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臺
20世紀5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米谷區(qū)生活著這樣一對夫妻:男的是個泥瓦匠,有一手好手藝,成天樂呵呵地在高高的腳手架上忙碌著;妻子則是個紅臉膛的高個子女人,她沒有工作,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就是收拾房間、做一桌熱乎乎的飯菜、小跑著將兩個調(diào)皮的孩子拉到身邊來。
誰都以為這樣的平淡會一直繼續(xù)下去,可是,黑夜卻突然來了。
1953年的冬天,泥瓦匠的兩個孩子相繼感染肺炎夭折了。聽到消息的泥瓦匠從高高的腳手架上摔下來,折了一條腿,躺了整整3個月。再爬起來的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瘸腿酒鬼。妻子哭了整整3個月,整個人瘦成窄窄的一條,顯得愈發(fā)高了,遠遠望去,就像一個披了衣服的木棍立在那里。
泥瓦匠再也不去工地了,家里的米越來越少,妻子只好去做洗衣工。可是,她那點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夠男人打酒喝。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女人很快要離開泥瓦匠了。尤其是那年冬天,醉酒的泥瓦匠碰倒了馬燈,他們僅有的3間房子也在一場大火中化為了灰燼。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冰天雪地里,那個剛剛趕回來的妻子,號啕著將安然無恙的丈夫緊緊抱在懷中。
房子沒有了,可以再蓋。如果他沒有了,她的希望也就徹底破滅了。
教堂的神父看這對夫妻可憐,將看門人的小房間讓出來,希望上帝的善舉能夠讓泥瓦匠看到新生的力量和希望。泥瓦匠拎著一瓶酒坐在房間門口,他的妻子用圍裙揩著眼角,躬身向神父道謝。
神父搖著頭走掉了。兩個月后,春天來了,大片的風信子燦爛地開在教堂外面。神父看到,泥瓦匠橫躺在長椅上喝酒,他的身邊,妻子正在任勞任怨地漿洗衣物。教堂門前,綠色的酒瓶子堆得越來越高。來教堂祈禱的人,不得不強忍著刺鼻的酒氣沖過去。
泥瓦匠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神父的耐心也到了盡頭,他隨便找了個理由驅(qū)逐了這對夫妻。
他們搬家的那天早晨,全村的人都在教堂做彌撒。等他們出來才發(fā)現(xiàn),原本堆滿酒瓶的教堂門前,已經(jīng)干凈如初了。
遠遠地,人們看到那個高個子女人正拉著滿滿一車酒瓶向村口走去。她的身后,東倒西歪的泥瓦匠將一個空酒瓶抱在懷里,鬼哭狼嚎地唱著什么歌。
直到萬圣節(jié)前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飛快地跑回家告訴爸爸,村西的曠野中,有一座美麗的玻璃房子。
人們奔走相告并跑過去看,只見平坦的曠野上,燦爛的陽光下,一間用玻璃瓶子搭成的屋子正光芒四射地立在那里。
玻璃房子一側(cè),那個紅臉膛的女人從一堵矮矮的玻璃瓶墻邊立起身來。人們才知道,這座房子,竟是她用丈夫扔掉的酒瓶搭建的。
1.7萬個瓶子,建成了一座房子。那個女人說:我年紀大了,不能再給他生孩子了,就再送給他一個家吧。
她笑嘻嘻地看著睡在搖椅上的男人,親昵地將破舊的毛衫搭在他身上。
人們發(fā)現(xiàn),雖然她的腰更彎了,可快樂似乎重新回到了她的臉上。
又過了一年,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瘸腿的泥瓦匠提著一個巨大的編織袋重新出現(xiàn)在村子里。他嘿嘿笑著告訴昔日的鄰居,自己戒酒了,泥瓦匠做不成了,就做個拾荒人吧。
從此,這對夫妻就成了附近的一景。丈夫拎著袋子在后面走,妻子在前面一聲又一聲地驚呼:這里有一個好看的瓶子,那里也有一個好看的瓶子。
村西的曠野漸漸擁擠起來,泥瓦匠的妻子搭玻璃房子似乎上了癮:從1953年到1978年,25年里,她一共完成了13座完整的建筑,其中包括人行道、教堂和許愿井。在他們的心中,一個家已經(jīng)不夠了,妻子想送給丈夫一個村莊。于是,沒過多久,一些無家可歸的老人和居無定所的流浪漢也開始住到這個“瓶子村莊”來。
繁星璀璨的夜晚,玻璃房子的燈火亮起來,當初素不相識的人們快樂地聚集在爐火前,荒涼的曠野忽然成了個溫暖的港灣。
“瓶子村莊”成了一個傳奇,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197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米谷區(qū)將“瓶子村莊”列為官方標志性建筑;1981年,又將“瓶子村莊”列為歷史性標志建筑。
記者趕來報道這個故事時,泥瓦匠已經(jīng)去世了。他的妻子正在用玻璃瓶搭建此生最后一個建筑——瓶子墳墓。她看著沉睡在墓碑上的那個名字,輕聲笑道:“孩子死了之后,他的心就成了一間沒有窗戶的黑屋子。為了讓他重新看到光明,我用那些玻璃瓶搭建房屋,就是希望無論白天黑夜,都能讓他時刻看到光明。感謝上帝,他終于看到了?!睂⒆詈笠粋€瓶子放到墓碑上,老婦人轉(zhuǎn)身離去?!捌孔哟迩f”完成了,她的傳奇也結(jié)束了??扇澜绲娜藚s永遠記住了她的名字:特蕾薩·普瑞斯布蕾——世界上第一個為了驅(qū)逐黑暗而建起“瓶子村莊”的女人。
(熊振華摘自《家庭·月末》2009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