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曉
在西方,意象最初是個心理學上的術(shù)語,指的是依靠人的各種感官對外界事物產(chǎn)生感覺上、知覺上的經(jīng)驗,并以此引起心中復現(xiàn)與回憶。意象派領(lǐng)軍人物龐德認為,“一個意象是在一剎那時間里呈現(xiàn)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1911年11月龐德在向《詩刊》雜志主編哈莉特?門羅推薦H.D.和阿爾丁頓等人的六首詩時在信中寫道,“我又遇上了好運氣,我給你寄上一些由美國人寫的現(xiàn)代東西,我說現(xiàn)代,因為它是用意象派的簡潔語言寫成的,縱然主題是古典的……客觀——毫不滑來滑去;直接——沒有濫用的形容詞,沒有不能接受檢驗的比喻。它是直率的談吐,和希臘人一般直率!”龐德在1913年3月的《詩刊》上發(fā)表了 “意象主義的幾‘不”,其要點是:“不用多余的詞,不用那種不能揭示什么的形容詞……不要沾抽象的┍摺…不要用裝飾或好的裝飾……不要把你的材料剁成零散的抑揚格”。1915年1月,龐德在給哈莉特?門羅的信中稱,他與一本即將出版的名為《意象主義詩人們》的詩集毫無關(guān)系。幾個星期后,龐德在給她的一封信里重申:“詩必須和散文寫得一般好……客觀性,再一次還是客觀性……語言是由具體的事物形成的,用不具體的詞作籠統(tǒng)表達是一種懶怠……唯一值得用的形容詞是那個對整段詩的意思至關(guān)重要的形容詞,而不是裝腔作勢的形容詞……”意象派早期代表人物T.E.休姆提出:“偉大的目標是準確、簡明和確切的描寫?!總€人所看到的都各不相同,而要清楚準確地講出他所確實看到的,他必須與語言進行一場廝殺,無論是與詞語還是與其他藝術(shù)手法。語言有其自身特殊的性質(zhì)、其自身的慣例和公有觀念?!覉猿终J為,無論在何處,你對一事物產(chǎn)生非凡的興趣,對這個事物加以思考的極大興趣使思考能在我剛剛分析的準確的意義上準確地描寫這個事物,在這里,你有了證明其為詩的足夠的理由?!盕.S.弗林特給意象主義詩人所制定的創(chuàng)作原則是:“1.直接處理‘事物,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2.絕對不使用任何無益于呈現(xiàn)的詞。3.至于節(jié)奏,用音樂性短語的反復演奏,而不是用節(jié)拍器反復演奏來進行創(chuàng)作?!?/p>
從意象派詩人對意象的論述可以看出,意象派詩人所追求的是意中之象的呈現(xiàn),強調(diào)簡潔、緊湊、精確、硬朗,主張不加敘述不加雕飾地表現(xiàn),摒棄傳統(tǒng)的五音步抑揚格,用樂音性短語創(chuàng)造新的詩歌節(jié)奏。
肇端于20世紀初的那樣聲勢浩大的意象主義運動在英美詩壇上尤如曇花一現(xiàn),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為意象而意象,過分強調(diào)精確濃縮,不加敘述和雕飾,將自己陷在預設(shè)的圈子內(nèi)而難有所為,這給其自身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桎梏及局限,最終導致了如火如荼的意象主義運動走向消亡。正如一些學者所說的:“意象本身,無論多么簡潔清晰,都無法成為詩。詩必須是對人的活動的摹寫,而不是對自在之物的描繪,不論這樣的描繪多么巧妙絕倫。”(注:白勁鵬,龐德的“地鐵車站”:意象主義的終點[J].外國文學研究,2003:(6)。)
布魯克斯和沃倫在他們合著的《理解詩歌》一書中對龐德的意象主義理論有過這樣的評價:“盡管龐德堅持追求精確的意象和詞匯的精當安排,但是他還是關(guān)注對個人感情的表現(xiàn)?!?注:Brooks, Cleanth. Warren, Robert Penn. Understanding Poetry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p72.)龐德等人發(fā)起的意象主義是對后期浪漫主義的無病呻吟和過分矯飾的反駁和攻擊,在他們看來,詩歌已經(jīng)不是華茲華斯式的“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他們也不可規(guī)避對自己感情的流露,因為“詩言志”。意象主義者表里不能如一也是意象派運動很快夭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意象是詩之靈魂。意象不僅可增加詩作的生動形象性、具體可感性,而且還可豐富詩作的藝術(shù)形象和意境,擴大詩作的內(nèi)涵和意蘊,有力有效地表達詩人的主觀情思,創(chuàng)造新穎奇特的藝術(shù)形象和意境,使詩作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因此,意象成為中外歷代詩人的不懈追求。在燦爛悠久的中英詩歌史上,在具體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中,使用意象的詩篇俯拾皆是,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本褪怯擅芗囊庀蠼M成的。
英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歷史源遠流長。在那場聞名遐邇的意象主義運動崛起之前,許多英美詩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在他們的詩中使用意象。然而,就意象使用的種類之多和密集度之高而言,托馬斯?納什的《春》堪稱典范。
該詩運用多種意象真實地再現(xiàn)了春回大地時百花爭艷、田野飄香、百鳥齊鳴、鶯歌燕舞的春之氣象:“春,芳美之春,一年中歡樂之王,百花爭艷,少女圍舞歡暢,/乍暖還寒,百鳥齊鳴交響,/咕咕,啾啾,撲—喂,托—威脫—嗚!//棕櫚山楂,綠隱農(nóng)舍生輝,/羊羔嬉戲,牧笛整日清脆,/鶯雀唱和,妙曲歡歌優(yōu)美,/咕咕,啾啾,撲—喂,托—威脫—嗚!//雛菊吻踵,田野四處飄香,/情人結(jié)伴,老嫗沐浴陽光,/條條街巷,皆聞此曲悠揚,/咕咕,啾啾,撲—喂,托—威脫—嗚!/春,芳美之春!”(注:胡家?guī)n,英國名詩詳注[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第64—65頁。)
從意象給讀者產(chǎn)生的感覺而論,我們可以把意象劃分為視覺意象、聽覺意象、觸覺意象、味覺意象、動覺意象、抽象意象等。為便于觀察和研究,我們不妨將《春》中的意象予以分類。
詩中的味覺意象有:“芳春”(the sweet spring)(第一行)、“田野四處飄香”(the fields breathe sweet)(第九行);動覺意象有:“少女圍舞歡暢”(maids dance in a ring)(第二行)、“羊羔嬉戲”(Lambs frisk and play)(第六行)、“雛菊吻踵”(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第九行);聽覺意象有:“百鳥齊鳴交響”(the pretty birds do sing)(第三行)、“牧笛整日清脆”(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第六行)、“鶯雀唱和,妙曲歡歌優(yōu)美”(and we hear ay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第八行)、“條條街巷,皆聞此曲悠揚”(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our ears do greet)(第十一行)以及在這三節(jié)詩的結(jié)尾處重復的“咕咕,啾啾,撲—喂,托—威脫—嗚!”(Cuckoo, jug瞛ug, pu瞱e, to瞱itta瞱oo);視覺意象有:“百花爭艷”(blooms each thing)(第二行)、“少女圍舞歡暢”(maids dance in a ring)(第二行)、“棕櫚山楂,綠隱農(nóng)舍生輝”(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第五行)、“情人結(jié)伴,老嫗沐浴陽光”(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瞫unning sit)(第十行);抽象意象有:“一年中歡樂之王”(the years pleasant king)(第一行)、“棕櫚山楂,綠隱農(nóng)舍生輝”(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第五行);觸覺意象有“乍暖還寒”(cold doth not sting)(第三行)等。
可以看出,詩人調(diào)動各種感官給讀者展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春天,而生活在春日的人們更是充滿激情、活力四射。在第一詩節(jié)中,由于詩人使用味覺意象“芳春”、“田野四處飄香”,我們似乎嗅聞到春天里百花吐露的芳香,動覺意象“少女圍舞歡暢”使我們好像看到一群美麗的少女在春日里翩翩起舞,而聽覺意象“百鳥齊鳴交響”恰似百鳥爭鳴的歌聲在我們的耳際蕩漾。第二詩節(jié)寫春天給農(nóng)舍披上新綠,羔羊嬉戲,牧笛吹奏出清脆悅耳的歌聲笛音,鳥兒合鳴歡歌。第三詩節(jié)從田野寫到街巷,芬芳流連在田野和農(nóng)舍,相親相愛的情人和老婦都在盡享溫暖的陽光,條條街巷都蕩漾著歡快的歌聲。由于上述意象的使用,讀者如身臨其境,在春天里徜徉。
詩人用聲、色、形、味為讀者展現(xiàn)出一幅春之全景圖。什么是春天?我們對春天是十分熟悉的,因為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一年四季的輪回,體味過春之溫暖、夏之炎熱、秋之蕭瑟和冬之寒冷。因此,春天在讀者的腦海里是十分清晰的。然而,春天到底是什么樣子,我們似乎很難用語言展示春之貌,抒寫春之美,因此春的形象看來又是比較模糊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春天對于讀者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模糊。詩人正是借助具體的音聲(百鳥的爭鳴聲、清脆的牧笛聲和鶯雀的合鳴聲)、色彩(爭芳斗艷的百花、清脆碧綠的農(nóng)舍)、形象(翩翩起舞的少女、嬉戲的羔羊)和氣味(芳春、田野四處飄香)為讀者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春之美麗畫卷。由此,具體、生動而又形象的意象使抽象的春便成了具體的、可感的、可觸的、可視的、可聞的、色彩斑斕的、音樂般的春。由于這些意象的使用,詩人創(chuàng)造出了優(yōu)美的意境,新穎奇特的藝術(shù)形象。同時,這些意象也有力有效地增加了詩作的藝術(shù)感染力,給讀者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使讀者愛不釋手,反復品味,仔細咀嚼。
詩人還使用對比的手法有效地突出了意象的巨大作用。對比有靜與動的對比:靜的形象有“百花爭艷”、“棕櫚山楂,綠隱農(nóng)舍生輝”、“雛菊吻踵,田野四處飄香”、“老嫗沐浴陽光”;動的形象有:“少女圍舞歡暢”、“百鳥齊鳴交響”、“羊羔嬉戲”、“牧笛整日清脆”、“鶯雀唱和”、“情人結(jié)伴”以及“咕咕,啾啾,撲—喂,托—威脫—嗚!”等。對比還有抽象與具體的對比:抽象意象有“一年中歡樂之王”,具體的意象有“百花爭艷”、“棕櫚山楂,綠隱農(nóng)舍生輝”、“雛菊吻踵,田野四處飄香”等等。對比也有人(老嫗、少女以及情人等)與花木鳥獸(雛菊、鶯雀、羊羔等)的對比等。
詩的格調(diào)十分輕松、歡快,詩的氛圍宜人、溫馨。詩中洋溢著無比歡樂的氣氛,到處是歡歌笑語。溫暖和煦的陽光普照大地,沐浴著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田野里、農(nóng)舍旁百花爭芳斗艷,人、動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少女們在燦爛的陽光下載歌載舞;牧羊人在碧綠的田野里吹奏出美妙的笛音;情人在陽光明媚的春天攜手漫步,傾訴衷腸;婦人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中,盡享大自然的恩澤;鳥兒合鳴,唱出美麗的春歌;羔羊在田野食草,享受自然的恩惠,不時歡快地嬉戲。
詩歌中展現(xiàn)出的歡快氛圍給讀者帶來無盡歡樂、享受、快感。這恰恰符合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所說的:“詩人應當期望自己的情感貼近自己所描繪的人物的情感,甚至暫時進入幻覺,使自己的情感與人物的情感渾然不分;而他對語言的改動完全是為了一個特殊目的,那就是予以快樂?!?注:拉曼?塞爾等,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xiàn)在[M],劉象愚、陳保國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第81頁。)
對春天的這種描寫透視出詩人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眷戀之情。沒有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便不會創(chuàng)作出如此富于濃厚生活氣息的詩篇。對春天的細膩描寫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的仔細觀察和品味。可以看出,詩篇中的字里行間再現(xiàn)了詩人的真情實感,流露出詩人對生活和自然的摯愛,而非英國浪漫主義后期的無病呻吟。
從詩的形式來看,這首詩是典型的四行詩,韻式為aaab,即每節(jié)詩的前三行押同韻,每節(jié)詩的第四行押同韻。最后一個詩節(jié)多出一個詩行是為了與詩首(第一詩節(jié)第一詩行)達到首尾呼應,表現(xiàn)了詩人在謀篇布局上的功力,也是為了強調(diào)春之美。從詩的語言來看,這首詩的詞匯十分樸實,沒有華麗的詞藻,夸張的修飾。詩中的名詞和動詞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詩中的名詞如spring, king, thing, ring, bird, cuckoo, country, shepherd, field, feet, lover, wife, street等,動詞如is, bloom, dance, sing, make, play, pipe, hear, breathe, kiss, meet, sit, greet等。這首詩的句子結(jié)構(gòu)也十分簡單,以簡單句為主,即名詞+動詞+名詞,或名詞+動詞。
《春》一詩自發(fā)表以來,深受讀者的喜愛,也得到評論家的好評。章燕曾對這首詩予以很高的評價:“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有一種清新自然的活力。中世紀神權(quán)至上的思想觀念受到全面的懷疑。人們在詩歌中歌頌人性的美,大自然的美,真實的美,這成為當時詩歌中普遍的主題。……納什的充滿活潑歡快情調(diào)的《春光》會感染多少讀者?!边€有學者對詩中所使用的意象給予充分的肯定:“這首詩的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這首詩之所以能給人以美感,主要靠的是詩人運用了豐富多彩的意象,如視覺意象、聽覺意象、觸覺意象、嗅覺意象,等等。詩中有男女老幼,有禽獸花木,有靜景,有動態(tài),‘輕寒的春風和溫暖的陽光人們可以感到,百鳥的鳴囀聲和悠揚的牧笛聲人們可以聽到,田野里的芬芳人們可以聞到——這豈止是一幅歡樂的春景畫!當我們讀這首詩時,只要稍稍發(fā)揮一下我們的想象力,我們就會感到身臨其境,深深地陶醉在這生機盎然的迷人的景色之中。”(注:轉(zhuǎn)引王佐良,英國詩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第77頁。)
我國著名翻譯家屠岸認為,《春》的“語言平易、清新、活潑,意象豐滿而優(yōu)美,尤其是每節(jié)詩行最后那悅耳的鳥鳴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春天美麗的圖像充滿了生活的歡樂,自由的空氣傳遍全詩。它突出地表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人的精神面貌和積極向上的情緒。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喜愛,也是各家選本的常選之作。”(注:屠岸譯,英國歷代詩歌選(上)[C],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第94頁。)
在浩如煙海的英國詩歌中,贊美春天的詩篇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這首詩之所以歷久不衰,備受讀者青睞,不正是詩中意象的自然律動嗎?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文學所描寫的往往是人類的活動。這首詩用意象群抒寫了美麗的春日里的人們,與意象主義運動時期意象詩人所追求的為意象而意象的唯美主義迥異。詩人以其寬闊的視野,飽蘸感情的詩筆,從田間寫到農(nóng)舍,由物到人,由百鳥的合鳴、牧人的笛音寫到少女、情人和老嫗,詩中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程曉:河南省中原工學院外國語學院,郵編: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