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躍華 姜翠琴 鄭薦
多發(fā)性硬化(MS)是以中樞神經系統白質脫髓鞘病變?yōu)樘攸c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程中常見緩解與復發(fā)。最多的發(fā)病年齡在20~40歲之間,女性較多。MS多以亞急性起病,臨床表現復雜,給早期診斷帶來困難,臨床容易發(fā)生誤診。本組資料收集本院2003年1月~2008年7月,臨床診斷為多發(fā)性硬化32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32例均符合Poser(1983)MS診斷標準[1]。其中男9例,女23例;發(fā)病年齡15~59歲,平均年齡33.8歲。以20~40歲年齡段居多,共19例,占59.4%。急性(發(fā)病1周內達高峰)和亞急性(發(fā)病1周至1月達高峰)起病者21例,占65.6%。慢性起病者(超過1月才達高峰)10例,占34.4%。病程呈緩解、復發(fā)者27例。
1.2 臨床表現 首發(fā)癥狀單眼或雙眼視力減退14例,感覺障礙13例,肢體無力18例,眩暈、走路不穩(wěn)2例,眼球震顫2例,面部感覺障礙1例。病程神經系統癥狀主要表現為:肢體癱瘓25例,感覺障礙16例,一側或雙側視力減退、失明16例,眼肌麻痹5例。二便障礙13例,病理征14例,共濟失調4例,眩暈、惡心、嘔吐1例,發(fā)作性癥狀2例,面部感覺障礙2例,假性球麻痹2例,精神癥狀3例。26例行腦脊液檢查,其中19例腦脊液細胞學及生化檢查正常,4例腦脊液細胞數輕度增高,6例腦脊液IgG增高。21例行視覺、腦干和體感誘發(fā)電位(VEP、BAEP、SEP),其中16例異常。32例行核磁共振(MRI)檢查,其中27例異常,病灶均達2個以上,大小不一。大多病灶呈稍長T1長T2信號,少數呈等T1等T2信號。根據癥狀、體征、MRI及誘發(fā)電位檢查,病變侵及脊髓15例,視神經16例,腦干13例,大腦12例,小腦3例。
1.3 治療和轉歸 21例使用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1.0g/d×5d后減量改為強的松60m g口服逐漸減量。11例使用地塞米松10~20mg/d×15d,改為強的松60m g口服逐漸減量。顯效17例,有效9例,無效6例。
MS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是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點為中樞神經系統白質脫髓鞘[2]。病變常累及大腦半球、視神經、腦干、小腦和脊髓,本病在歐美國家發(fā)病率較高,近年來我國的報道日趨增多。我國MS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青壯年女性多見,且以視神經和脊髓損害為主。本組資料急性和亞急性起病者占65.6%,女性為男性的2.6倍。綜合運用VEP、BAEP、SEP可以提高誘發(fā)電位的陽性率和早期診斷率。對脫髓鞘病灶的檢查MRI比CT明顯優(yōu)越,MRI檢查對腦內功能靜區(qū)及脫髓鞘輕的小病灶有獨特的診斷價值。尤其是脊髓脫髓鞘病灶檢測的最佳手段。VEP對視神經損害較MRI靈敏而廉價,而MRI對腦內功能靜區(qū)及脫髓鞘輕的小病灶有獨特的診斷價值。腦脊液檢查對診斷缺乏特異性,對MS鑒別診斷有參考價值。因此,綜合分析臨床癥狀、體征,結合神經電生理學、影像學等檢查,能大大提高MS的診斷率。皮質類固醇治療本病已有較長歷史,療效比較肯定,甲基強的松龍或大劑量地塞米松療法具有見效快、療程短、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但部分患者對糖皮質激素不敏感,可能與患者個體差異和臨床分型有關。
總之,MS臨床表現復雜,發(fā)作性癥狀較多見,視神經及脊髓容易受累,給早期診斷帶來困難。M IR、誘發(fā)電位等檢查有利于發(fā)現臨床病灶,糖皮質激素對于MS的治療有效。
[1]Poser CM,Paty DM,Scheinbery L,et al.New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ultiple sclerosis,Guidelines for research protocols[J].Ann Neural,1983,13(3):227.
[2]史玉泉.神經病學新理論與新技術[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8:3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