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起豪
(作者是中國氣象報社記者)
落筆時,北京下起一場雨,我有些驚慌,有些緊張。雨落北京,對于干渴的北京而言,本是幸事。但是從舟曲返回北京后,我對降雨異常敏感,生怕雨不是落在北京而是舟曲,生怕降雨等因素促使舟曲的泥石流、滑坡易發(fā)、多發(fā),生怕舟曲百姓遭殃。
舟曲特大山洪地質災害一直揪動著國人的心,而搶險救災氣象服務更是牽動著每個氣象人的心。在舟曲期間,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語就是:“盡管天氣預報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但我們一定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边@句簡單的話語讓人動容。
8月11日清晨,甘肅舟曲縣城的上空被一層層薄云牢牢地包裹著,太陽試探著微微露出頭。各種抗洪救災車輛絡繹不絕,四處可見紅旗和標語。
在通往舟曲縣氣象局的路口,依然堆積著一些淤泥。原本安詳靜謐且只有6名工作人員的氣象局,因為搶險救災對天氣的高度依賴而不尋常地“熱鬧”起來。
走進舟曲縣氣象局觀測場內,記者看到值班觀測員包紅霞正在百葉箱前默默地“讀數”,認真地記錄著數據。她說,這幾天測報員任務繁重,開始為軍方搶險救援編發(fā)航危報。
圍著觀測場走了一圈,記者發(fā)現,堅守崗位的氣象人大約有20余人,包括測報、預報、服務和后勤保障等多個“工種”。在舟曲縣氣象局值班室內,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商量著什么。
□ 甘肅省氣象局的技術人員利用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對舟曲災區(qū)上游白龍江沿線的自動氣象站、區(qū)域氣象站和應急氣象站進行了全面維護。(中國氣象報社供圖)
11日16時許,我發(fā)回第一篇災區(qū)見聞《觀測場發(fā)出雨情信息》,用眼睛去觀察災區(qū)氣象服務,用心去感受災區(qū)氣象人不畏艱難的精神,用圖片和語言去訴說他們的堅忍。盡管災區(qū)的網絡信號時強時弱,但災區(qū)氣象人通過網絡看到了他們開展搶險救災氣象服務的一幕。
當日,舟曲抗洪搶險救災氣象預報前線服務組緊急成立。這個服務組至關重要,有人說是“抗洪搶險救災的‘消息樹’”,有人說是“天氣預報跑完‘最后一公里’的橋梁”,但是舟曲縣的受災群眾則說“想要逃難一定不能少了他們”。
這個服務組讓我有些驚訝:只有兩個成員,都是年輕小伙子。其辦公點竟是在一個居民家里,租住大約十幾平方米的房間。屋內的設施極其簡陋:兩套桌椅、兩臺電腦、十幾沓打印紙、一臺打印機、一箱方便面、三箱礦泉水……
開始還以為走錯門,但這里確實是舟曲抗洪搶險救災氣象服務的“中樞神經”。由該服務組制作的《舟曲抗洪搶險救災專業(yè)氣象服務》《抗洪救災短時臨近預報》《舟曲縣及白龍江流域上游專題天氣預報》《舟曲搶險救災氣象服務專報》等氣象服務材料都是相關部門指揮抗洪搶險救災的“消息樹”。于是,我迅速寫成《居民樓里長出的“消息樹”》。
災后的幾日,只要稍微有些刮風下雨,舟曲縣氣象局都會忙成一團。在采訪期間,甘南州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楊進瑜告訴記者,陳昌平等人已經連續(xù)好多天沒有休息了,累的時候頂多是找個墻角靠一靠,瞇上不到10分鐘時間,又會被手機叫醒。
舟曲特大山洪地質災害發(fā)生后,陳昌平常常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或在重災點調查災情,或在縣氣象局會商天氣、部署工作,或在前線抗洪搶險救災指揮部匯報天氣情況……我始終無法將眼前的陳昌平與失去14個親屬這些事情聯系起來。但就是他,在災后一直忙碌著恢復舟曲氣象業(yè)務,開展前線搶險救災氣象保障服務。
在深夜,我連續(xù)幾次發(fā)現一個叫歐陽麗婷的女孩在凌晨時分悄悄溜出房間,小聲給200公里外的爸媽打電話,這是她和家里約好的通話時間。歐陽麗婷說,災害一發(fā)生,她的爸媽急得要命,時不時就想打電話問她的情況,但她白天的事情實在是太多,沒有時間和他們說話,所以她和爸媽約定在早晨和中午通1分鐘電話,在晚上12時過后再多說一會兒。
歐陽麗婷從小就是爸媽的寶貝,她是出了名的 “膽小鬼”,到高三時,上晚自習還要爸媽接送。就是這樣一個剛剛考到舟曲縣氣象局不足一年的女孩,在災難發(fā)生后,為了及時把天氣預報服務材料送到救災指揮中心,曾連著3天穿行于縣氣象局和救災指揮中心之間,共跑了11趟,爬陡坡,過羊腸小道,橫穿重災現場,跌倒了再爬起來。
……
我的心靈深處無數次地被觸動,我必須真實地寫出他們,寫出他們的生活。隨后,我采寫的《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記甘肅省甘南州氣象局局長陳昌平》和《一個膽小又“膽大”的女孩》等新聞,前者被新華網、《中國日報》、中國氣象網、《中國氣象報》等媒體刊發(fā),新華網甘肅頻道還將此文刊發(fā)頭條,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然而,文字的力量畢竟有限,歷經艱難險阻的氣象人在災難面前表現出的寶貴精神遠非文字所能及。這也成為我無法彌補的缺憾。
在舟曲幾日的采訪,如同玉樹地震后在玉樹的采訪,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好記者,一定要到前線去“作戰(zhàn)”,一定要有立志到前線作戰(zhàn)的決心和勇氣。當然,這不是匹夫之勇,這是一個記者的良心,是記者的職責所在,是對一個記者意志品質的考驗。
用心傾聽、用心觀察、用靈魂去感悟—這是我在舟曲采訪時最深刻而又最真實的感受。在舟曲期間,我的采訪并不多,我沒做任何采訪提綱,我的每一次采訪時間都很短,但我認為每一次采訪相對都比較滿意。因為,這是一場災難,災區(qū)的每一個人心靈都受到很大的觸動,正式的采訪顯得太過輕率,有時很容易觸碰到他們心靈的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在采訪陳昌平時,我告訴他我的親人也曾遭遇過災難,也曾傷亡。當我感受到他的心靈遭受重創(chuàng)時,我的心情也異常的沉重,我的眼睛也飽含淚水;當他不愿意說話時,我說:“那您抽支煙歇息歇息,一會兒找個地方躺一躺……”我提前終止了對他的采訪。但是有關陳昌平的報道還要繼續(xù),我選擇觀察他的言行舉止,聽取旁人眼中的他。
在深入舟曲縣城采訪受災群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時,當我得知他們的親人全遭遇滅頂之災,我的心也在滴血,我討厭鍵盤敲出的文字中有“泥石流”“滑坡”等字眼,我甚至討厭他們在收聽天氣預報時聽到了災區(qū)還有雨的消息。
然而,作為一名氣象新聞記者,在重大氣象災害面前,我應該坦然面對,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越是在關鍵時期,越是要勇于履行使命,越是要彰顯戰(zhàn)斗精神,越是要不放棄、不松勁,越是要準確、及時、真實、全面反映氣象監(jiān)測預報預警服務在搶險救災中的點點滴滴,越是要懷著對生命的敬畏,真切地體現讓祖國的氣象事業(yè)褶褶生輝的寶貴精神。
我想,通過在舟曲幾天的采訪,我對氣象事業(yè)多了一份熱愛,我對身邊的每一個氣象人多了一份敬仰,我還會用心、用靈魂去感悟、去大寫一種“大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