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湜
2009年10月1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天安門廣場。
當英姿颯爽的三軍女兵方隊裹挾著一股不讓須眉的豪邁,氣勢如虹地通過天安門廣場,全場沸騰了。從天安門東華表到西華表,一共96米,128步,1分06秒。盡管她們的身影永遠鐫刻在了歷史的瞬間,但卻為全國觀眾留下一個難解的謎題:這些來自陸??杖姷墓媚?,她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怎樣的磨礪,才把大地的綠、海浪的白、天空的藍匯成一個渾然的整體?幾天后,一部題為《方隊》的數(shù)字電影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黃金時間閃亮登場。片中三個不同兵種、不同性格的女兵,通過她們的故事,形象而生動地向觀眾展示出這些鏗鏘玫瑰美麗的綻放過程。這部數(shù)字電影便是總后勤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一級編劇馬繼紅的作品。
提起馬繼紅,她的名字雖然不像許多影視明星那么炫目,但也絕不算籍籍無名。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這個名字便隨著她撰寫的通訊、散文常常出現(xiàn)在全國各大報刊。進入80年代,馬繼紅的名字又開始與報告文學結緣,1981年首屆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的頒獎盛典,站在徐遲、黃宗英等報告文學大師身邊的,就是那個穿著樸素軍裝的馬繼紅。90年代,馬繼紅又一躍成為電視劇星空中一顆耀眼的新星,《天路》、《紅十字方隊》、《光榮之旅》、《向前,向前》等一系列深受觀眾喜愛的軍旅題材電視劇,都出自馬繼紅之手。對于女兵方隊這個題材,早在十年前,馬繼紅便情有獨鐘。那時,她正在拍攝電視劇《光榮之旅》,由于劇情需要,劇組有幸走進了閱兵村,女兵方隊作為群眾演員配合劇組拍了一天戲。看到這些女兵曬得黝黑的臉龐,聽她們講述那不尋常的訓練經(jīng)歷,特別是看到領隊姊妹花那柔中帶剛的英姿,馬繼紅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了。就在那一刻,她下決心,一定要把這些受閱女兵的故事搬上熒屏。然而,閱兵結束后馬繼紅才發(fā)現(xiàn),她沒有辦法重新找回大閱兵那種氛圍了。當新中國成立60周年要組織大閱兵的消息傳來,馬繼紅便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她多次深入到女兵方隊采訪,和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三軍姑娘們促膝交談,參加她們的生日派對,聽她們講自己的故事,了解她們內心的喜怒哀樂。正是這些撲面而來的鮮活人物,激活了馬繼紅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總后領導、總后機關和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大力支持下,僅用了一個月,馬繼紅不僅完成了劇本,而且組建了班子。馬繼紅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必須緊緊追趕著受閱女兵的腳步,在女兵訓練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講述《方隊》的故事,絕不能再錯過這個機會。于是,女兵方隊的五百多名女兵,便成為數(shù)字電影《方隊》的群眾演員。三個被選中的女演員也自覺投身到方隊中,與女兵們同甘共苦。在拍攝冒雨訓練的那場戲中,由于下雨的效果是消防車的高壓水龍頭制造出來的,所以,這是一場實實在在的“苦戲”。這場戲整整拍了兩個多小時,女兵們始終一動不動地站在雨中,任憑冰涼的雨水兜頭澆下,導演一邊拍一邊感動得熱淚長流。
《方隊》播出后,獲得了各方的好評,當電影頻道的當家女主持蔣小涵向馬繼紅詢問,為什么對女兵方隊會有這樣深厚的感情?馬繼紅的回答是:因為我的軍旅生涯也是從女兵方隊起步的……
上世紀60年代末的最后一個冬天,北京的天氣格外寒冷。每天凌晨,夜幕還沒有退去,在五棵松附近的馬路上便能聽到一陣陣整齊的腳步聲和響亮的口號聲,這就是解放軍總醫(yī)院剛剛組建的女兵連。在這支隊伍的末尾,有一個個子不高、滿臉稚氣的小兵,她就是剛滿15歲的馬繼紅。新兵連的訓練十分艱苦,但無論是練瞄準、練投彈,還是練匍匐前進、五公里越野,馬繼紅始終咬牙堅持。至今40年過去,馬繼紅最感懷的還是入伍第一年的女兵連生活。女兵連訓練結束后,馬繼紅分到了解放軍總醫(yī)院眼科病房。最開始穿上白大褂,單獨值夜班,她感到特別神圣。但時間一長,那股新鮮感便被日復一日的三查七對、打針送藥、白班夜班磨光了。相反,那顆深埋在心底的文學種子卻悄悄萌動著探出頭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能看到的文學書籍極少,幾乎所有的中外名著都被貼上了“封資修”的封條。偶爾有一天,馬繼紅上夜班查房時,無意中碰落了病人床頭的一本書。她撿起來,借著手電的光亮,發(fā)現(xiàn)這本書非同尋常,竟然是法國作家大仲馬著的《基督山恩仇記》。馬繼紅悄悄把這本書拿到護理站,如饑似渴地讀了整整一天,從那以后,她和這位病人成為了文友,經(jīng)常從他那借一些中外名著來閱讀。只有小學文化的馬繼紅開始學習寫作,詩歌、散文、小說,什么都寫,她也鼓足勇氣試著投稿,但大多數(shù)稿件都石沉大海。馬繼紅發(fā)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一首小詩,當時她作為醫(yī)療隊員,正背著藥箱在太行山老區(qū)巡診,捧著郵遞員送來的那本散發(fā)著墨香的雜志,馬繼紅興奮地連跑帶跳,她從路邊采了許多五顏六色的野花,編織成花環(huán),喜滋滋地戴在頭上,為自己祝賀。
如果說從那時起,馬繼紅開始踏上了與文學結緣的道路,她一路走來,確實順風順水。22歲時,作為解放軍總醫(yī)院的新聞干事,她的名字總會隔三差五地出現(xiàn)在不同的報刊,在新聞圈子里已小有名氣。26歲時,她捧得了全國報告文學最高獎,得獎作品恰恰是她發(fā)表的第一篇報告文學。27歲時,她的第一本報告文學集問世。1984年,剛滿30歲的她便推開了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大門。
1976年8月初,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的第六天,馬繼紅硬擠上了開往災區(qū)的醫(yī)療車。到了唐山她才知道,地震的慘烈比她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到處是殘垣斷壁,撲面而來的惡臭幾乎令人窒息。為了追蹤采訪醫(yī)療隊,從唐山到豐南,馬繼紅乘坐的救護車就像一葉小舟,在余震不斷的廢墟中顛簸,好幾次險象環(huán)生。整整七天,馬繼紅沒換過一件衣服,沒洗過一次澡,沒吃過一頓正經(jīng)飯。正是憑著這種執(zhí)著,馬繼紅不僅圓滿完成了通訊報道任務,而且她撰寫的兩篇抗震救災的散文,竟發(fā)表在同一期《人民文學》上,這在當時并不多見。
那年她受解放軍出版社之邀,在“中國革命斗爭報告文學”這部厚重的系列叢書中,承擔了“解放石家莊”的寫作任務。對于一個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洗禮的女作者,要用文學之筆,去展示那恢弘的戰(zhàn)爭畫卷,去雕琢那些活躍在戰(zhàn)爭舞臺上的歷史人物,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馬繼紅從北京出發(fā),沿著當年戰(zhàn)爭巨輪碾壓的轍印,去進行實地尋訪。徐水、正定、保定、清風店……她一站站地走,最終在石家莊烈士陵園停住了腳步。面對那一片用青石打造的碑林,她終于找到了這本書的靈魂。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部報告文學,馬繼紅用半年的時間,先后采訪了楊得志、楊成武、耿飚、鄭維山、傅崇碧、易耀彩、費國柱、陳正湘、黃文明、張英輝等幾十位戰(zhàn)爭的親歷者,僅采訪筆記就達近百萬字,而她最終完成的作品只有25萬字。同行們笑她事倍功半,其實,在圖書館里翻翻資料,再加上一些合理想象,這部作品完全可以寫得很輕松,但馬繼紅卻不認可這種做法。多少年來,她無論寫什么,大到一部書,小到一篇文章,只要她承擔了這份責任,她就會把整個身心融入進去,讀她的文章,那字里行間流淌的,不僅僅是文字,還有情、愛和血。按照馬繼紅的話,這種笨功,別人學不來,我也改不了。
一個人無法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卻可以努力拓展生命的寬度。1993年,剛剛從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畢業(yè)的馬繼紅毛遂自薦地向總后勤部政委周克玉上將提出,希望總后能成立一個電視藝術中心。上將問:如果這個電視藝術中心成立起來,誰來挑頭做這件事呀?馬繼紅微微一笑:我!她的這種自信,令人為之側目。有人覺得馬繼紅太狂了,有人覺得她在開國際玩笑,上將卻意味深長地點點頭。
世上很多事,想到的可能做不到,但連想都不敢想的,肯定做不到。馬繼紅的總后勤部電視藝術中心,就這樣在一無編制、二無經(jīng)費、三無設備、四無辦公地點的條件下起步了。令人驚嘆的是,她第一年就完成了六集電視系列劇《編外監(jiān)察官》的制作,片子不僅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而且在全軍電視劇評比中,榮獲了“金星獎”二等獎。上將觀后,專門寫來一封情真意切的祝賀信。那封信,馬繼紅至今還珍藏著。從那以后,馬繼紅便一發(fā)不可收,相繼拍攝出了《天路》、《紅十字方隊》、《光榮之旅》、《向前,向前》等一系列軍事題材電視劇精品,在軍隊電視圈里刮起了一股馬繼紅旋風。短短幾年下來,馬繼紅不僅收獲了全國、全軍的最佳編劇獎,而且被評為全國首屆百佳電視藝術家,全國十佳制片人,出席了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將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等所有相關電視劇的獎項統(tǒng)統(tǒng)收入囊中。她領導的總后電視藝術中心也成為全軍文藝單位的先進典型,并榮立了集體二等功。事后,不少記者采訪馬繼紅,她只說了四個字:感謝生活。因為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生活的饋贈。
同一身軍裝演繹不同的精彩
馬繼紅已是各大頒獎晚會上的???/p>
1994年,恰逢青藏公路通車40周年。馬繼紅決定為這些默默奉獻在雪域高原的幾代青藏線官兵拍攝一部電視劇。正是懷著對開路者的崇敬,對筑路者的感動,對護路者的欽佩,她撿起了這個充滿風險且創(chuàng)作難度極大的題材。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實地拍攝,再現(xiàn)四十年的歷史,惡劣的自然氣候、嚴重的高原反應、數(shù)千人的大場面調度、滾沼澤等高難度的情節(jié)設置,每一步都困難重重。馬繼紅所以能帶領劇組咬牙堅持下來,就是因為她心底始終有這樣一個信念,要為這些無名英雄塑造一座精神的豐碑,要把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告訴全國的電視觀眾。至今,十多年過去了,《天路》的許多情節(jié)也許已經(jīng)被人們遺忘,但那首嘹亮飄逸的主題歌《青藏高原》,卻成為青藏線官兵的最愛。
《紅十字方隊》是馬繼紅的代表作。這部電視劇1997年在中央電視臺首播,便創(chuàng)下了當年收視率第一的佳績,不少熱血青年受此影響,毅然走進了軍隊院校的大門。時隔數(shù)年,馬繼紅每次下部隊體驗生活,都會被人團團圍住,因為他們都是《紅十字方隊》的粉絲。談起這部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馬繼紅坦言:“寫《紅十字方隊》,實際上是為了圓我的一個夢?!?/p>
馬繼紅從小就向往第四軍醫(yī)大學,突如其來的“文革”,中斷了她的求學夢。入伍后,曾經(jīng)有過幾次上軍醫(yī)大學的機會,都因各種原因與她失之交臂。也許是因為這種情緒積淀得太久,所以厚積薄發(fā)地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所幸馬繼紅的金牌搭檔高軍不僅畢業(yè)于軍校,而且在軍校工作過一段時間,對學員隊的生活了如指掌。他們一拍即合,開始潛心創(chuàng)作,他們穿梭往返于廣州、上海、重慶、西安,每一所軍醫(yī)大學都留下他們的身影,他們深入到學員中采訪座談,捕捉每一個生動的人物和細節(jié),長達半年,幾易其稿,就是這種心血的澆灌下,《紅十字方隊》脫穎而出,以它的清新、陽光、時尚和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中國文聯(lián)原副主席、著名評論家仲呈祥說過:“衡量一部作品的優(yōu)劣,不僅要看它當時的影響力,更要看它長久的生命力。一部作品如果能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若干年過去,還能讓人念念不忘,就應該是精品?!都t十字方隊》就是這樣的精品?!?/p>
今年,馬繼紅入伍已經(jīng)整整40年。40年的軍旅生涯,40年的風霜雪雨,那張面孔在時光的雕刻中已經(jīng)不再年輕,但她的性格與當年的小女兵相比,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她的笑聲依舊那么爽朗,很多人記住馬繼紅,緣于她的笑聲,很多人忘不掉馬繼紅,還是緣于她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