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港珠澳大橋附近海域海床演變分析

2010-07-16 08:10辛文杰毛佩郁
水道港口 2010年5期
關(guān)鍵詞:潮差伶仃洋橋位

應(yīng) 強,辛文杰,毛佩郁

(南京水利科學(xué)研究院,南京210029)

伶仃洋是珠江口東部4個口門(虎門、蕉門、洪奇瀝和橫門)注入的河口灣,灣型呈喇叭狀,灣頂寬約4 km(虎門口),灣口寬約30 km(澳門至香港大濠島之間),縱向長達(dá)72 km,水域面積2 110 km2。伶仃洋水下地形具有西部淺、東部深的橫向分布特點和灣頂窄深、灣腰寬淺、灣口寬深的縱向分布特點,灘槽分布呈“三灘兩槽”的基本格局,三灘指西灘、中灘和東灘,兩槽指東槽和西槽[1]。

港珠澳大橋(HZMB)位于伶仃洋南部海區(qū),跨越珠江口伶仃洋,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圖1),擬建橋區(qū)西側(cè)海床主要位于西部淺灘的下部,內(nèi)有九洲港航道、江海直達(dá)船航道和青洲航道;橋區(qū)東側(cè)水深較大,內(nèi)有伶仃航道、銅鼓航道,上游不遠(yuǎn)處是中部淺灘(礬石淺灘)的下緣。

港珠澳大橋在設(shè)計中存在許多需要研究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橋位所處海床的穩(wěn)定性和其演變趨勢是其中之一。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最近幾年伶仃洋海域的水文、泥沙觀測資料和航道整治工程資料,對港珠澳大橋所在橋位附近的海床進行演變分析[2-4]。

圖1 伶仃洋及港珠澳大橋示意圖Fig.1 Sketch of the Lingding bay and the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1 來水來沙特征

珠江水系主要由西江、北江和東江組成,根據(jù)《廣東省水資源》(1986年)統(tǒng)計,珠江流域河川水資源總量為3 360億m3,其中出海徑流3 260億m3。西江年徑流量2 300億m3。北江510億m3,東江257億m3,三角洲諸河293億m3,這些河流經(jīng)8大口門入海,其中東部4個口門——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匯入伶仃洋后注入南海。圖2為西江高要站1980年以來歷年流量、輸沙量的變化,北江石角站和東江博羅站也有同樣的趨勢[5]。由圖2可以看出,雖然各年的流量不等,但總的趨勢變化不大,由于河道內(nèi)人工取沙、上游植被保護、水利工程的修建攔沙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輸入河口的泥沙呈現(xiàn)減小趨勢。

圖2 西江高要站流量、輸沙量年際變化Fig.2 Annual variation of water and sediment amount at Gaoyao hydrometric station

2 潮汐與潮流特征

伶仃洋的潮汐類型屬不規(guī)則半日混合潮型,即每個太陰日出現(xiàn)2次高潮和2次低潮,潮高和潮歷時存在明顯的不等現(xiàn)象,特別是在某些時段,還會出現(xiàn)全日潮。最高潮位一般出現(xiàn)在洪季,最低潮位出現(xiàn)在枯季或汛后。汛期高潮位東部高于西部,低潮位則相反;漲潮時海平面向西南傾斜,落潮時向東南傾斜;枯水期無論高低潮位,東部均略低于西部,海平面向東南傾斜。

伶仃洋為弱潮河口,潮差較小,平均潮差為0.86~1.69 m,最大潮差為2.29~3.36 m。潮差呈現(xiàn)由東向西逐漸遞減,由灣口向灣頂逐漸遞增的特點。

天津水運工程勘測設(shè)計院[6]在2007年8月13~14日及16~17日對伶仃洋海區(qū)進行了潮位同步測量,4個口門的潮位過程見圖3。由圖3可知,大虎站的潮位過程早于橫門、蕉門站約2 h,而板沙尾站最晚,可能是由于板沙尾站位于洪奇瀝水道口門較上游所致;4個口門的最低潮位值相差不大,但最高潮位值有所差別,以大虎站為最高,蕉門次之,板沙尾站再次之,橫門站為最低。這與4個口門的徑流、潮流強弱有關(guān)。資料表明,潮汐作用強弱依次為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其山潮比分別為0.26、1.74、2.16、2.75,虎門為以潮汐作用為主的口門,其他3個口門則以徑流作用為主。

圖4為沿伶仃洋縱向分布各潮位站點的潮位過程線。由圖4可知,伶仃洋從口門的大萬山島站向內(nèi)河河口的虎門站,潮位逐漸升高,最高潮位在桂山島站最低,內(nèi)伶仃島站次之。

根據(jù)整理后的實測潮位資料,大虎站最大潮差為2.62 m,平均潮差為1.85 m;內(nèi)伶仃島站最大潮差為2.51 m,平均潮差為1.52 m;桂山島站最大潮差為2.17 m,平均潮差為1.21 m;大萬山島站最大潮差為2.02 m,平均潮差為1.12 m??梢姀耐夂4笕f山到虎門,沿程潮差呈遞增變化。

3 橋位附近流速變化

圖3 4個口門潮位過程線(2007年8月13~14日)Fig.3 Tidal curves of four estuaries on Aug.13~14,2007

圖4 伶仃洋不同站點實測潮位過程線Fig.4 Tidal curves of different sites in the Lingding bay

圖5為枯季(2009年3月)橋位斷面大、小潮流速流向平面分布圖,圖5中CL01、CL02在橋位線上游,CL03、CL04、CL05、CL06、CL07、CL08、CL09 共 7 個測點在橋位線上,CL10、CL11 在橋位線下游。由圖 5 可見,該水域內(nèi)漲落潮以往復(fù)流為主,且與所在的航槽走向一致,反映了地形與水流的相互作用關(guān)系;橋位東側(cè)的流向較為一致,橋位西側(cè)的流向較為發(fā)散;落潮流的流向較為一致,漲潮流的流向較為發(fā)散;大、小潮相比,大潮的漲落潮流向一致性較好,小潮流向的發(fā)散性較大;實測資料統(tǒng)計表明:最大流速為136 cm/s;橋位附近11個測點的全潮落潮平均流速在21~70 cm/s;漲潮平均流速在25~58 cm/s。洪季時橋位附近水域內(nèi)漲落潮仍以往復(fù)流為主,大潮時流速較大,小潮時則較小。

圖5 橋位斷面枯季流速流向平面分布圖Fig.5 Distribution of tidal velocity and direction along cross section of bridge site in dry season

4 橋位附近含沙量變化特征

2009年在對橋位進行潮流測量的同時,對含沙量也進行了測量。根據(jù)2009年3月27~28日、6月16~17日、6月22~23日的實測資料,統(tǒng)計得出各測次落潮、漲潮和全潮平均的含沙量(表1)。

表1 橋位海域?qū)崪y含沙量統(tǒng)計Tab.1 Statistics data of measur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t bridge site kg/m3

由表1可以看出:橋位附近水體的含沙量很小,3個測次中平均漲、落潮含沙量最大值均小于0.3 kg/m3,2個大潮過程相比較,枯季水體含沙量較小,同為洪季,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含沙量。在同一測次中,不同測點水體的含沙量也有較大差別。

分析2004年、2007年和2009年橋區(qū)附近海區(qū)底質(zhì)粒徑分布可知:近年來床面泥沙粒徑趨于均勻,2009年中的床面泥沙粒徑約為8Φ。

5 橋位附近地形變化

選取1954年、1964年、1974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4年及2009年海圖,對工程海區(qū)的近期灘槽演變進行2 m、5 m和10 m等深線的變化比較。結(jié)果表明:橋位附近2 m等深線隨不同年份有所變化,變化范圍在1~1.5 km,既有沖刷后往岸邊后退的過程(如1954~1964年),也有淤積擴展的過程(如1974~1989年),還有基本無變化的情況(1964~1974年),2001年以來,2 m等深線向岸邊方向移動了約500 m,表現(xiàn)為沖刷態(tài)勢,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橋位附近5 m等深線隨不同年份有所變化,靠西部海區(qū)邊緣的基本較為穩(wěn)定;但由西部淺灘靠伶仃水道的向下沙體,則有所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沙體向下(南)延伸,1998年、2001年和2009年的5 m等深線下延均已穿過橋位線;介于伶仃航道與銅鼓西航道間的礬石淺灘尾端5 m等深線沒有明顯變化,但其東側(cè)銅鼓東、西航道間的5 m等深線有一定的上移趨勢(上移約1 km),而其另一側(cè)的等深線變化不大,說明銅鼓淺灘有萎縮態(tài)勢;橋位附近10 m等深線隨不同年份變化不大,2009年的等深線有所展寬,是由于伶仃航道人為拓寬浚深,同樣2009年在橋位上方新增的-10槽,是新開挖的銅鼓航道。

圖6為2004年及2008年西灘上橋軸線及其上游950 m處2個斷面地形變化比較。由圖6可以看出:經(jīng)過近4 a的水沙作用,橋區(qū)附近斷面單向性變化不明顯,統(tǒng)計這2個斷面的資料,2004年橋位斷面的平均水深為5.306 m,2008年為5.282 m;4 a來水深減小了0.024 m;與此相應(yīng),2004年橋軸線上游950 m處的斷面平均水深為5.341 m,2008年為5.325 m;4 a來水深減小了0.016 m,說明橋位附近河床每4 a淤積2 cm左右。

圖6 橋位附近西灘斷面淤積變化比較Fig.6 Variation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of west beach near the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site

6 擬建橋區(qū)海床沖淤演變的發(fā)展趨勢

橋區(qū)所在海域的演變受制于伶仃洋的總體演變,許多學(xué)者對伶仃洋的演變進行了研究,雖然所得的淤積速率有所不同,但都認(rèn)為伶仃洋處于緩慢淤積的過程。因此,雖然從近期橋位附近海區(qū)的演變趨勢分析來看海床沖淤變化不大,但從長遠(yuǎn)來看,橋位處海床總的發(fā)展趨勢以緩慢淤積為主。

橋區(qū)西段:西段淺灘在自然狀態(tài)下屬微淤環(huán)境,海床相對較穩(wěn)定。珠江河口徑流雖主要經(jīng)由這里向海排泄,但徑流動力至此已與潮流動力融合而消能,淡水亦已與鹽水混合形成了混合水,故此區(qū)段不論徑流或潮流的動力作用均不強,不會造成該處海床的大幅沖淤變化,海床穩(wěn)定性較好。但需注意橋位上游西灘靠近伶仃水道處沙舌的下移變化。

橋區(qū)東段:橋區(qū)東段海區(qū)的海底高程一般在-5 m以下,水深較大,水流亦較強,并有伶仃水道深槽與銅鼓淺灘分汊水道在此匯聚,高鹽陸架水常年由此入侵和上涌,是侵蝕沖刷的主要地段。該水域水動力環(huán)境的主要特征是洪季呈高度分層狀態(tài),上層水體以“河口羽”的形式漂浮在中、底層高鹽陸架水之上,迅速向海排泄,其最大流速可達(dá)2 m/s,中、底層水體以上溯流為主。近期演變分析可知,海床沖淤變化幅度不大,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如其上游的灘槽不發(fā)生較大的改變,這種狀態(tài)應(yīng)能保持下去。

7 結(jié)論

伶仃洋的水沙主要來自于東部4個口門——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1980~2007年的年徑流量、年輸沙量資料表明,雖然各年的流量不等,但流量總的趨勢變化不大;而年輸送的泥沙數(shù)量則呈減小趨勢。

伶仃洋的潮汐類型屬不規(guī)則半日混合潮型,潮位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位置均有所差別。潮位從外海到河口的虎門站(從南往北),逐漸抬高,過后又呈下降趨勢;伶仃洋水域內(nèi)漲落潮以往復(fù)流為主,且與所在的航槽走向一致,反映了地形與水流的相互作用關(guān)系。大、小潮相比,大潮的漲落潮流向一致性較好,小潮流向的發(fā)散性較大,靠西側(cè)的測點流向較東側(cè)測點的流向散亂。

橋位附近水體的含沙量均較??;床面泥沙粒徑較細(xì)且均勻。橋位處海床總的發(fā)展趨勢以緩慢淤積為主,但淤積強度較小,2004~2008年淤積了2 cm左右,屬微淤狀態(tài),需注意橋位上游西灘靠近伶仃水道處沙舌的下移變化,橋區(qū)東段其上游的灘槽不發(fā)生較大的改變,海床將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1]徐君亮,李永興,蔡福祥,等.珠江口伶仃洋灘槽發(fā)育演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2]辛文杰.港珠澳大橋?qū)χ榻诟劭诤降烙绊懷芯靠倛蟾妫ㄆ叫醒芯?)[R].南京:南京水利科學(xué)研究院,2010.

[3]應(yīng)強,毛佩郁,辛文杰.港珠澳大橋建設(shè)對珠江口港口航道影響物理模型試驗研究之一海床演變分析[R].南京:南京水利科學(xué)研究院,2010.

[4]辛文杰,應(yīng)強.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海床演變分析報告[R].南京:南京水利科學(xué)研究院,2004.

[5]陸永軍,賈良文,莫思平,等.珠江三角洲河網(wǎng)低水位變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6]楊樹森,韓西軍.2007年8月廣州港伶仃航道三期工程項目伶仃洋海域現(xiàn)場勘測資料成果匯編[R].天津:交通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xué)研究所,2007.

猜你喜歡
潮差伶仃洋橋位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貓道貫通
CO在 Ni(110)面的吸附研究
圍填海對伶仃洋水流動力的短期影響模擬研究
山嶺重丘區(qū)農(nóng)村公路橋梁橋位及橋型方案比選分析
長江口潮差中長期變化對河口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
港珠澳大橋賦
港珠澳大橋:伶仃洋上架起的巨龍
基于Copula函數(shù)的甬江流域設(shè)計潮位過程研究
山區(qū)地形對橋位風(fēng)場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
石牌漢江公路橋橋位選擇研究
绿春县| 冀州市| 久治县| 宝山区| 高邮市| 高邑县| 龙口市| 兴仁县| 台北县| 开封市| 宜川县| 原平市| 西乌珠穆沁旗| 叙永县| 屯昌县| 安岳县| 宁明县| 含山县| 宝清县| 襄垣县| 伊通| 九龙城区| 青铜峡市| 聂荣县| 广丰县| 泾源县| 天长市| 沙雅县| 西峡县| 汉阴县| 静安区| 中方县| 乌苏市| 郯城县| 墨竹工卡县| 三穗县| 密云县| 嘉兴市| 清水河县| 萝北县| 汪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