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衛(wèi)(山東師范大學(xué), 濟南 250014; 濰坊學(xué)院 山東 濰坊 261061)
《文心雕龍》“原道”篇因其對“道”的闡釋幽微,致使后人各持一端,眾說紛紜①,筆者認(rèn)為對“原道”之“道”的闡釋,如果僅限糾結(jié)于《文心雕龍》的文本,是很難追尋到確切的解釋的。深入理解劉勰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潮流及劉勰的個人身世遭際、思想傾向等因素,是理解“原道”中“道”的含義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chǔ)上與文本細讀相結(jié)合,或許能對“道”有一個全面深入的闡釋。在“原道”中,劉勰幾乎吸收了《周易》、老莊、魏晉玄學(xué)、佛學(xué)關(guān)于“道”的各種論說,魯迅曾評價《文心雕龍》“篇章既富,評騭遂生……解析神志,包舉洪纖,開源發(fā)流,為世楷式”②。劉勰一生命途多舛,曾棲止佛寺十余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又心懷立功立言的理想,并身處官場多年,具有濃厚的積極用世的儒家思想;同時,劉勰生活于思想活躍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魏晉時期融合各家思想而居于主流思想地位的玄學(xué),也給予劉勰及《文心雕龍》以深刻的影響,然而在多方面思想影響的合力中,縱觀劉勰的文學(xué)思想與《文心雕龍》的理論建構(gòu),可知儒家思想是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同時,“原道”之“道”又非儒家思想所能范圍,可以說,“原道”之“道”是在魏晉玄學(xué)的背景之下,以儒家思想為主,又與其他佛玄道等多種理論體系互為交融的一個理論范疇。
羅宗強在《劉勰文學(xué)思想的主要傾向》一文中認(rèn)為:“劉勰文學(xué)思想的內(nèi)涵頗為復(fù)雜。自其主要之倡導(dǎo)言之,是宗經(jīng);然考察其文學(xué)思想之各個側(cè)面,則又非宗經(jīng)所能范圍。自其思想之主要傾向言之,屬儒家:儒家的文學(xué)觀,儒家的哲學(xué)思想基礎(chǔ)。然考察其思想之淵源,則又非儒家思想所能范圍?!薄读簳③膫鳌酚洝佰脑绻?,篤志好學(xué),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佑與之居處積十余年,遂博通經(jīng)論,因區(qū)別部類,錄而序之”。劉勰在佛寺研讀佛經(jīng),是沒有疑問的。他撰寫的佛教論文《滅惑論》更為我們提供了明證,滅惑論即是為消除攻訐佛教的言論而寫的。其中所言:“妙法真境,本固無二。佛之至也,則空玄無形,而萬象并應(yīng);寂滅無心,而玄智彌照。幽數(shù)潛會,莫見其極”③等理論,與《文心雕龍·原道》中“幽贊神明”、“道心惟微,神理設(shè)教”、孔子“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等對“道”的闡述,與《文心雕龍·夸飾》“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甚極”、《文心雕龍·宗經(jīng)》中“天道難聞”等對“道”的體察方式的描述,與劉勰對佛理的闡述方式非常相似?!暗馈迸c佛法一樣微渺難求,體會“道”最深刻的圣人代表孔子,其言“道”之“文”的輝光,如佛光之普照萬物,“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雖然我們從中仍無從得知《文心雕龍》中“道”的具體內(nèi)涵,卻可見佛家唯心主義宇宙觀對劉勰“原道”的影響。
劉勰“原道”篇用“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把文—圣—道三者聯(lián)系起來,就劉勰對“圣”的推崇而言,“道”為儒家思想似乎沒有疑問,但是,一方面,劉勰并未直接對“道”做出具體的闡述,二是劉勰生活的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觀點已被佛、道等思想所沖破,而融入魏晉主流思想“玄學(xué)”,劉勰雖力奉儒家的圣人和經(jīng)典,但對佛道玄諸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有所吸收,這從《文心雕龍》諸多篇章中可以看出?!霸馈睂Α暗馈钡年U述,一開始即吸收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觀點,引出“自然之道”。“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薄拔摹钡闹匾饬x,正如日月之于天空,山河之于大地,是自然而然的。道,正是這種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道?!鞍叭f品,動植皆文”,世間萬物也無不存在此自然而然之文,符合自然而然之道;而于天地之間,“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弊鳛樘?、地、人三才之一的人,是天地靈秀之所鐘,人心有所動,發(fā)而為言,有了語言,也就有了文章,劉勰在這兒所引出的“文”,亦是自然而然之“道”。這與老莊《莊子·知北游》中所云:“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對“道”的闡述頗為近似,可見道家思想,或說融合了道家思想的魏晉玄學(xué)對《原道》之“道”的影響。《文心雕龍》全書雖貫徹“征圣”、“宗經(jīng)”的基本思想,但同時又不乏對“自然之道”認(rèn)同。如“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詩》),“音律所始,本于人聲”(《聲律》),“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物色》)等從不同方面論證了“自然而然”的自然之道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這些觀點都證明了“文”本“自然”,尊重客觀事物自然規(guī)律的觀點。也正因為如此,許多人把“原道”之“道”直接認(rèn)為就是“道家之道”,或“易道”。然而《文心雕龍·原道》中的“道”又顯然不完全等同于道家或玄學(xué)中的“自然之道”。劉勰“思想中理想圣人,一方面是‘法道’,是‘德合自然’(這是道家的),然而另一方面又并不廢棄儒家名教,相反,而是‘以自然(老莊)為體,以名教(儒學(xué))為用的’”④。
《文心雕龍》全書所論之“文”,可謂道有道文,物有物文,人有人文。而劉勰所關(guān)注的重點在人文。劉勰在講到“道”之文,“物”之文時,如上所述是自然而然客觀存在之文,甚而講到“人”之文時,也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這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暗合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xué)的自覺,提倡人文的個性化,客觀性和必然性,是自然而然之文。然而,當(dāng)劉勰論及道的具體內(nèi)容時,即告訴人們怎么去求得“道”時,他以“圣”為橋梁把“道”與“文”連接了起來,劉勰說“天道難聞”(《征圣》),“道心惟微”,道是普通人難以體察的,而人對“道”的體察是通過圣人才能完成的?!半甲燥L(fēng)姓,暨于孔氏,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xùn);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shè)教。取象乎河洛,問數(shù)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經(jīng)緯區(qū)宇,彌綸彝憲,發(fā)揮事業(yè),彪炳辭義?!保ā段男牡颀垺ぴ馈罚┦ト诵Хê訄D和洛書用蓍草和龜甲來占卜,觀察天文以窮究各種變化,學(xué)習(xí)典籍來完成教化;然后才能制定法制,治理國家,使文辭義理的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這種“天道”,即是對自然之道的學(xué)習(xí),自伏羲到孔子,前者開創(chuàng),后者加以發(fā)揮,并達到了完美的程度,他們都是根據(jù)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來進行著作,鉆研精深的道理來教化民眾?!暗佬摹薄ⅰ吧窭怼被ノ?,均指天道、自然之道。根據(jù)這種推斷,劉勰確立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基本觀點。由此出發(fā),要求“為文”必須“本乎道”,要“本乎道”,就必然要“師乎圣,宗乎經(jīng)”,并在“原道”、“征圣”、“宗經(jīng)”思想的指導(dǎo)下,去“正緯”、“辯騷”。只有這樣,才達到了“文之樞紐,亦云報矣”的要求。從“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這個基本觀點里可以看出,“原道”、“征圣”、“宗經(jīng)”三者是不可分割的,“道”是闡明在圣文里的,體現(xiàn)于“五經(jīng)”之中的。
然而,“原道”之“道”,在劉勰推論“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過程中,有一個艱難的轉(zhuǎn)換,即依據(jù)起初劉勰對與“天地并生”的道之文的理解,“道”是富有個性色彩的,具有普適性的、客觀的自然之道,然而,當(dāng)劉勰界定,這種“道”非常人所能理解,而且需要歷代圣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shè)教”的時候,“道”變成了由圣人演繹的“神理”,具有了某種神秘性和非自然性,更缺失了事物本身自然而然存在的個性色彩和普適性,也即“道”在經(jīng)過圣人的體察之后,轉(zhuǎn)換成了劉勰所要著重論述的儒家之道。或許正因為劉勰在“原道”過程中邏輯上的不嚴(yán)密,導(dǎo)致后人對“道”的不同理解和猜測。但筆者認(rèn)為不論行文邏輯如何,結(jié)合劉勰生平、時代思想背景及《文心雕龍》的文本,仍可以得出,劉勰論“道”,以儒道為主的結(jié)論。
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中描繪“原道”的目的為:“道心惟微,神理設(shè)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效?!比寮宜枷胱畋举|(zhì)的思想內(nèi)核即為“仁”“孝”,而劉勰概括圣人原道之目的也正是要依據(jù)玄妙的道心、神理來設(shè)置教令,宣揚“仁孝”的思想,使人們有效法的標(biāo)準(zhǔn)。其對“仁孝”的標(biāo)榜正是“道”之為“儒道”的有力明證。正是因為對儒家經(jīng)典的推崇,劉勰在《文心雕龍》的首篇“原道”中,既大量借鑒儒經(jīng)之首《易經(jīng)》的“觀物取象”說、“八卦生成”說、“三才”說等多方面的理論,成為“原道”論形成的基礎(chǔ),而《易經(jīng)》也是儒家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為“群經(jīng)之首”。道通過圣人來闡明,圣人闡明“道”的工具既是經(jīng)書,因此要以文明道就必需“征圣立言”,于是在“原道”篇之后,緊接著又有“征圣”、“宗經(jīng)”篇?!罢魇ァ?、“宗經(jīng)”實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霸馈逼?“至夫子繼圣,獨秀前哲,熔鈞《六經(jīng)》,必金聲而玉振?!薄罢魇ァ敝幸舱f:“夫子風(fēng)采,溢于格言?!薄读?jīng)》經(jīng)由歷代圣賢的發(fā)揮與發(fā)展,最后因孔子的刪訂而彰明,達到了“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的至高水準(zhǔn),成為“群言之祖”,《文心雕龍》作為一部文學(xué)批評著作,其理論主要針對“文”而發(fā),征圣宗經(jīng),因文明道,目的是要求寫出內(nèi)容充實,富有文采的作品,以達到道在其中、“正末歸本”的目的。劉勰寫《文心雕龍》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因為當(dāng)時的文風(fēng)浮弱、言貴浮詭、穿鑿取新、逐奇失正,創(chuàng)作上重形式而輕內(nèi)容。為了救弊,他主張“原道”,而“道”正包含在經(jīng)書里,所以他呼吁“還宗經(jīng)浩”也是一種必需。
《文心雕龍》中劉勰對于儒家思想的格外推崇。又與劉勰個人生活遭際、家庭背景及時代政治文化狀況密切相關(guān)?!读簳③膫鳌份d:“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祖靈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騎校尉。勰早孤,篤志好學(xué),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佑與之居處積十余年,遂博通經(jīng)論,因區(qū)別部類,錄而序之?!眲③闹骒`真是宋司空劉秀之弟,父親劉尚,也曾任越騎校尉,劉勰“早孤”,家境中落,但卻“篤志好學(xué)”,根據(jù)其家族的仕宦經(jīng)歷,他的所學(xué)自然主要還是提倡積極用世的儒家文化。從《文心雕龍》中也不難看出劉勰“樹德建言”,成就一番功名的強烈愿望。又據(jù)《梁書·劉勰傳》:“天監(jiān)初,起家奉朝請,中軍臨川王宏引兼記室。遷車騎倉曹參軍,出為太末令。政有清績,除仁南康王記寶,兼東宮通事舍人?!w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睆膭③牡纳街?,可知他經(jīng)歷了十五至二十年左右的為官生活。從這些經(jīng)歷看,劉勰并沒有完全遵循佛教徒四大皆空、避世遁跡的準(zhǔn)則生活,反倒踐行了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這一思想,同樣表現(xiàn)在他寫《文心雕龍》的動機、目的上,如上述“原道”篇:“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效?!薄段男牡颀垺こ唐鳌贰埃何谋卦诰曑妵?,負(fù)重必在任棟梁。”按《梁書》劉勰本傳載:“初,勰撰《文心雕龍》,既成,未為時流所稱。勰自重其文,欲取寵于沈約。約時盛貴,無由自達,乃負(fù)其書候約出,干之于車前,狀若貨鬻者?!逼渥鳌拔摹笔侵荚谝晕母烧?,將其用于進身仕途,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如《序志》所言:“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豈好辯哉?”所以,劉勰在現(xiàn)實中的行為正驗證了他在《文心雕龍·程器》中所言“君子藏器,待時而動”,以及“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等儒家思想言論。這也充分證明,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所原之“道”非佛非道亦非玄,而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dǎo)的。元人錢惟善在所寫《文心雕龍》序中說:“夫佛之盛,莫盛于晉宋齊梁之間,而通事舍人劉勰生于梁,獨不入于彼而歸于此,其志寧不可尚乎!”⑤
無可否認(rèn),劉勰《文心雕龍》的寫作及“原道”之“道”受當(dāng)時魏晉流行的佛、道乃至玄學(xué)的影響,但通過對《文心雕龍》文本的細讀及對劉勰生平遭際、時代文化狀況的考查,就各家思想在《文心雕龍》中的比重而言,“原道”之“道”基本上仍是儒道,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又與其他佛玄道等多種理論體系互為交融的一個獨具特質(zhì)的理論范疇。
① 羅宗強等編著的《古代文學(xué)理論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曾概括為五說:(1)儒道說;(2)佛道說;(3)自然之道說;(4)既有儒家內(nèi)容,又有道家內(nèi)容;(5)《易》道說。蔣述卓等著的《二十世紀(jì)中國古代文論學(xué)術(shù)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則概括為六說(1)儒道說;(2)自然之道說;(3)自然法則、客觀規(guī)律說:(4)佛道說;(5)“自然之道”與“儒道”并存說;(6)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抽象的理念或絕對精神說。其他闡釋亦不一而足。
② 魯迅:《魯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7年版。
③ 《梁書·劉勰傳》,中華書局,1987年版。
④ 周汝昌:《〈文心雕龍·原道〉篇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xué)學(xué)報》,1982年第1期,第52頁。
⑤ 劉勰:《文心雕龍·序》,元至正本。