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娜
(衡水學(xué)院外語系,河北 衡水 053000)
苦難與超越
——論《戰(zhàn)車上的乘客》的主題*
孫秀娜
(衡水學(xué)院外語系,河北 衡水 053000)
澳大利亞作家懷特的代表作之一《戰(zhàn)車上的乘客》諷刺性極強,四位主人公各有“瘋癲之處”,但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是經(jīng)歷苦難、尋求超越和對人生真諦的追求。
苦難;超越;領(lǐng)悟
澳大利亞作家帕特里克·懷特是1973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世界文壇巨匠。他的作品將筆觸直指人的靈魂,揭露人內(nèi)心深處的彷徨困惑,開創(chuàng)了澳大利亞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的先河。他的筆下多是性情乖戾、荒誕不經(jīng)的社會異邦人。苦難與超越成為他多部作品的主題,而這一主題在《戰(zhàn)車上的乘客》中則表現(xiàn)得最為典型。
在作品中,懷特以悉尼郊外一個名叫薩斯帕里拉地區(qū)為背景,精心塑造了游離于社會之外、性情怪異的四位主人公——黑爾、希姆爾法勃、戈德博爾德、杜博,以此真實展現(xiàn)現(xiàn)代人所遭遇的心理上、情感上的苦痛折磨。
1.黑爾小姐生于一個扭曲的家庭:父親是極端個人主義者,對自己的女兒冷若冰霜,而且黑爾生來丑陋,這讓她的父母心煩透頂。黑爾自幼遭遇的來自至親的殘忍傷害直接導(dǎo)致了她成年后孤獨瘋狂的生活狀態(tài)。生活在人類社會中,她所感受到的是惶恐不安、手足無措。這長期的壓抑最終使她精神失常。
2.希姆爾法勃是作者最濃墨重彩的一人物,他三次欲履行其救世主之職卻未能如愿以償。第一次是在二戰(zhàn)期間。他的妻子始終不渝地視他為猶太教的彌賽亞,而他卻未能挽救她在納粹大捕殺中身亡的厄運。第二次是在納粹集中營,他親自目睹猶太人所遭受的非人蹂躪,為自己無法解救同胞之難而更加自責(zé)。第三次是在澳大利亞,他遭遇了以他的工友為代表的一幫小人物的迫害。這一鬧劇將他的苦難推到頂峰,也使他徹底意識到他不可能是彌賽亞的化身,因為他甚至連自己也拯救不了。
3.戈德博爾德太太,這位小說中刻畫的大好人也未能擺脫苦難的枷鎖。她的丈夫終日沉溺于酒色中,而她卻從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承受,希望借此挽救他的沉淪。她寬廣的胸懷、超人的忍耐力與丈夫的罪惡本性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在情感上永遠無法縮短與丈夫的心靈差距是她一生最大的痛苦。
4.杜博,作為一名土著畫家,承受了一種只有藝術(shù)家才能體會的心靈苦楚。他的畫、藝術(shù)是他與自己靈魂交談的工具,是描繪一種不可言說的幻覺手段,所以他的畫猶如他的另一自我,應(yīng)該是永遠秘而不宣的。然而他對外展現(xiàn)了他的作品,正是暴露了他內(nèi)心深處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正是背叛了他創(chuàng)造的另一自我,從而導(dǎo)致了他的肉體與精神的分裂。
這四位主人公盡管出身、種族和宗教信仰不同,但是“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悲慘遭遇將他們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所遭遇的苦難絕非肉體上的折磨,而是精神上的困苦、心靈上的掙扎,而且他們苦難的根源都在于靈魂的分離,靈魂與社會,與他人,甚至與自己分離。從作者對這四位人物的精心刻畫尤其是對于內(nèi)心世界苦難淋漓盡致的描繪中,可見苦難主題在這部作品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作者在這部作品中所要體現(xiàn)的終極目標,是如何在痛苦中探尋人生的真諦,超越自我,因此超越的主題更是重中之重。
1.擁抱自然
這一點在黑爾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以其真誠的愛心和奇特的方式保護著宅院的一切生靈。她與后院的鴿子交談,變得水乳交融。她與蛇溝通,取得充分了解,她已成為自然的積極參與者。她最終悟出了上帝的意義——上帝無所不在,甚至“每片樹葉”都是上帝神圣的化身。黑爾熱情地融入自然正說明了她已在心靈深處與上帝合二為一,完全超越了人世苦難。
2.仁愛
戈德爾博德太太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基督徒形象——仁愛善良。她對黑爾體貼入微,還曾給杜博擦嘴里噴出的血。平時,她也照顧希姆爾法勃的衣食起居。尤其是他在病入膏肓?xí)r,又是她和孩子們主動將他抬到自己家,全面護理。她無私地關(guān)愛著這些被社會冷落遺棄的人就像愛上帝一樣。她無以倫比的愛心讓她最終領(lǐng)悟了生活的真諦。在她的晚年,她竟對過去發(fā)生的一切事情記憶猶新,而且能驚人地將它們完整地串聯(lián)在一起。她所建造的忘記大廈暗示了她似乎擁有了藝術(shù)家們所獨具的洞察人類生活、超脫精神束縛的能力。她對于生活的深深體悟也正說明了她已成為真正的生活中的藝術(shù)家。
3.謙卑
希姆爾法勃自小就被尊為猶太教圣賢,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財色名利的向往開始動搖他神圣的信仰。尤其是他對母親邀請的一位衣衫襤褸的窮染工心生厭惡,說明了他心高氣傲的罪惡。與圣教背道而馳讓他身心不安,痛苦萬分。在極度的苦難中,他體悟到必須尋回信仰、隨順圣教,方能拯救自己,而謙卑則是洗刷心靈罪惡的最佳妙方。在他的婚禮上,他曾嫌棄的那位染工又神秘地出現(xiàn)了。而這一次希姆爾法勃真誠地擁抱了這位卑微的人,第一次在謙卑中實現(xiàn)了自我升華。在他移居澳洲后,他真正意識到謙卑的必要性,毅然放棄了教授地位,在自行車燈廠做工。但他與日俱增的謙卑感及他身為猶太人的特殊身份激怒了這里的小人。當(dāng)他們滿懷仇恨地將他吊掛在樹上打罵時,他毫無怨言,謙卑地承認了自己的失敗,承認自己永遠不可能是救世主。在他彌留之際,他聆聽到了上帝的聲音,感到心境平和了,感到在他心中上帝與他同在。
4.獻身藝術(shù)
杜博創(chuàng)造了一生最強有力的作品《戰(zhàn)車》。在這幅畫中,杜博畫了一輛戰(zhàn)車和車上的四位乘客:戈德爾博德太太被畫成第一個圣母瑪利亞,代表了神圣的母愛與仁慈;黑爾被畫成另一位瑪利亞,代表著熱愛生靈的本能;希姆爾法勃自然被畫成最為尊貴的猶太救世主;他將自己的頭畫成一種旋轉(zhuǎn)的光譜,蘊涵著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這幅畫在整部小說中對深化超越主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作者在《戰(zhàn)車上的乘客》中展現(xiàn)的苦難與超越主題有著發(fā)人深省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小說描寫的雖是當(dāng)代澳大利亞社會,卻影射了整個現(xiàn)代西方社會。正如四位主人公一樣,現(xiàn)代人無不面臨著嚴重的精神危機。人們在盡情享受豐富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也陷入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空虛與迷惘。作者著意塑造的這四位人物都是世俗人眼里徹底的失敗者,但卻是他心目中真正的精神勝利者。因此懷特也借這四位主人公,從反面向世人昭示:物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永無止境地追求物欲只會使人與人、人與社會甚至與自己更加地格格不入。只有放棄一切物欲,自覺承受苦難,方可拯救自己;而畏懼苦難,想方設(shè)法逃避苦難的人將失去贖罪的良機,不可避免地遭遇自我毀滅的厄運。
[1]胡文仲.澳大利亞文學(xué)論集[C].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4.
[2]黃源深.澳大利亞文學(xué)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3]唐正秋.澳大利亞文學(xué)評論集[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4]葉勝年.帕·懷特評傳[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I106.4
A
1008-469X(2010)04-0017-02
2010-04-09
孫秀娜(1979-),女,河北衡水人,講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