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夕朝
在荷蘭生活的頭幾個月里,讓我最為痛恨、寢食難安的是一個數(shù)字:52%——荷蘭人必須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的比例。這意味著我在那里寫文章和在一所大學授課所得收入的一半以上都必須交給荷蘭政府。沒有什么比這52%的稅率更刺激我的神經(jīng)了。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的憤怒漸漸被隔三差五發(fā)生的事平息。一天,有兩筆“神秘”的錢匯入我的賬戶,每筆大約410美元,備注欄里寫著“住宿和教科書費”,付款單位是社會福利局及社會保險銀行。之后,每隔4個月,社會保險銀行都會“不動聲色”地給我的賬戶打入665美元,注明是“兒童福利補貼”。后來我了解到:荷蘭政府提供兒童福利補貼以幫助父母解決子女撫養(yǎng)費用。任何在荷蘭居住的父母都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季度補貼,直到子女18歲。
那年5月,一筆總數(shù)為4265美元的意外款項打入我的賬戶,這筆錢是旅游費用。在荷蘭,每年5月,幾乎每個人的銀行賬戶里都會有這樣一筆度假金,即使是失業(yè)者也不例外。其理由是:如果你得不到休假,你就會變得憂郁沮喪、萎靡不振,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豈能找到工作?
憐憫窮苦是奠定荷蘭社會福利制度的基礎。雖然荷蘭實行市場經(jīng)濟,但他們有著強烈的平等意識。多花錢就能得到更好的醫(yī)療服務的觀點,是荷蘭人絕對不能接受的。新修訂的荷蘭醫(yī)療福利方案仍在著力擴大基本醫(yī)療的范圍。我在荷蘭待的時間越長,覺得生活中與整個福利體系可分離的東西越少。在荷蘭,人們相信的不是政府,也不是個人,而是社會。一位荷蘭教師曾對我說:“我們在研究美國醫(yī)療保險體系時發(fā)現(xiàn),竟然那么多的人沒有醫(yī)療保險!真不敢相信一個如此發(fā)達的國家會選擇這樣的制度?!?/p>
美國的社會福利最大的問題是,如果你失業(yè)了,你將沒有收入。相反,荷蘭的社會福利是相當安全的。美國也許是一個自由的國家,但荷蘭人卻是生活得最自由自在的國民。
(莊鴻儒摘自《都市文萃》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