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范器樂教學長久以來擔負著傳承和發(fā)揚中國民族音樂不可替代的歷史重任。然而,在高師院校音樂專業(yè)的教學中,現(xiàn)行的以鋼琴和聲樂為主線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雖有其一定必要性,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視程度, 加之與專業(yè)音樂院校所不同的是,高師院校同時肩負著培養(yǎng)師資力量的的特殊要求。因此,建立完整具體的民族音樂教學模式,將其有計劃地納入到高師整體音樂教學體系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特殊意義。
【關鍵詞】民族音樂;師范器樂教學;傳承;重要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音樂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以其深刻的內(nèi)涵和久遠的歷史價值在世界舞臺上散發(fā)著奪目的光芒,而民族器樂教學在高師院校的普及則是傳承其獨特藝術魅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追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早期的傳播及發(fā)展歷史,師范院校的民族器樂教學在當時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民族器樂課堂也因此而由來已久。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作為民族音樂領路人的劉天華、蔣風之等音樂家們在北大音樂傳習所普及民族音樂文化就帶有明顯的師范特征。他們不僅向當時的學生詳細介紹我國各類民族音樂知識,而且將民族器樂教學作為傳播民族音樂的重要手段系統(tǒng)地納入到課堂中來。
后來,隨著西方新思潮的涌入,民主思想的興起,特別是“學堂樂歌”課的出現(xiàn),在借鑒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的基礎上,中國的音樂教育才逐漸由學習民族器樂演奏及相關理論走向以聲樂、鋼琴為主的教學模式和規(guī)范。音樂學院在中國的相繼出現(xiàn),使得民族器樂又重新回到課堂開始進行專業(yè)化的系統(tǒng)教育。
本文將就現(xiàn)有的民族器樂課程在師范音樂專業(yè)里開展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做進一步論述。
一、師范院校民族器樂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
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在《論匈牙利民族音樂》一書中說:“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族音樂基礎之上,就會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的消失在國際的辦文化中?!庇纱丝梢?在民族音樂范疇中突顯主導地位之一的民族器樂的教學普及和傳播則是重中之重。
長久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民族音樂在“塑造民族靈魂”中的重要作用,將民族器樂教學作為加深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傳統(tǒng)和拓展民族音樂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擺在十分重要的音樂教學位置。
日本非常重視對其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從日本的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有相應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系統(tǒng)教授日本傳統(tǒng)器樂,如:日本最具帶表性的民族樂器——三味線,以及日本各地的民謠、邦樂和傳統(tǒng)的藝術花道、茶道等。社會上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民族音樂教育課程、比賽、匯演比比皆是。追究其根因,與日本的國民教育傳統(tǒng)息息相關。
在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qū),中國的民族音樂受得到了很高的重視。香港音統(tǒng)處每年都舉辦中小學民族器樂夏令營,邀請內(nèi)地優(yōu)秀的民族器樂演奏家赴港授課、示范,通過學習器樂演奏、教授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定期舉辦演奏會及比賽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民族音樂在香港的普及和推廣。從根本上說,這與非常注重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的民族意識的價值觀有直接聯(lián)系。
然而,在我們國內(nèi)的中、小學和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中,對于民族音樂、民族器樂的學習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足夠重視。究其原因,除了國家依靠政府行為的重視程度不足以外,最重要的是師范類音樂教育,在對民族音樂領域的觀念和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上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前蘇聯(lián)的音樂教育模式對我國院校的音樂專業(yè)特別是師范類音樂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其突出特點為以鋼琴和聲樂為主的教學體系和模式,并由此來組織我們的教學。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價值取向“商品化”,藝術生產(chǎn)“工業(yè)化”,文化消費“娛樂化”,整個社會“世俗化”等現(xiàn)象,在給人們的心理帶來極大的沖擊和負面影響的同時,也在不斷侵蝕著我們藝術和教育的“高雅”和“純潔”的根基,民族文化前所未有的面臨來自內(nèi)外各方面的挑戰(zhàn)。
古人云:“教不嚴,師之惰”,面對這種嚴峻的現(xiàn)實,如果我們從事師范教育的人,沒有擔當起傳播、弘揚民族音樂的應付的責任,那么,我們在不久的未來將失去的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本身,而是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和“精神”。
在我國的中、小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我國的民族器樂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他們既說不出一首最為我們中國人熟知的民族器樂曲,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琵琶曲《十面埋伏》等,更不會演奏常見的民族樂器,甚至連樂器名稱都一頭霧水,類似情況并不算少數(shù),十分令人擔憂。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炎黃子孫們,何以處于如此尷尬的境地?這不能不說是作為東方音樂源頭古國的莫大悲哀。
中、小學里民族音樂知識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不完善以及結(jié)構(gòu)、手段的不合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若干教育對象對于中國民族音樂的精神實質(zhì)沒有全面、足夠得地深入理解和認識,加之缺乏對民族音樂表現(xiàn)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目前,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形式主要是依靠鋼琴或手風琴,隨著現(xiàn)代科技和影像制品的發(fā)展,伴唱帶、卡拉OK也成了教學手段。在過去以致將來,此類固定音高的樂器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不可獲缺,必將繼續(xù)發(fā)揮著其他樂器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國民族器樂作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應受到更高的重視。對于民族器樂的了解及學習掌握,其意義遠遠超過學習器樂本身。根本目的是通過學習中國民族樂器,從小培養(yǎng)對中國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更具體、更感性的認識,進而啟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筆者認為,這才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我國的音樂教育所不能忽視的根本問題。
二、師范類院校的音樂教育應根據(jù)其自身特點來教授民族器樂課程
筆者認為,明確以培養(yǎng)音樂教師為目的,突出教師教授示范講解等特色,仍然應是我們師范院校音樂教育所必須遵循的方法。
師范院校音樂系的學生整體素質(zhì)較好,文化知識底子厚,形象與邏輯思維兼具,有進一步學習專業(yè)的潛力。針對以上特點,師范院校音樂系的音樂課程特別是民族(下轉(zhuǎn)第156頁)(上接第155頁)器樂的相關教學,無論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時間上都應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體現(xiàn)其自身特點。
多年來,師范音樂教育常常討論的一個問題是“一專多能”還是“多能一?!?筆者認為討論的結(jié)果不應是簡單的必取其一的問題,而是科學的、辯證的關系問題。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層次、不同教學對象,其含義是不一樣的,音樂的教學方式也應是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制定的。
所謂音樂教育中的“?!焙汀岸嗄堋眴栴},音樂教育者應該有更深層的認識?!皩!钡靡猩疃?從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到音樂演奏中的技巧掌握,從感性體驗到理性思考都應使學生有所掌握。“多能”的要全面專業(yè),無論是音樂理論的系統(tǒng)學習還是演奏技巧的扎實掌握都應體現(xiàn)規(guī)范和專業(yè),而不是業(yè)余愛好。
中國的民族音樂博大精深,民族器樂歷史悠久。在器樂教學中,對器樂的歷史、演變過程、性能以及表現(xiàn)力、樂曲的風格背景等都應系統(tǒng)地加以介紹,使學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時,對所學樂器有較全面地理解。因為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這些學生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播者,并非單純技能的傳授。對于“多能”的培養(yǎng),筆者認為應采取“取其共性”、“觸類旁通”的辦法來組織教學。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下列途徑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币酝鈱Α岸嗄堋钡膶W習:1、組織教學觀摩、互相學習,達到感性上的認識;2、以多種形式組織教學:大課、小課、合奏課、重奏課相輔相成,并且有意識地讓學生相互伴奏;3、讓主修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為輔修的學生輔導,學有所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了“一?!鼻疤嵯碌摹岸嗄堋辈趴梢允刮覀兊膶W生走向社會,走向講臺時,具備傳播民族音樂的能力和正確的方法,教授音樂的手段才更加具體、更生動。這樣一來才不會使繼承和發(fā)展民族音樂文化成為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能真正地以具體的形式落在實處。
綜上所述,師范院校音樂系在保留以鍵盤和聲樂為主要教學手段的傳統(tǒng)的同時,應大力加強民族音樂、民族器樂的教學力度。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更加輝煌的文明與繁榮。
【參考文獻】
[1]汪毓河.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奇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2.
[3]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
[4]張淑珍.音樂新課程與素質(zhì)教育[M].中國紡織工業(yè)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梁星華,女,漢族,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07級音樂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