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 王石川
相對于人治,在法制基礎上的法治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是,“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
7月17日,陜西省榆林市橫山縣波羅鎮(zhèn)山東煤礦和波羅鎮(zhèn)樊河村發(fā)生了群體性械斗,此事被當地稱為“7·17事件”。這一事件的根源是礦權糾紛,導火索是一起久拖不決的“民告官”案。這起看似并不復雜的礦權糾紛案,雖然已經榆林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但至今仍得不到執(zhí)行,致使價值數億元的集體財產歸于個人名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對生效的判決,省國土資源廳(以下簡稱省國土廳)召開“判決”性質的協(xié)調會,以會議決定否定生效的法院判決。糾紛最終導致矛盾激化,事態(tài)升級。
行政機關公然蔑視并否決法院判決,有無先例尚不得而知,但是,就民眾的視野所及,的確罕見。誠如學者所稱,“一個省級行政執(zhí)法部門,以權威人士的認定否決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聞所未聞?!比绻f此前某地管委會發(fā)政府公函警告法院“不得一意孤行”尚屬權力干預司法的圖謀之舉,那么此次行政機關否決法院判決則是赤裸裸的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已經全然不顧權力底線和司法尊嚴了。
報道中有一個細節(jié)極為傳神,國土廳有關人士曾無所顧忌地說:“原告打贏官司也沒用,法院有法院的判法,我有我的執(zhí)行辦法!”看看,這種猖狂、自負而又喜形于色的語氣,分明置法律于不顧,置法院于不顧,且大有將法院取而代之之勢。
陜西國土廳何以如此背離法理和常情,絕非無緣無故,其背后一定隱藏著巨大的利益驅動或其他不為人知的圖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譚秋桂說,行政機關違法行政,公然蔑視法院判決,有錯不改,除了權大于法的觀念作怪以外,背后往往還隱藏著權力尋租等問題。當然,這些判斷需要求證,但很顯然,陜西國土廳之所以悖謬以行、逆法而動,其中必有內幕。
此舉的荒謬性已經無需贅談,這一點報道已經給予了詳盡的剖析和解讀。而在筆者看來,國土廳否決法院判決更是釋放了令人悚然的危險信號。首先,法律尊嚴蕩然無存,法院顏面消失殆盡。憲法明文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對于榆林市中院作出的判決,陜西省國土廳不滿,完全有權利向陜西省高院提出申訴。當陜西高院駁回其申訴,陜西國土廳就應該糾正其錯誤行為,執(zhí)行業(yè)已生效的行政判決。但長達數年時間里,陜西國土廳不僅不執(zhí)行判決,反而自行召開“判決會”,否決法院判決,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其次,必將造成惡劣的效應,再度使坊間認為權大于法、法律頂個球用。當前,不少公民對法律失去信仰,對司法公正缺乏信任,這一點當前連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都不否認:“當前,部分群眾對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漸泛化成普遍社會心理,這是一種極其可怕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司法腐敗,另一方面則是權力干擾司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
最后,容易激化矛盾。政府部門否決法院判決,必將侵犯原告的合法權益,一旦忍無可忍,必然釋放積郁已久的悲憤。7月17日,陜西省榆林市橫山縣波羅鎮(zhèn)山東煤礦和波羅鎮(zhèn)樊河村發(fā)生了群體性械斗,即是明證。
相對于人治,在法制基礎上的法治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是,“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誰來信仰?全體公民,而政府部門尤其需要以身作則,否則,就必然昭示著巨大的危險信號,依法治國就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