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瑜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精魂,復興民族當從振興漢語開始。
幾千年來風雨喧囂,任憑時間大浪淘沙,君不見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亡三存一。古老的漢文化承載于漢語之舸,穿越漫漫歷史長河,悠悠馳然于天地間。中國文化的血脈源遠流長,經久未衰,可否歸功于漢語保全了人類古文明的獨苗?
漢語是源遠流長的不竭清泉,汩汩地流淌在華夏大地。形象成熟的甲骨文是祖先們的杰作,簡便易書的隸文成就了一代帝國,飄逸瀟灑的行書盡釋雄奇?zhèn)惖膫鹘y(tǒng)文化,狂放不羈的草書張揚得暢快淋漓,端莊渾厚的楷書正是中國雍容大度之寫照……漢語言的抑揚頓挫,漢文字的橫平豎直,無不彰顯出泱泱大國的剛正堅韌。一部部史書典籍也正是因為漢語言的源遠流長得以幸存于今人的思考與探索中。
漢語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意識之所存。靈魂的碰撞和交融在時間的深度里延續(xù),漢語讓我們看清了自己或別人的意識。而堂堂正正的漢字中,那一橫有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那一豎有著“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剛直;那一撇有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磅礴;那一捺有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從容……漢語的點點滴滴便是浩瀚的碧海。人永遠徜徉其中,卻不會碰壁于它的邊界。
漢語是千年的不朽圣碑。它記下了中國人民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拔逅倪\動”橫幅上的口號讓中國人覺醒;天安門城樓上的宣言讓中國人站立;奧運會開幕式上千人齊呼的孔子之語讓中國人振奮自豪!中華文化是抗爭與奮進,謙卑與忍讓等等生存理念的結合。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洪流中抱成一體,是漢文化讓炎黃子孫未淪落為飄零世界的難民。既積極進取又淡泊明志,剛柔并濟且堅韌深厚的姿態(tài)讓我們抵擋住多少次異族侵略,這些文字都鐫刻在歷史的紀念碑上。
人類逐漸看清昔日的榮耀與恥辱之時,卻忘記本該堅持的根。網絡時代迫使?jié)h語在字母輸入中殺出一條血路,躋身于網絡中卻被“80后”“紅衛(wèi)兵”們辨認不出,“梨花體”“知音體”甚至于“火星文”的誕生讓這位老母親獨自躲在歷史的角落掩面痛哭。當年的漢語傳出國門被日本等國借鑒而創(chuàng)造出本民族語言,那是何等的令中國人自豪啊!如今全球80%的信息用英語傳遞,漢語被排擠著踱進新世紀。更可悲的是漢文字被網絡語代替,漢語言被努力假裝大舌頭的非漢語亦非外語的“四不像”代替……盡管孔子學院開得紅紅火火,這也算是給老祖宗以慰藉吧;盡管關于漢語正喪失話語權的說法過于夸張,但先人的財富決不能在我輩手中拱讓。
外國盡力保護和宣傳本族文化,我們更應做足功課。復興漢文化是新時代炎黃子孫必做之題,當今的中國正在崛起,如果丟了賴以維系民族的文化,GDP增長再快都像沒有深厚底蘊支撐而虛腫的注水牛肉!新一代,我們該行動起來了。
翻開漢書,幾行漢字被吹落,我們能否躺下身來,先讓歷史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