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盧梭寓言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村莊有兩個獵人。兩個獵人一起出去,才能獵獲1只鹿。如果一個獵人單兵作戰(zhàn),只能打到4只兔子。
從填飽肚子的角度來說,4只兔子能保證一個人4天不挨餓,而1只鹿卻差不多能讓兩個人吃上10天。這樣,兩個人的行為決策,就可以寫成以下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別打兔子,每人得4;要么合作,每人得10。
很明顯,與[4,4]相比,[10,10]不僅有整體的福利改進,而且每個人都得到福利改進,合作獵鹿比分頭抓兔子更具優(yōu)勢。
上面的情況是假設雙方平均分配獵物,也就是說,兩個獵人的能力和貢獻差不多,實際上并不一定如此。如果一個獵人甲能力強、貢獻大,他就會要求得到較大的一份,這樣,分配的結果就可能是[14,6]或[15,5]。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能力較差的獵人乙的所得,至少要多于他獨自打獵的收益,否則,他就沒有合作的動機。
如果合作的結果是[17,3],相對于分別獵兔[4,4]就沒有優(yōu)勢,乙受到損害。這樣,我們就不能說境況得到了改善。如果合作的結果如此,乙一定不愿合作。
在上面的獵鹿博弈中,我們假設獵人按照各人的貢獻來分配獵物。如果雙方對分配的話語權不平等,又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呢?
下面再看一則寓言:
獅子與野驢一起外出打獵,獅子力氣大,野驢跑得快。他們獵得了許多野獸。獅子把獵物分成三份,說道:“這第一份該我拿,因為我是王。第二份也該是我的,把它算作我和你一起合作的報酬。至于第三份呢?如果你不準備逃走,也許,你有生命危險?!?/p>
不妨做這樣一種假設:獵人A比獵人B狩獵的能力要略高一籌,但獵人B是酋長之子,擁有較高的分配權??梢栽O想,獵人A與獵人B合作獵鹿之后的分配不是兩人平分成果,而是獵人A僅分到了夠吃兩天的鹿肉,獵人B卻分到了夠吃18天的鹿肉。在這種情況下,整體效率雖然提高,但傷害到獵人A的利益。假設具有特權的獵人B會通過各種手段方法,讓獵人A乖乖就范。但是,獵人A的狩獵熱情遭到傷害,不愿參加合作,這必然導致整體效率的下降。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案例。有兩個人合伙做生意,一個人有錢,出資金,一個人有神通疏通關系。在共同努力下,他們的生意很紅火。
不久,那個有神通的人想獨吞生意。他向出資者提出退還那些資金,這份生意算他一個人的。出資人當然不愿意,雙方僵持了很長時間,矛盾越來越尖銳,最后訴諸公堂。那個有神通的人暗地里使壞。出資人是原告,卻因?qū)Ψ皆缇拖潞昧颂锥斄斯偎?眼睜睜地看著對方獨吞了生意卻沒有辦法。
我們把視野再擴大一點,如果參加狩獵博弈的不是兩個人,而是多個人,而且在分配獵物的時候,出現(xiàn)了既得利益集團與弱勢群體,那么,最后出現(xiàn)的情況會是怎樣的呢?
某煤礦取得了生產(chǎn)和安全的雙豐收,特別是在安全方面,生產(chǎn)100萬噸原煤死亡率降到兩人以下,躋身于同行業(yè)的先進行列。上級主管部門特撥15萬元獎金,作為獎勵。礦長召集中層干部開了一個“分配安全獎金”會議,確定了獎金的分配方案:礦長550元,副礦長500元,科長400元,一般管理人員200元,工人一律5元。獎金發(fā)下后,全礦表面上顯得風平浪靜,但幾天后,礦里的安全事故就接連不斷地發(fā)生:先是運輸區(qū)運轉(zhuǎn)隊的機車跳軌;接著,采區(qū)割煤機電機被燒,隨后,開拓區(qū)冒頂,兩人受傷……礦長坐不住了,帶領工作組,到各隊追查事故起因,首先追查跳軌事故。機車司機說釘?shù)拦め數(shù)牡泪斔蓜?巡檢維修不細心;而釘?shù)拦ふf是司機開得太快,造成了跳軌。
背地里大家說出了心里話:“我們拿的安全獎金少,沒那份安全責任,干部拿的獎金多。讓他們干吧?!钡V領導進行了多方面的調(diào)整工作,總算把安全事故壓下去,然而,以前那種人人講安全、個個守規(guī)程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
表面上的程序公平,卻無法保證效率,如果像上面這個煤礦分配安全獎金一樣,沒有任何公平性,又怎么能夠保證效率呢?
這個小小的煤礦,就是我們今天的企業(yè)管理乃至社會生活中很多問題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