝母細胞瘤,高分化型3例仍存活,其AFP值在腫瘤切除術后逐漸下降,術后2~3個月降至正常水平。術后B超及CT、MRI掃描未見腫瘤復發(fā),術后3個月CT掃描可見余肝有明顯代償性增生。
由于小兒肝腫瘤早期無特殊癥狀,當腫瘤長大到一定程度時,方以腹部包塊或上腹部不適、隱痛、食后飽脹等壓迫癥狀而就診,且較難單憑上腹部包塊體征來鑒別良惡性、以及腫瘤的種類。借助B超、CT、MRI掃描,可進一步明確腫瘤的部位、大小、囊實性,通過增強掃描還可與血管瘤做鑒別診斷,必要時加血管成像,了解腫瘤與血管的關系。為選擇適當手術方式提供確切依據(jù)。甲胎蛋白在小兒肝惡性腫瘤診斷上有特異性,可作為定性診斷的依據(jù),及術后判斷預后的參考。本組肝惡性腫瘤患兒AFP值均超過正常值,陽性率達100%,術后2~3個月逐漸恢復正常,而肝良性腫瘤的AFP值則在正常范圍內(nèi)。動態(tài)觀察AFP進行性增高,可發(fā)現(xiàn)無明顯癥狀的較小的肝惡性腫瘤。據(jù)文獻報道[1]肝母細胞瘤多見于5歲以內(nèi)的小兒,故此年齡組如發(fā)現(xiàn)肝臟占位病變及AFP升高,基本可以做出肝母細胞瘤的臨床診斷,但良、惡性腫瘤的最后確診有賴于病理檢查。在B超引導下,經(jīng)皮做肝內(nèi)病灶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是術前確診的有效方法,但本法有可能引起內(nèi)出血或癌細胞在針道內(nèi)種植,故國內(nèi)外學者對此方法尚有爭議。我們贊同余氏[2]看法,在肝外科開展較好的醫(yī)院,對一些性質(zhì)不明的肝內(nèi)腫物,特別是疑為惡性腫物時,可放寬剖腹探查指征。還可先用腹腔鏡探查,術中活檢后,明確診斷,再決定手術方式。達到診斷和治療的雙重目的。早期診斷、早期手術切除病變,能延長患兒的生命。
對小的血管瘤或肝囊腫可隨訪觀察;對>5cm,有癥狀或伴貧血的肝血管瘤宜手術切除;>5cm單發(fā)帶蒂的肝囊腫或左外葉巨大囊腫或位于肝臟邊緣的單發(fā)性囊腫,腹腔鏡去頂減壓效果良好。對其他各類良性腫瘤,因瘤體較大或?qū)碛凶园l(fā)性破裂(如肝細胞腺瘤)及惡變可能(如肝局灶性結(jié)節(jié)性增生)時,或與惡性腫瘤難以區(qū)分者,原則上均應手術切除。術中可根據(jù)瘤體大小及生長部位決定切除范圍,一般局部切除已足夠,僅個別病例需做肝段或半肝切除。
肝母細胞瘤的有效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由于肝母細胞瘤多有假性包膜,特別是巨塊型,盡管腫瘤很大,如不侵犯肝門部都有切除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嬰幼兒正處在生長發(fā)育旺盛時期,肝組織增生及代償力強,且又不合并肝硬化,故可耐受較廣泛的肝組織切除,有的學者報告只要保留25%以上的正常肝組織就能維持生命,而且在2個月內(nèi)再生后的肝臟可恢復到原來的體積。本組2例患兒施行了肝右三葉切除,術后恢復順利,術后3個月做CT掃描復查,顯示基本完成再生。在晚期肝母細胞瘤手術時,如發(fā)現(xiàn)腫瘤已浸潤肝門時,應盡可能將腫瘤切除,但也不可為之冒險而損傷門靜脈、肝動脈及左右肝管。因此,對肝母細胞瘤的手術切除應持積極態(tài)度,惡性肝母細胞瘤患兒術后化療,持續(xù)半年。效果頗佳。文獻報道術后輔以化療及免疫治療可提高術后生存率。
術中大出血是小兒肝大部切除術危險的并發(fā)癥,我們采用的防治措施是:(1)切肝前常規(guī)暴露肝十二指腸韌帶,并繞以血管以備阻斷帶做肝門血流阻斷,然后行Glisson蒂橫斷式肝切除術[3];(2)肝右靜脈相對短而粗,走行于右葉間隙,位于右肝隔頂部并隱藏于肝實質(zhì)內(nèi)。若需切斷該靜脈,在切肝過程中解剖肝實質(zhì)時處理最好;(3)肝左靜脈以鐮狀韌帶為界分出內(nèi)外側(cè)支,而肝中靜脈恰位于Contlie線部。由于肝左靜脈走向恒定,故一般可行貫穿結(jié)扎,若不慎損傷出血,手術者可用手控制左葉做縫扎止血;(4)肝短靜脈的處理可在切肝過程中連同少量肝組織一起鉗夾,切斷,縫扎止血;(5)肝斷面的小血管及小膽管以縫扎止血為妥。
3.5.1 腫瘤的病理類型
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是影響小兒肝腫瘤預后的主要因素。良性肝腫瘤預后最好,在小兒肝母細胞瘤中高分化型(胎兒型)術后預后良好,而低分化型(胚胎型)預后欠佳,本組術后1~2年死亡2例,均系低分化型。
3.5.2 手術切除的完整性
小兒肝母細胞瘤多為單發(fā)巨塊型,并具有假性包膜,若能盡早發(fā)現(xiàn),完整切除腫瘤,切除后無殘存瘤組織存在。
3.5.3 化療、免疫治療的合理應用可有效提高術后生存率。據(jù)高亞等[4]報道,對肝母細胞瘤患兒術前化療,可提高進展期腫瘤手術切除率,進一步改善預后。
[1]Otega JA,Donglass E,Feusner J,et al.Treatment of hepatoblastoma:results of the pediatric intergroup liver tumor study.Med Ped Oncol,1995,23:176-178.
[2]余業(yè)勤.肝臟良性腫瘤的分類與診治原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4,14(1):3-4.
[3]王保起.不阻斷肝門肝切除在小兒肝臟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08,13(6):451-452.
[4]高亞,李恭才.小兒肝母細胞瘤29例診治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7,17(1):46-47.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3.027
650031 昆明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肝膽外科 (畢品端 曹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