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 濤
1943年,貝蒂?史密斯(Betty Smith)的處女作《布魯克林有棵樹》(A Tree Grows in Brooklyn)在美國出版,立即風行一時,長駐當年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后還被改編為電影和音樂劇。這部青年勵志的經(jīng)典圖書在2008年美國經(jīng)濟陷入衰退之時被重新提起,書中主人公弗蘭西的經(jīng)歷和精神依然激勵和鼓舞著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現(xiàn)代人。2009年,中文版《布魯克林有棵樹》出版,使眾多中國讀者得以一睹這本帶有濃重自傳色彩小說的風采。
貝蒂?史密斯(1896—1972)生于紐約布魯克林一個德國移民家庭,年幼時父親早逝,母親改嫁愛爾蘭人。貝蒂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洛克菲勒獎學金和劇作家獎等多項榮譽?!恫剪斂肆钟锌脴洹肥秦惖俚牡谝徊啃≌f,卻讓她聞名世界;盡管貝蒂否認小說主人公是真實人物,但這并不妨礙美國各大書店每逢假期將《布魯克林有棵樹》作為假期推薦必讀之書,讀者對小說中的各種細節(jié)也是津津樂道。
《布魯克林有棵樹》被很多人認為是女孩的成長小說(coming瞣f瞐ge novels),它的確記錄了主人公弗蘭西自11歲始的堅韌成長歷程;但是,小說中對弗蘭西溫暖家庭的描寫和刻畫更令人動容,縱然清貧,這個有夢想的家庭一直堅強、堅守。相對于成長,《布魯克林有棵樹》更是溫暖的。
起源于德國的成長小說主角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女性好像不被視為有成長啟蒙的可能;且美國出版界和文學評論界對勞動階層和女性寫作持有偏見。這似乎很容易理解《布魯克林有棵樹》在美國遭受正統(tǒng)文學評論界和出版界的打壓,“在今天的英語文學里,《布魯克林有棵樹》仍被忽視,甚至被學界認為‘不值得注意:文學界諸公對一個多愁善感的小女孩的所思所感毫無興趣。”
被忽視的《布魯克林有棵樹》在讀者中卻頗有人緣,60多年過去了,依然如此。小說的故事平淡而瑣碎,沒有宏大敘事,沒有離奇故事,沒有炫技文字,它只是行云流水,娓娓道來。這樣樸實無華的鋪陳,將感動這一靜水流向讀者內(nèi)心深處?;蛘逵诖?《布魯克林有棵樹》歷經(jīng)數(shù)十載,依然被無數(shù)讀者所關(guān)注,依然允許它帶來常在的溫暖和感動。
《布魯克林有棵樹》出版的1943年正是二戰(zhàn)期間,時值現(xiàn)代主義漸趨弱勢而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開始萌芽。從現(xiàn)代主義文學到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寫作消失了內(nèi)容,而轉(zhuǎn)向“寫作”本身。作家僅僅把話語、語言結(jié)構(gòu)當作自己為所欲為的領(lǐng)地,寫作成為一種純粹的表演、操作。這也正是《布魯克林有棵樹》出版之后不被評論界重視的原因。二戰(zhàn)的煙火導致了美國經(jīng)濟的衰敗,《布魯克林有棵樹》這部講了一個沒有新意、老式、正常的溫暖小說,卻給身處困境的美國人民帶來了溫暖的氣息,主人公弗蘭西乃至整個家庭的堅持給身心俱疲的美國人民以慰藉和力量。
一、承擔
在成長小說中,常被突出的是主人公在接受教育和完成各種考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對社會、道德、情感和自我的認知,逐漸發(fā)現(xiàn)或接受自我身份和生活現(xiàn)實,最終達到從少年到青年的轉(zhuǎn)變。顯然,《布魯克林有棵樹》有些例外。生存的本能釋放,弗蘭西選擇的是承擔,而不是逃避。弗蘭西當時還沒有接受校園教育,她身上承擔的氣質(zhì)來自于從德國移民到美國的父母,也來自于貧弱的社會環(huán)境。平緩的節(jié)奏貫穿了小說始終,字里行間沒有對現(xiàn)實的抱怨,沒有不滿和憤懣的氣息,有的只是對于現(xiàn)實的樂觀應(yīng)對。弗蘭西乃至整個家庭都在為生活得更富有而承擔著來自于貧困生活的考驗,他們堅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承擔他們的生活。
弗蘭西承擔的并不止這些,鄰居對父親的微詞、多穿越十幾個街區(qū)路程去心儀的學校上學、父親約翰尼離世后照顧將生產(chǎn)的母親、務(wù)工以貼補家用并支持弟弟尼雷繼續(xù)讀書等等。弗蘭西飽嘗了為生計奔波的艱辛,但是面對這些,她都承擔了下來。樂觀的弗蘭西并未因承擔的這些影響自己對夢想的執(zhí)著與追求。在承擔養(yǎng)家重任的同時,她也承擔著自己的夢想。
弗蘭西的承擔并不都是為生活所迫,或者是不得已。比如弗蘭西為了去理想中更好的學校,承擔著每天多穿越十幾個街區(qū)的路程。這份承擔是歡喜和美麗的。在那里弗蘭西認識了更為友好的同學,結(jié)交了友善的、會讓孩子去鍋爐房把衣服烘干的詹森先生。
弗蘭西承擔了那個窮困時代不可避免的生活磨礪,幼小的年紀和堅韌的性格,讓人讀起來心涌感動。相對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剖析人物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布魯克林有棵樹》關(guān)注于小說人物的行為選擇和行為方式,回歸于人的本我和生命存在的客觀本身。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出版即贏得讀者的喜愛,正是因為弗蘭西一家執(zhí)著堅守、自強不息的生活態(tài)度,使陷入經(jīng)濟困境的人們開始關(guān)注、反思和回歸樸實這一生活真諦。困境時代的生活該如何面對,該怎樣生活,弗蘭西已經(jīng)給出了最好的詮釋,平平淡淡,坦然面對,沒有虛妄,踏踏實實,執(zhí)著追求自己的夢想。
二、堅持
弗蘭西一有閑暇就去圖書館看書,計劃看完整個圖書館的書,看書是她撿破爛之外的生活重心。母親凱蒂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她給兩個孩子每天讀一頁《莎士比亞》和《圣經(jīng)》,這樣的習慣在這個生活極其繁忙、時間極其緊湊的家庭里幾乎沒有中斷過。
弗蘭西一家搬家數(shù)次,但是無論搬到哪里,都會在衣柜的角落安放特殊的“銀行”,將微薄的收入拿出一半用于儲蓄。雖然每次存的錢很少,但是這種堅持還是讓一家人的生活漸漸有所改變。堅持是這個赤貧家庭在經(jīng)濟衰敗的年代樸實而有力、默默而響亮的生活“宣言”。
父親約翰尼的去世,讓弗蘭西追求夢想的路程變得波折,不能繼續(xù)讀書,需要供弟弟讀書,照顧包括后來出生的妹妹在內(nèi)的一家人的生計。小說的結(jié)尾,弗蘭西考上了大學,可以如其他讀書的孩子一樣選擇自己的大學。從小說的開始,弗蘭西就和書本是親近的,可以說這也是故事自身的一種堅持。
三、感動
《布魯克林有棵樹》通篇的節(jié)奏平順舒緩,沒有大的波瀾起伏,平淡到毫不出奇,但是文字把握上簡單、一點也不花哨。就是這樣平實的語言,給人親切、溫暖,有時會讓人歡樂微笑,有時會讓人淚水婆娑。
約翰尼的去世,弗蘭西一時無法接受。盡管約翰尼一直酗酒,不能養(yǎng)家,看上去松松垮垮,對家里什么事情都漠不關(guān)心。而事實上,父親對弗蘭西的愛是偉大而平凡的。在學校的畢業(yè)典禮上,弗蘭西擔心自己是唯一不會收到鮮花的女生。然而,不僅有兩打玫瑰,還有約翰尼工整、漂亮的筆跡,“獻給弗蘭西,恭賀畢業(yè)。愛你的爸爸。”約翰尼擔心自己忘記,在一年之前就將卡片和兩元錢給了茜茜。約翰尼讓弗蘭西在畢業(yè)典禮上如其他女孩子一樣完美,雖然他有很多缺點,但這改變不了他是一位有愛心的父親。
約翰尼留給女兒的畢業(yè)祝福讓弗蘭西百感交集,號啕大哭。這樣的故事毫無新意,在其他作品中也經(jīng)??梢宰x到。但是在這部小說中,給人的溫暖是雙重的,一是展現(xiàn)父女之愛,一是生活的溫暖。弗蘭西“這些日子的辛勞,對母親的擔心,沒有寫畢業(yè)喜劇的失望,英語低分的委屈,對能不能收到鮮花的過度擔心”,這些都有了補償。弗蘭西的生活在這里更加溫潤起來。
流淚的感動深徹入心。《布魯克林有棵樹》平淡敘述的層層鋪陳,使平常的事件有了感情波瀾高潮迭起的可能,起伏過后,又是細致的平鋪,那些歡樂與淚水的神經(jīng)就散播在這些平淡的敘述里。“我想,在我成長過程中讓我最受感動的一本書就是《布魯克林有棵樹》了。”美國著名電視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這樣評價《布魯克林有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的平實,正如生活一樣普通,也如生活一樣,包含了喜怒哀樂,苦辣酸甜,弗蘭西經(jīng)歷了這些,也在溫暖的生活中生活著、堅守著。作者貝蒂?史密斯這樣寫道:“親愛的上帝,讓我生命中的每一小時每一分鐘都受到您的祝福吧。讓我快樂或悲傷,讓我寒冷或暖和,讓我饑餓或飽食,讓我衣著粗糙或打扮華貴,讓我正直或猥瑣,讓我誠實或欺詐,讓我高尚或卑微,只要讓我每分鐘都能受到祝福?!?/p>
(應(yīng)濤: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郵編: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