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凱
當下,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升值,同時,通貨膨脹卷土而來。這讓不少人感到疑惑:為什么人民幣一方面變得相對于美元更值錢,可又在購買東西時變得更不值錢。有人干脆把這稱作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nèi)貶值”。
那么,人民幣究竟是更值錢了,還是更不值錢了?
事情其實并不復(fù)雜:只要是通貨膨脹,就是購買力下降,就是錢變得不值錢了,這與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是升是降沒有關(guān)系。但為什么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升值呢?答案也很簡單:美元以比人民幣更快的速度喪失購買力。
美元長期作為支配性國際貨幣的事實,大概讓很多人忘記了,美元也是一張紙。一個事實是: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也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美國政府承諾的美元對黃金的比價是35美元/盎司,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黃金價格是35美元一盎司?,F(xiàn)在黃金價格是多少?一盎司黃金要1400美元左右。雖然最近一段時間金價的暴漲可能有其他原因,但40年來美元相對于黃金的貶值是再顯然不過了。說來也巧,按照現(xiàn)在的金價,40年來美元相對于黃金正好貶值了40倍。
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做到保持幣值相對于黃金的穩(wěn)定,那40年來,這個國家的貨幣必然相對于美元要升值40倍,這是個簡單的算術(shù)問題。可惜的是,中國不是這樣的國家。恰恰相反,中國貨幣政策的一個支柱就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相對穩(wěn)定。人民幣匯率在1994年實現(xiàn)并軌之后,直到2005年7月21日之前,基本上一直保持著8.3元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一次性升值2%,上升到8.11元人民幣兌1美元。在隨后的三年時間里,人民幣緩慢升值到2008年6月的6.8元人民幣兌1美元,匯率在那個位置停留了2年時間。今年6月,人民幣重新開始升值的步伐,從 6.65元人民幣兌1美元到目前的6.64元人民幣兌1美元。
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和通貨膨脹同時發(fā)生,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錯覺,認為是升值引發(fā)了通脹,或者是通脹引發(fā)了升值。這兩件事情確實有關(guān)聯(lián),但并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事實上,事情可能恰恰是反過來的——因為升值不夠快才導(dǎo)致了通脹。
如果真的試圖保持人民幣的購買力,讓人民幣盯住金價,那今年一年人民幣就應(yīng)該相對美元升值20%~30%,而不是實際的2%~3%。相對一個快速喪失購買力幣種的緩慢升值,其直接結(jié)果就是人民幣實際購買力也會隨著那個貨幣的貶值而貶值。
事情其實還要復(fù)雜得多。美國正在進行所謂的數(shù)量寬松,實際就是印票子。伴隨著這件事情的是很多國家貨幣對美元的迅速升值,也就是說,美國人得花更多的美元才能到這些國家買到和過去一樣的東西,這是美元變得不值錢的一個正常體現(xiàn)。但人民幣在這個過程中對美元的升值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沒錯,這樣做也許穩(wěn)定了中國的出口,從而穩(wěn)定了中國的就業(yè)。但不應(yīng)該忘記的是,這樣做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美國人多印的票子通過這個渠道變成了中國多印的票子。
為什么美國人印票子,中國人也跟著印?保持匯率的相對穩(wěn)定,或者說防止人民幣快速升值的一個必然結(jié)果,就是人民銀行必須在市場上按照一定的匯率買進美元,放出人民幣。人民銀行一日不這樣做,市場的力量就會迅速導(dǎo)致美元對人民幣的大幅貶值。在過去五六年,人民銀行每年都要購進天量的剩余美元,然后放出更加天量的人民幣。事實上,外匯占款,也就是人民銀行因為收美元而印的人民幣,這已經(jīng)連續(xù)多年成為人民銀行投放貨幣的最主要方式。正是通過這樣一個過程,美國那邊一開動印鈔機,中國這邊也會被動地開動印鈔機。
我們當然可以譴責美國的貨幣政策,可是有一點是必須講明白:人民銀行并不是沒有選擇。歐洲央行沒有在市場上買美元,英國央行也沒有,很多央行都沒有。人民銀行如果愿意,也可以不買,沒有任何外國政府或者機構(gòu)能夠強迫人民銀行購買美元。因此,人民銀行購買美元,是一個主動的政策選擇,而不是簡單的被動行為。如果人民銀行選擇不買美元,或者少買美元,那中國多印的票子會少一些,但人民幣升值的速度也會更快。不難看出,升值和通脹,在這個意義上,是存在取舍關(guān)系的。人民銀行選擇了少升值,那就不得不忍受遲早要出現(xiàn)的高通脹,這恰恰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nèi)貶值”。
通脹和升值都存在負面影響,如何取舍,充滿了爭議,學(xué)界和政策界也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只是,意識到這兩件事情之間存在取舍也相當重要。不能簡單地認為保持匯率穩(wěn)定就會帶來穩(wěn)定。恰恰相反,匯率穩(wěn)定了價格就不會穩(wěn)定,特別是在美國人大印票子的時候。 ★
(作者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jīng)濟學(xu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