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武
今年年初召開的山西省教育工作會議確定,為解決飽受詬病的擇校難題,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今年普通高中招生“劫富濟貧”,優(yōu)質高中一半招生計劃分配給薄弱學校。
如此舉措,聲調高亢,步伐闊大,出擊有力,遍稽全省近年教育,不僅罕見,尤須贊嘆和期許。
解決擇校,貌似千難萬難,其實一點不難。國內外既有海量例子可供援引,專家、學者復有諸多方案可供揀選:A.利用電視、網絡等信息技術統(tǒng)一授課;B.對現(xiàn)有教師進行交流;C.優(yōu)質學校招生指標切割給薄弱學校;D.優(yōu)質學校與薄弱學校捆綁招生;E.優(yōu)質學校幫扶薄弱學?!绱说鹊取_@些方案中,A最具想像力,學生足不出戶即可接受教育,但也被認為甚至證明,尚須假以時日,50年或100年后也許能坐實。C、D、E等方案,越靠后者,難度系數(shù)越小,操作越容易,“療效”也越差;幾套方案組合運用,效果依然不明顯。目前最有效、國內外普遍采用的辦法,就是依照B方案,對教師進行交流。
如此看來,將優(yōu)質學校指標劃分到薄弱學校,只能算是達成教育均衡目標的次優(yōu)方案。并且,此方案還有報復的含義在,先天不足。這并非危言聳聽,因為按照其邏輯,就讀于優(yōu)質初中的學生,中考須考出極高的分數(shù)才能就讀優(yōu)質高中,“失手”概率加大;薄弱學校學生入讀優(yōu)質高中比例加大,機會大增。前邊沾了便宜,后邊吃虧;之前吃了虧,之后沾點便宜,頗有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味道。
但不管怎樣,簡單抑或粗暴,有理或者無理,全省性的教育均衡走出了第一步,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實現(xiàn)了人的受教育的平等權利。改革開放30多年,任大江東去,潮流浩蕩,人們爭取生存和發(fā)展的平等權利一直是其中最強的聲音,而教育又堪稱最著者。世間只有相對,沒有絕對,連最基本的受教育的公平都做不到,自然談不到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社會和諧、民族復興云云,也只能停留在嘴上。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選擇了次優(yōu)方案,倘不能注意如下事項并竭盡心力,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一是應對有實力的家長。今屆初中畢業(yè)生,相當一部分是靠關系和金錢弄進優(yōu)質學校的,其家庭頗有些權勢和經濟實力。現(xiàn)在“變法”,無異于打破了這些家庭的思維定勢和利益鏈條,壓力不會很小。原來面對的挑戰(zhàn)是弱勢群體,現(xiàn)在是一幫有話語權和實力的家伙,需要面孔更黑,下手更狠。
二是直面各種權力和關系。中考與高考一樣,屬于選拔考試,有分數(shù)線和分數(shù)卡著,不應有太多茍且處。但實際招生時,問題多多,明目張膽以權、以錢謀私者大有人在。高考號稱天下第一考,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山西省近年來堅持公正、公平原則,力抗干擾,招生錄取工作平穩(wěn)有序,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中考招生應借鑒其經驗,學習其精神,盡快洗脫惡名,走出泥淖。
三是“榨干吃盡”招生計劃。實際上,最近幾年山西省已有一些地市使用了指標分配手段,但效果并不明顯,招生計劃很難完成。其中原因,就是各地都增加了分數(shù)限制,比如要求在50分或者80分以內。這種做法有葉公好龍之嫌。要給就痛快點,別縮手縮腳,既不想付出,還要博取名聲,一箭雙雕的買賣真的沒有。
小說家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現(xiàn)在流行說:盡孝要趁早。筆者要說:行善也要趁早。江山代有人才出,一個人能為百姓謀利的時間并不多,晚了就來不及了! (作者系《山西日報》科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