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燕 王自興 關(guān)曉輝 張 靜 河北省復員軍人醫(yī)院 (邢臺 054000)
筆者自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活血化瘀類中藥組方灌腸配合蒸熱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82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62例病人均為門診病員,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82例,年齡22~54歲,病程0.6~8年,平均 5.2年,已婚并生育 68例,已婚未生育12例,未婚 2例;對照組80例,年齡 23~53歲,病程 0.5~7.5年,平均 5.1年,已婚并生育 66例,已婚未生育 13例,未婚 1例;兩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年齡、病程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均選用頭孢曲松鈉2 g加0.9%氯化鈉 250 mL靜滴,每日 1次,替硝唑液 0.8 g靜滴,每日1次,連續(xù) 10d為1療程。治療組在上述基礎(chǔ)上加用活血祛瘀類中藥保留灌腸配合蒸熱療法進行治療。藥物組成:蒲公英、丹參、敗醬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 30g,乳香、沒藥、冬瓜子、莪術(shù)各 15g,紅藤、透骨草20g,甘草 10 g。如附件增厚加三棱15 g,腹痛劇者加失笑散15 g,腹冷者加制小茴香、干姜15 g。水煎沸30~40m in,取藥汁約 400~500mL,分別倒入清潔的 250mL液體瓶內(nèi),每日分 2次保留灌腸,操作方法:患者于月經(jīng)干凈 3~5d后開始,灌腸前排空大小便,取側(cè)臥位,臀部墊高 10cm,將輸液器插入藥瓶內(nèi),連接肛管(多選用 12尿管),按靜脈輸液法排氣,緩慢插入肛門內(nèi)約 15~20cm,將藥液均勻滴下,藥液溫度 37℃左右,每次灌藥 200~250mL,保留約 30min左右。10d為 1療程,所有病歷均治療3個療程,療程間歇5d。
蒸熱療法:即準備 1個深約 40~50cm的塑料桶,內(nèi)盛滿以患者能耐受的最高溫度的熱水,患者取坐位,將雙下肢同時放入桶內(nèi),隨著水溫下降不斷向桶內(nèi)添加熱水,一般 15min左右患者即周身出汗,顏面紅潤,小腹感覺發(fā)熱和輕快,蒸熱療法每次治療 30min。
療效標準 根據(jù)衛(wèi)生部 1993年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 “中藥新藥治療女性生殖系統(tǒng)炎癥的臨床指導原則”進行癥狀分級及療效判定,各單項證候評分和中醫(yī)證候計分依據(jù)治療前后積分變化情況評定證候療效。痊愈: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均正常,治療后病情程度評分為“0”(病程積分除外);顯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有明顯改善,治療后病情程度評分較治療前降低 2/3以上;有效: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均有所減輕,治療后較治療前病情程度評分降低 1/3~2/3;無效:癥狀、體征及治療后病情程度評分無明顯改善者。
治療結(jié)果 治療組 82例,痊愈 38例,顯效 28例,有效 16例,無效 4例,治愈率 46.34%,總有效率 95.12%。對照組 80例,痊愈 19例 ,顯效26例,有效 20例,無效15例,治愈率 26.25%,總有效率 81.25%。兩組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討 論 慢性盆腔炎在中醫(yī)學屬“帶下病”,“熱入血室”等范疇。多因素體虛弱,外邪乘虛而入,郁久化熱,壅滯于內(nèi),久病則痰瘀互結(jié)。目前臨床多采用抗生素或中藥配合治療,或理療等,療程長,由于盆腔結(jié)締組織變硬,局部血液循環(huán)差,故效果一般。中藥灌腸法屬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之一,它通過腸粘膜吸收藥物,可在盆腔形成高濃度藥效,有利于炎癥吸收、包塊消退和粘連松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方中蒲公英、敗醬草、白花蛇舌草、紅藤、甘草有清熱解毒作用;薏苡仁有清熱利濕功效;丹參、乳香、沒藥、莪術(shù)有活血化瘀通絡(luò)之效;透骨草更擅通絡(luò)使藥物直達病所。經(jīng)藥理研究證實,上述藥物具有抑菌殺菌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而蒸熱療法能夠促進全身和盆腔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了藥物進入炎癥組織深處,改善了局部組織新陳代謝,有利于炎性組織的吸收和消退[3]。本組病歷觀察表明,兩種療法配合治療慢性盆腔炎能夠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安全可靠,效果理想,較常規(guī)理療總有效率有明顯提高,具有臨床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醫(y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1993:25.
[2]陳麗華.中藥內(nèi)服及灌腸配合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50例 [J].陜西中醫(yī) ,2007,28(3):288.
[3]李紅艷.丹莪婦康煎膏配合蒸熱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 56例 [J].陜西中醫(yī),2007,28(3):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