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生(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江蘇 常州 213022)
著名學者喬姆斯基提出一個觀點:“我們對人類生活,對人的個性的認識,可能更多的來自小說,而不是科學的心理學?!贝_實如此,許多文學作品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讓我們回味無窮。童年是文學的永恒主題,作家曹文軒在《草房子》中以愛為底色,探求生命,凸顯了對現代的超越,對古典的堅守。
在成人文學中,讀者和作者都是成人,二者具有天然的內在契合性。而在兒童文學中,成人作者和兒童讀者分別處于兩極,這種差異決定了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殊性。今天,兒童本位觀已然在兒童文學界得到普遍認可,被確認為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觀點。兒童本位觀認為:兒童文學要從兒童自身的原初欲求出發(fā)去解放和發(fā)展兒童,并在解放和發(fā)展過程中將自身融入其間,以保持和豐富人性中的可貴品質。俄羅斯著名作家帕烏斯托夫斯基在《金薔薇》中說過:“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又嚴肅的歲月中沒有失去這個饋贈那他有可能是位詩人?!辈芪能幰矎娬{文學創(chuàng)作要與作者的命運連接在一起,須有一個經驗的依托?!恫莘孔印返墓适掳l(fā)生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蘇北,作家童年的生活記憶、感情體驗和那份獨特思考都融入了其中,其兒童本位觀表現被得淋漓盡致。
首先,作品處處借一個成長中的兒童——桑?!难劬砜创吐榈氐囊磺腥撕褪拢从硟和砷L的過程。例如,白雀和蔣一輪的戀情正如那段悠揚的笛音,朦朦朧朧,斷斷續(xù)續(xù),婉轉中夾雜凄涼,給故事蒙上了特殊的意境。桑桑雖然只是一個小孩子,對男女之情懵懵懂懂,但就憑著兒童那份獨特的天性和敏銳的觀察力,他能確定白雀姐和蔣老師之間一定有著不尋常的交往,并且樂意充當二人交往的使者,甚至推波助瀾。正是由于兩個成人相互之間的推推掩掩激發(fā)了小男孩的好奇心,桑桑試圖揣測,甚至偷看他們信件的內容,兒童的天性展露無疑?!俺砷L是少年兒童的生命存在狀態(tài),少年必須經過不斷成長實現其社會化的過程,逐步走向自我實現的未來人生?!雹偬幵诔砷L期的兒童,他們強烈地渴求知識,渴求超越自我,渴求擺脫童年,向往成人世界的復雜與深刻。白雀和蔣一輪的戀愛事件以及草房子世界中發(fā)生的種種不幸事件,都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迫使他們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長時間地去捉摸那些似懂非懂的東西,努力尋找答案,努力體會成人世界的東西,并在這些體會和尋找中慢慢長大。
在《草房子》中,對死亡的描寫也很好地體現了作家的兒童本位觀。文學中的死亡描寫,不但體現了作家對生命、生存的關懷和對個體尊嚴的張揚,而且也是作家內心對生命、生存、苦難和死亡本身的一種理解和情感表達,其悲劇感染力在文學中有著獨特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死亡是一種客觀存在,兒童世界也同樣會發(fā)生死亡現象,不能因為生命的弱小就忽視或逃避這個問題。文學必須積極地思考現實存在,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知道,兒童文學并非不可以描寫戰(zhàn)爭、苦難乃至死亡,關鍵在于如何去寫。曹文軒就本著發(fā)掘、彰顯美好人性和追求超越生命的愿景,在《草房子》中多處描寫了死亡現象,獨具意蘊。如,病重時的桑桑和妹妹柳柳有這么一段對話:
柳柳從家里出來時,又看見母親正在向邱二媽落淚,于是問桑桑:“媽媽為什么總哭?”
桑桑說:“因為我要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去?!?/p>
“就你一個人去嗎?”
“就我一個人去?!?/p>
“我和你一起去,你帶我嗎?”
“那個地方,只有我能去。”
“那你能把你的鴿子帶去嗎?”
“我?guī)Р蛔咚麄儭!?/p>
“那你給細馬哥哥了?”
“我已經和他說好了?!?/p>
“那我能去看你嗎?”
“不能?!?/p>
“長大了,也不能嗎?”
“長大了,也不能?!?/p>
“那個地方好嗎?”
“我不知道?!?/p>
“那個地方也有城嗎?”
“可能有的。”
這是一段關于桑桑對死亡世界的描述,字里行間,沒有那種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和掙扎,也沒有歇斯底里的吼叫,有的只是平靜地面對,讀來卻讓人扼腕憐憫。在這里,作者用兒童的視角和眼光來看待人生這個重大命題,一問一答,輕盈靈動,比玄妙至深的哲理論述更讓人感動。當死亡逼近時,兩個幼小的生命只能以無知、好奇、無助和迷茫來面對,悲傷之感由衷而生。“成人文學,只要對主題開掘得比較深就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兒童文學則不然,不但要開掘得比較深,表達還要淺顯,能讓孩子理解,真正做到以小見大,深入淺出?!雹趦和膶W有其特殊性,不可能像成人文學反映現實那么全面和深刻,兒童文學是大巧若拙,舉重若輕的藝術,需要作家有一種哲學智慧,即運用單純、敏銳的兒童視角來獲得生活的細節(jié),用真實的、源于童年生命的細節(jié)來照亮故事,必須超越現實的種種局限和偏見,才能使作品抵達讀者靈魂的更深處?!逗5膬号芬蚱浒l(fā)出對靈魂的追問而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同樣,《草房子》也會因其提出了死亡這一人生重大命題而顯得更加厚重,更富內蘊。
《草房子》對死亡的描述還呈現出一種濃厚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及作家獨特的美學品位。曹文軒出生于江南水鄉(xiāng)鹽城,他高度關注普通農民艱辛的生活和命運,在描寫死亡問題時也寫出了人生命運的無常和不幸,這種無常和不幸似乎籠罩在油麻地每個人的身上。如:秦奶奶為了一個南瓜,溺水死亡;貨船沉江,紅門由此衰?。缓樗疀_倒房屋,邱二爺病倒。仔細研究發(fā)現,所有這一切都與水有著揮之不去的聯系,帶有鮮明的江南色彩。正如作者所說:“水對于我們的價值絕非僅僅是環(huán)境意義上的,他參與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氣、我之人生觀、我之美學情調上的構建?!雹鬯宰髡吖P下的死亡和衰敗,一如江南之水的特性——寧靜、婉轉、柔和,空靈而不空洞,輕盈而不輕飄——對死亡和苦難作一種唯美描寫正是曹文軒的美學追求。他主張藝術要有節(jié)制,既不喜歡簡單的輕松幽默,也不歡迎悲痛欲絕的境地,他堅信苦難和痛苦能鍛煉和強化人的“生命感”,甚至主張學習安徒生的“憂傷、悲憫、高雅、尊嚴、深刻的悲劇意識與純凈而博大的美感”④。如《草房子》中陸鶴的困惑、委屈、痛苦與快樂的成長之路上所彌漫著的那種憂郁的美。他喜歡“在溫暖的憂傷中蕩漾”,甚至“把苦難和痛苦看成是美麗的東西”⑤。死亡的主題本是沉重的,完全帶有成人化的傾向,但在曹文軒筆下,輕盈靈動的描述,無不契合著兒童的審美情趣,于是死亡也成了一種美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曹文軒反對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粗鄙化”現象,執(zhí)著地追求典雅的風格,他甚至相信“美的力量絲毫不亞于思想的力量”⑥,美的力量遠比政治的、倫理的力量深刻和長久,美是能感動兒童的永恒的東西,所以他積極倡導美、呼吁美,對美有著一種近乎于偏執(zhí)的向往和追求,決心以古典的美來感動當下兒童。他看到了當代文學過分注重認識價值而忽視審美價值的現象,決定到古典形態(tài)里尋找感動和悲憫情懷,在更深層次上表現一些更為悠遠的東西,表現一些全人類普遍認同的情感,追求一種永恒,去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在這種創(chuàng)作理論的指導下,他的作品就呈現出古典的美和詩意的美。與其說古典形態(tài)是對現代形態(tài)的一種反叛,我更愿意說是對現代形態(tài)的補充,因為在這種預設的底部,曹文軒筆下的古典形態(tài)所展現的也是當代人的情懷,也是對當代人尤其是對兒童的關懷。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曹文軒還強烈呼吁兒童文學作家要自覺擔負起“塑造未來民族性格”的重任,做好一種“人性的打底工作”,認為兒童文學乃至文學的功能是為人類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礎,而“良好的人性基礎”主要包括“道義”、“情調”和“情感”等。曹文軒的兒童文學觀體現出一種高度人文精神和文化擔當的沉重感和崇高感,他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實踐的,他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人類的一種美好品性,他堅守住了兒童文學自己的美學空間。在一個個包蘊著美的意象中,讓人體味到生命中最悠遠的旋律、最平靜的心悸和感傷,進而讓讀者領略到人生的美麗和莊重。
描寫死亡當然不是最終的目的,作家要借對死亡的描寫來拷問生命,探尋人生。除了上文說到的要以美的力量來感動兒童,塑造、發(fā)展兒童堅毅頑強的人格外,作品在描寫死亡中,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鄉(xiāng)淳樸的人情、人性之美。《草房子》呈現的蘇北水鄉(xiāng)世界簡直就是一幅世外桃源景象,是過去,是歷史,但也是現代人心靈的向往和歸途。面對這個快節(jié)奏的物化社會和浮躁的文化心態(tài),古典形態(tài)彰顯了與浮躁相抗衡的韌性和人格,盡管這個人格不合時尚和潮流,但確實美好,是人類精神經久不變的承傳。正如郭沫若說:“兒童文學當具有秋空霽月一樣的澄明,然而決不像一張白紙。兒童文學當具有晶球寶玉一樣的瑩澈,然而決不像一片玻璃?!雹咝凶咴凇恫莘孔印防铮陝拥男撵`能夠得到原始的凈化,它遠離都市的浮躁與喧嘩,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被原始文明遮掩的濃濃綠意。
在死亡描寫中,文中還表現了對弱小生命的同情,呼喚關愛、互助、抗爭,呼喚尊重生命。面對大自然,生命有時顯得十分脆弱,不堪一擊。秦奶奶和命運抗爭,不惜與整個油麻地人“為敵”,甚至使他們誠服在自己的種種舉動之下,顯示出了老人頑強倔強的生命力。但她的生命卻比不過一個南瓜,巨大的反差展現在讀者跟前,令人深思。昔日的紅門家族聲勢顯赫,成了整個油麻地人向往與崇拜的對象,連桑校長也敬畏三分,然而一旦貨船沉沒,紅門一夜衰敗,杜雍病倒,杜小康退學,隨之家破人亡。一艘船的沉浮決定了一家人的命運,生命在此刻也顯得渺小無比,凸顯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碰撞和沖突,二者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草房子》中,兒童之間,兒童與成人之間交織著各種矛盾和沖突,但所有的矛盾最終都在作者的敘述中得以化解和調和。如,桑桑和杜小康之間互贈了雙黃蛋和課本,紙月給桑桑送了項鏈,桑喬背著桑桑去治病……兒童無法孤獨地存活于沒有愛的世界,只有在與他人的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相互聯系中才能獲得生命的靈魂,生命才能釋放出應有的價值。這一切都是對現代社會缺失關愛、缺失感動的有益補充,對兒童世界美好品質的張揚和保存。
曹文軒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死亡這個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以唯美的方式對死亡做了富有特色的描寫,積極正視童年生態(tài),使死亡這一命題在中國兒童文學界向前發(fā)展了一大步,十分富有現實感和凝思人生問題的能力。作者雖然大量描寫死亡,但其目的并不是對死亡做終極的探討,而是在對死亡的追問中尋求感動、追隨永恒,這才是更高層次的追求。
①王泉:《兒童文學的文化坐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頁。
②方衛(wèi)平主編:《中國兒童文化》(第3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頁。
③方衛(wèi)平主編:《中國兒童文化》(第1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頁。
④曹文軒:《對于中國兒童文學來說,安徒生恩重如山》,《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⑤⑥曹文軒:《曹文軒兒童文學論集》,21世紀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201頁。
⑦郭沫若:《兒童文學之管見》,《1913-1949兒童文學論文集》,少年兒童出版社,1962年版,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